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2018-08-01 02:55:54李经龙罗金凤葛兰琴
关键词:全域示范区安徽省

李经龙, 罗金凤, 葛兰琴

(安徽大学 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一、引 言

2015年初“全域旅游,全境景区”,作为独特的规划理念,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2016年1月29日,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域旅游模式的发展理念。随后,国家旅游局公布首批262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从此,“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

在全域旅游发展成为全国旅游工作重点的同时,有关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目前关于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研究大部分以定性研究为主,主要集中在具体区域全域旅游发展路径[1]、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示范基地基础理论研究[3]等方面,而在其旅游效率方面研究比较少,但是追溯旅游发展的本质必须讨论旅游效率提高问题,尤其现在是旅游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4]当前国内关于旅游效率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城市旅游效率[5-11]、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12-13]、森林公园旅游效率[14-15]、旅游资源相对效率[16]等方面。在城市旅游效率方面,主要涉及国家尺度[10]、区域尺度、省域尺度、城市尺度[8]的城市旅游效率研究。王坤等以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旅游相关数据构建了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旅游效率的空间特征及溢出效应。[5]马晓龙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探究中国主要城市的旅游效率及空间格局。[6]从省域尺度来看,梁明珠、邓洪波、李会琴等分别以广东省、安徽省及湖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模型分析各自研究对象的城市旅游效率。[7,9,17]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研究方面,先研究尚未细分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后详细到某一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旅游效率研究。在森林公园旅游效率研究方面,黄秀娟先研究国家层面的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后研究省级层面的森林公园旅游效率,并加以论证国家层面理论内容。[14-15]

综合上述,关于旅游效率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内容涉及到各个领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大部分文献侧重于旅游效率的描述性研究,相对缺乏对于旅游效率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的综合性研究。本研究采用DEA模型、曼奎斯特指数法等方法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效率进行分析,探究示范区旅游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战略,以期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和区域旅游业结构优化提供参考依据。[17]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数据

(一)DEA模型方法

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的测算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数据包络分析)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非参数评价方法,测算结果真实可靠,而且可以有效评价多投入和多产出决策单元的效率。[18]本研究采用DEA方法中BC2经典模型,即在以投入为导向,选取规模收益可变条件下,测算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技术效率及旅游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表明该区域旅游要素的配置水平,规模效率表明区域内旅游资源的规模集聚水平。[4]BC2计算模型如下:

(1)

式(1)中,n是DMU数量,每个DMUi都有s种输出和m种输入,对应的是输出Yi和输入Xi,Xji和Yri分别表示第i个DMU有j项输入和r项输出,λi表示权重,θi表示综合效率,引入虚拟的最优决策单元DMUi+1≡{min(x1i,x2i,…,xmi), max(y1i,y2i,…,ysi)}。若θi=1,表明是投入最小,产出最大的决策单元,即DMU有效;若θi<1,表示区域旅游效率不足,值越小,则效率越低;θi越接近于1,旅游效率越大。[5]

(二)曼奎斯特指数法

本研究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曼奎斯特指数法),分析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的动态演化过程。该方法仅通过计算投入与产出的相对效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能够表明区域旅游要素与旅游资源的配置水平、利用水平与规模集聚水平随着时间变化的情况。[8]其计算公式如下:

(2)

式(2)中,Fi(ui,xi),Fi+1(ui,xi),Fi(ui+1,xi+1),Fi+1(ui+1,xi+1)均为法瑞尔技术函数,若M=1,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不变;若M>1,则生产率水平提高;反之,则下降。曼奎斯特指数即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almquist)等于综合效率变动指数(EFFCH)乘以技术进步变动指数(TECHCH)。综合效率变动指数即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等于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PECH)乘以规模效率变化指数(SECH)。[19]

(三)G指数法

本研究运用ArcGIS10.2软件测算出安徽省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的G指数,对决策单元的旅游效率进行空间局部相关性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3)

若i≠j,Gi(d)的计算形式为[5]

(4)

式(3)和(4)中,m是空间单元的个数,aj是空间单元j的属性值,Wij(d)是空间权重矩阵,E[Gi(d)]和VAR[Gi(d)]分别是数学期望和变异值。

(四)对象、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研究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效率。目前安徽省已有全域旅游示范区分别是黄山、池州、宣城、合肥(巢湖市与庐江县)、马鞍山(含山县)、淮北(相山区与烈山区)、安庆(宜秀区、潜山县、岳西县、太湖县)、铜陵(枞阳县)、六安(霍山县与金寨县)、滁州(南谯区与全椒县)、阜阳(颍上县)、宿州(砀山县)。考虑到:(1)全域旅游示范区处于创建阶段;(2)安徽省内各地级市以及各地级市下属的一个或多个县区是全域旅游示范区;(3)各地级市下属的县区的某些指标数据难以获取,因此,选取各个县区所属的12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每一个城市作为决策单元DMU。

DEA模型运用中需要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鉴于缺乏旅游直接资料,参考相关研究,选取旅游相关指标替代。本研究选取各个城市旅游总收入作为旅游产出指标,反映每个城市旅游业经营的效果。投入指标主要反映城市旅游业投入情况,由于旅游业直接统计指标的缺失,本研究选取资金投入、人力投入、旅游基础设施投入的相关指标替代。因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数据的缺少,所以选取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数代表人力投入;选取城市固定资产投资代表资金投入;选取星级宾馆数量代表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本研究选择旅游投入指标3个,旅游产出指标1个,指标总数为4个,符合DEA运行规则要求。所选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2016年的《安徽省统计年鉴》、各个地级市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其旅游局官网公布的相关数据。[4]

通过对2011年至2016年的旅游投入与产出数据进行Pearson检验,得到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的相关性指标。由于历年数据检验结果的一致性,所以本文只列举2016年的数据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4]

表1 2016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的Pearson相关系数

注:**表示在0.01水平(双侧)下显著相关。

由表1可知,2016年各个示范区的旅游投入指标与旅游产出指标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大于0.8,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极强的相关性,而且通过置信水平0.01的双侧相关性检验,因此,选取的旅游投入与旅游产出指标具有合理性。[4]

三、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及动态分析

(一)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效率分析

本研究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12个地级市)进行数据包络分析,DEA有效的城市如表2所示。DEA有效代表示范区旅游经济行为不仅规模有效,而且技术有效。从全域旅游示范区来看,池州和宿州的旅游效率最优,尤其是池州历年来旅游效率均相对有效,其次是淮北、合肥及黄山,最后是滁州。但是,阜阳、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及安庆从2011年至2016年没有实现旅游效率的有效性。因此,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总体比较低且差异较大。[4]

表2 2011—2016年安徽省相对有效率的全域旅游示范区

除了分析各个示范区效率的有效性,还要考虑其平均效率,了解各个示范区从2011年到2016年的旅游效率差距的真实情况。由表3可知,每个示范区平均效率的排名依次是池州、宿州、黄山、合肥、淮北、安庆、马鞍山、滁州、阜阳、铜陵、六安、宣城。以上排名表明池州历年旅游投入得到充分利用,同时黄山和宿州的旅游资源和旅游要素的利用水平比较高。从平均值来看,均值以下地区的个数高于均值以上地区的个数,说明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整体上资源利用水平差异较大,且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究其原因,各个示范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及旅游发展规模等的差异性决定了其的不平衡性。[20]

表3 2011—2016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均旅游效率及其排名

不仅要分析各个示范区平均效率的差距情况,而且要分析各个示范区旅游效率在时间方面的变化情况,才能更好地反映每一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水平。

从图1可以看出,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旅游效率变化趋势并不相同,池州、宿州等示范区保持相对平稳的高效状态,合肥处于相对上升的高效状态,淮北、黄山保持相对下降的高效状态,滁州、六安、宣城、铜陵、安庆等示范区保持相对上升的低效状态,阜阳处于下降趋势的低效位置,马鞍山处于波动的低效位置。各个示范区效率变化情况不同的原因是每个地方旅游投入利用水平不同、旅游要素投入不同及旅游资源利用禀赋不同。[14]

(二)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利用曼奎斯特指数法,得出1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六年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指数变化情况,能够对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动态变化进行分析(表4)。分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可以看出旅游资源与旅游要素的配置利用水平和集聚水平以及技术变化。由表4可知,12个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六年间平均上升17.1%,技术效率平均上升4.7%,技术进步平均上升11.9%。因此,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得益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但是技术进步对于全要素生产率上升的作用大于技术效率。同时,旅游技术效率的提高受益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平均增长,表明了示范区旅游要素配置利用水平和集聚水平的提高。[4]

表4 历年平均Malmquist生产率变化指数及其分解(2011—2016)

1.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分析

从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可知,2011—2016年六年间,除了阜阳、六安处于下降的状态以及宿州保持不变外,其他各个示范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均上升了,尤其是马鞍山,增长率最高,高达52.5%。阜阳的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但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小于1,因此,技术效率的下降是阜阳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反映出阜阳的旅游要素的配置与利用水平以及管理技术水平比较低。而六安的情况与之相反,其下降归因于技术进步指数的下降,反映出六安在技术进步、生产创新、组织创新等方面处于弱势。综上所述,示范区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与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变化情况密切相关。由此可以看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及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的提升。当今旅游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迫切需要全国各地旅游管理机构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的目的。[17]

2.平均技术效率变动分析

2011—2016年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平均技术效率整体上处于增长的状态,但是有将近一半的示范区如合肥、淮北、宿州、阜阳、滁州等的技术效率处于下降的位置,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合肥,下降率达到13.3%,其他7个示范区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增长最快的是铜陵。从纯技术效率指数方面来看,合肥、淮北、宿州、阜阳、滁州等示范区的纯技术效率均保持上升的状态,这些示范区技术效率的下降归因于其规模效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降,表明了这些示范区的旅游资源规模集聚效应低,旅游业人力、物力、资金等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其余7个示范区技术效率的上升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的上升,表明这些示范区的旅游业管理水平以及旅游服务水平比较高。整体上看来,全域旅游示范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不断提高对于技术效率的不断提升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因此,为了创建优秀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不仅需要加强旅游业规模投入,而且还需要改革旅游业管理体制从而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21]

3.平均技术进步变动分析

在平均技术进步方面,除了六安技术进步指数有所下降以外,其余示范区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整体平均增幅高达11.9%,其中增幅最大的是马鞍山,这充分说明技术进步能够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且有利于这些地区更好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由此可知,12个地级市作为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所在地,是安徽省旅游资源富集区,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例如12个地级市广泛运用智慧旅游、“旅游+互联网”等信息网络技术,一方面提高旅游管理与旅游服务水平,让游客获得更高质量的体验,另一方面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让最小的旅游投入获得最大的旅游产出,促进旅游业结构的优化和衍生新型旅游产业如特色小镇“云栖小镇”。[22]

(三)2016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空间分布特征

本文运用G指数分析,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可以直观了解2016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的空间分布差异(如图2所示)。采用自然断裂点法将效率数值大小从低到高划分为无值区、低值区、中值区及高值区。由于安徽省只有12个地级市有各自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将其余4个地级市(亳州市、蚌埠市、淮南市及芜湖市)的旅游效率设置为0,即为无值区。[16]

其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地理因素、区位因素等,安徽省划分皖中、皖北、皖南三个区域。皖北区包括阜阳、亳州、淮南、淮北、宿州、蚌埠6市,皖中区包括合肥、六安、滁州、安庆4市,皖南区包括黄山、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和池州6市。如下:

(1)综合效率方面,高值区为合肥、滁州、池州、宿州、黄山,其中DEA有效区是合肥、滁州、池州,中值区为安庆、铜陵、马鞍山、淮北,低值区为阜阳、六安、宣城。皖南地区,示范区综合效率差异巨大,有高、中、低值区三种类型,但仅有宣城综合效率比较低;皖中地区,示范区综合效率偏高,高于全省示范区平均水平;皖北地区除了宿州以外,示范区综合效率普遍偏低。从此可以看出,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效率呈现南中高北低分布。[9]

(2)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均技术效率(0.827)普遍高于平均综合效率(0.619),技术效率有效区域比较多,包括合肥、淮北、宿州、滁州、铜陵、池州、黄山7市,占总数一半以上,说明安徽省示范区旅游资源的技术利用水平比较高。安庆、马鞍山属于中值区,阜阳、六安及宣城属于低值区。整体上看来,皖北、皖中地区旅游技术效率均有从北向南递减趋势,而皖南呈现西东递减趋势。因此,皖北、皖中、皖南三大地区示范区各自均有高、低值区,旅游技术效率空间分布差异不大。[9]

(3)总体上看,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规模效率与综合效率类似,均呈现南中高北低的特征,效率有效区域也同综合效率的一样,但是平均规模效率(0.746)高于平均综合效率(0.619)。皖中地区旅游规模效率偏高,除了六安是中值区,其余均是高值区;而皖北地区规模效率比较低,仅有宿州是高值区,其余均为低值区(淮北、阜阳),旅游规模效率有从北向南递减的倾向;皖南地区介于两者之间,囊括高、中、低三种值区,高值区有池州,中值区有黄山、宣城和马鞍山,低值区有铜陵,旅游规模效率呈现由北向南递增趋势。[23]

四、基于旅游效率的发展战略

由于2016年2月25日之后国家旅游局才陆续公布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因而本文选择2016年的平均综合效率和平均全要素生产率(2011-2016年)分别作为划分旅游效率大小和旅游效率增速快慢两个维度的依据。如果示范区旅游效率大于平均值0.619,表明其旅游效率比较高,反之,则低;若示范区旅游效率增速大于平均值1.171,表明其旅游效率增速比较快,反之亦然。综上所述,将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划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示范区表现特征类似于波士顿矩阵,所以分别命名为草根型、金牛型、幼童型及明星型(如图3所示)。[24]

(一)草根型:转型升级振兴发展战略

草根型示范区主要特点是旅游综合效率和效率增长速度均低,包括阜阳和淮北,表现为旅游资源与要素投入缺乏以及技术利用水平低。针对这种类型的地区,应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强旅游公共服务的智慧化,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由于阜阳、淮北等曾经都是资源型城市,但是为了成功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旅游扶贫机会,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区域综合环境的治理,培育皖北乡村旅游市场,推动美好乡村建设与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振兴皖北地区经济发展。[4]

(二)幼童型: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战略

幼童型示范区主要特征是旅游综合效率比较低,但是旅游效率上升速度比较快,有铜陵和宣城。铜陵旅游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旅游投入和旅游产出相对比较少,但是后期发展旅游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学习水平和管理水平,因此,旅游要素生产率增长比较快。宣城虽然自身旅游资源条件比较优秀,但是城市常住人口少,导致旅游产业从业人数低于平均水平,进而导致旅游投入比较少。铜陵发挥学习优势,利用宣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文化资源,协同发展全域旅游,共同创建优秀全域旅游示范区。[7]

(三)金牛型:资源共享特色发展战略

金牛型全域旅游示范区有合肥、滁州、宿州、六安等地区,表现特点为旅游综合效率比较高,但是旅游效率增速缓慢。这些示范区都拥有强大的内生性市场,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利用发展全域旅游的契机,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满足当地居民休闲需求的同时吸引更多外来游客。例如:合肥和滁州利用江淮地区特有的建筑资源优势,塑造具有江淮民居特色的圩堡群旅游文化品牌;宿州利用众多的果树资源,发展种植、采摘、住宿一体化的特色庄园品牌;六安利用大别山区生态环境优势,深入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11]

(四)明星型:示范引领创新发展战略

明星型全域旅游示范区的主要特点是旅游综合效率和增速都比较大,主要包括池州、黄山、安庆及马鞍山地区。这些示范区旅游产业基础条件好,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具有很强的上升能力。因此,这些地区应该继续加大旅游要素投入,强化技术利用水平和服务管理水平,致力于特色旅游品牌创新,带头创建世界一流的全域旅游示范区。例如:黄山利用黄山风景区创建大黄山国家公园;池州利用九华山等佛教名山打造精品宗教旅游目的地;马鞍山利用江北旅游大道新干线,建设国家级风景道。[17]

五、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1)2011—2016年间,从平均值和有效性上看,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效率差异比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从时间上,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效率变化趋势差异也比较大,如池州六年间每年旅游效率都是有效的,但是铜陵等连续六年旅游效率都低于平均水平。

(2)2011—2016年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处于增长的状态,技术进步指数对于全省各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平均技术效率总体上也保持上升的态势,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提升。

(3)总体上看,2016年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综合效率与规模效率空间分布特征类似,均呈现南中高北低的分布趋势;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平均技术效率皆高于平均综合效率和平均规模效率,空间分布差异不大,但是存在东高西低的趋势。

(4)根据旅游效率大小和增速快慢将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划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草根型、幼童型、金牛型和明星型,并且依据不同类型特点依次提出转型升级发展战略、优势互补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特色发展战略、示范引领创新发展战略,以期为不同类型的地区更好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提供指导性建议。

(二)讨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在于从旅游效率的角度为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提供建议,以及丰富全域旅游示范区理论研究。但是受选择指标和研究数据的影响,研究成果仍有待继续完善,如涉及到尚处于创建阶段的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章中仅有所提及,没有尝试深入探讨,这是未来重点研究的一个方向。

猜你喜欢
全域示范区安徽省
成长相册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今日农业(2021年11期)2021-08-13 08:53:30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7期)2021-03-23 08:49:18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5期)2021-03-11 12:08:54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家教世界(2021年2期)2021-03-03 09:27:00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37
谋全域 图四时 大连金普新区的全域“旅游+”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33
全域旅游向更广更深发展
西部大开发(2017年7期)2017-06-26 03:1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