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万名网友参与的一项名为“空巢父母看病”的网络调查让不少人感受到了“扎心之痛”。据结果显示:父母生病时,有七成是自己去医院;两成不去医院,在家“硬扛”;仅有一成会在子女的陪伴下前去看病。面对这样的调查结果,舆论媒体掀起了一番热议,由“空巢老人”看病问题延展到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问题。
《经济日报》认为可以开展更多探索。例如,家政服务机构可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家政服务机构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推出“陪同就医”服务,由家政从业人员来充当就医陪同人员。再如,广大医院也可以为有需要的“空巢老人”提供有偿导医、陪医服务,避免“空巢老人”就医无人陪同、在就医过程中不知所措等问题。
《南方日报》认为,调查结果只是老龄化社会的一个缩影,要多渠道解决老龄化问题。尽管法律规定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并且倡议“常回家看看”,这些给解决老龄化问题注入了外在动力,但还远远不够。社会问题不可能完全交给个人来解决,除了劝导子女承担责任,让更多家庭恢复养老功能还要通过各种办法,动员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养老事业。
面对老龄化社会,人才储备是最核心的问题。《经济日报》记者采访发现,我国各城市养老服务产业存在较大人才缺口。不仅如此,养老护理人员还面临社会地位低、流动性高,收入待遇低、劳动强度高,学历水平低、平均年龄大等现实困境。今年第一季度,各地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依然高涨,在多个城市公布的紧缺职业工种中,养老服务员赫然在列。面对“医养融合”需求日益旺盛以及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实,加强培养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已迫在眉睫。
《光明日报》认为,我国养老服务业人才明显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养老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长远来看,要加快发展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必须尽快培养较高层次、对老年人群充满爱心并愿意为他们服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我国快速走向老龄化社会的需要。对政府来说,应加快推进养老行业规范化和职业化建设,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确保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升。对学校和企业来说,应进一步加强双方之间的合作。有必要加强对相关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扶持,可通过设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等方式,来吸引相关学科专业高层次人才,稳定并逐步加强专业师资队伍。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认为,高校养老专业兴起,却遇招生难,缓解难题需改变养老服务用人机制。到2025年我国将有2.2亿老龄人。而高职院校培养针对老龄化社会而开设的对口专业,为何在巨大用人缺口的背景下出现招生难?记者采访部分该专业的学生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老年服务与管理都是给老人端屎端尿,感觉说出去自己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有业内专家指出,要提高学生对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认可度,首先需要改变的就是现有的养老服务体系中的用人机制。有教育学者建议,高职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应该与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培训区分开,不仅需要培养具有专业的护理技能的学生,更需要在学生的职业内涵发展上做文章,比如在老年心理学、沟通技巧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上发力,增加专业含金量。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刘晨称,原来认为这个专业只是一个会一些简单的技术,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实际上并不是这么简单,更体现心理和精神的需求以及社会的支撑。需要院校练好内功,把它作为一个真正的专业来建设,而不是一个通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