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刘月姣 中国农业出版社 李洋
山东高密市宏基农机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4月登记注册,目前,合作社拥有大型动力机械320台、农机具700多台(套),入社耕地4618亩,年培训职业机手1500多人次,合作社的经营范围由成立之初的农机维修、跨区作业等单一服务,逐步增加了新旧农机中介、农机销售、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无人飞机植保、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粮食烘干等服务。特别是近年来,合作社不断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趋势,顺应农民群众新需求,大力开展“整建制村庄农业生产托管”。这种托管方式是在不改变农户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不打破原有农户土地界限,土地收成归农户所有的前提下,由村党支部、村委会集中全村土地,牵头组织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再由宏基合作社购买村集体服务,在耕种、植保、收获、烘储等环节进行农业生产规模化服务。
“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农情,在这种农情下,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走服务规模化之路,要走通服务规模化这条路,就离不开农民的合作化,或者说,离不开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化农业经营主体,离不开通过合作制实现生产和服务的衔接,以及服务各环节的衔接。基于这一认识,这些年,合作社主要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联合与合作:
一是“人才合作”。 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李少昆教授和合作社共同制定玉米全程生产标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木研究所曹尚银教授和合作社共同建设“国际标准的核桃机械化生产示范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逄焕成教授、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栽培研究室主任王法宏教授和合作社共同制定小麦全程生产标准,沈阳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柴宇,沈阳农大吕宏靖博士以及北京阳光大数农科技公司刘宝林均到合作社实地调研指导,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二是“村社共建”。把合作社的经营服务优势与村级组织的组织优势和地缘优势有机结合,与村“两委”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服务中心、发展项目,推动村社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比如,依靠村“两委”组织农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行“保底+分红”利益分配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职业管理人制度,将集约化经营溢出5%~10%的土地收益归村集体所有,不仅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也促进了合作社自身发展。2017年,与村“两委”合作,在24村共建了土地股份合作社,23个村开展了1.0版本的“整建制村庄农业生产托管”,另一个村探索创新出2.0版本的“保底+分红”托管经营权模式,得到了各级的充分肯定。
三是“社社合作”。合作社与市供销合作社合作成立了“高密市宏基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担起政府惠农政策与购买服务、农资仓储、大型农机具服务、对接一二三产业融合、关键技术培训和创新成果分享等职能。“农机合作社+农业服务公司”的服务主体,既保留了合作社成员入社、退社的自由度,又引入了公司对外服务的成熟机制。
四是“社农联合”。在农业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积极与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建立科技支撑;与农资企业合作,开展测土配方、智能配肥服务,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建立技术支撑。2017年合作社在农业、农机、经管、粮食等部门的支持下,总结了合作社过去开展规模化服务的经验和教训,分析了传统生产模式下“生产关系”的利弊,整理出了《构建“中心”为农服务理论体系》,创新了组织架构,并制定出相应《农业生产标准》和《农业生产规范》,形成了《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雏形,为开展规模化服务奠定了理论基础。
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而服务规模化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要想适应这一新形势,作为合作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快拓展服务领域,大力开展农业规模化服务。近年来,合作社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着力开展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服务:
一是开展产前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围绕自身和农户的生产经营需要,一方面联合农口行业部门加强指导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农耕大数据平台和其他信息平台进行汇聚、整理、发布农业市场信息。目前,正根据农业农村部《2018年数字农业项目指南》积极申报市场信息项目。
二是开展产中“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为农户提供“一站式”生产服务。首先是提升硬件装备水平。以装备精良化提升全程机械化为思路,差异化购置了爱科2204双排轮拖拉机、植保无人机、深松机、深松播种机等150多台(套)先进农业装备,在此基础上整合了社会上的750多台(套)农业机械。其次是提升软件装备水平。以信息化建设为目标,以多元、多维、多层次的农耕和农品溯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以系统协作、统筹增效为抓手,与科研院所共同研发建立了农机管理云平台和近400套GPS硬件终端,研发出“一图、二包、三平台”(“一图”即全市的农耕数据地图;“二包”即农业生产托管作业服务包和多层次农产品数据包;“三平台”即农机作业调度与协同平台、农机服务评价平台和为农服务竞技平台)的运营工具,系统化、平台化地提升农耕服务的效能和价值,为经营服务主体提供了软件支撑。同时,将乡镇农技站、农机站、水利站、经管站、畜牧站等七站八所的服务力量凝聚到“为农服务中心”,设置窗口开展服务,实现了农民事务的“一站式”完成。
三是积极开展产后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延长服务链条,建设了10000 吨的粮食周转库,购进了2台烘干塔、7台烘干机,在粮食部门的指导下建成了高标准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日烘干玉米能力达750吨,并以此为依托,与望乡、安佑、正大等粮食和饲料加工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产、储、加、销完整产业链。同时建立线上农产品平台,开展“一村一品”工作,搜集农产品生产数据,实现产品可追溯,从品牌、数据、电商三个维度上改变农产品的销售状态,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目前已开发出“桑葚产品系列”(桑葚酒、桑叶面条、桑叶茶)以及“核桃产品系列”(核桃干果、核桃油)。
这些年,合作社探索开展了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核心的农业规模化服务,实现了农民、村集体、企业、合作社多方共赢,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农民共同富裕。
一是大幅降低种植成本,农民受益。通过大型农机作业提高劳动效率,节约机械、人力等投入,从而降低了作业单价,一年每亩可节省260~280元的成本;通过飞防作业,降低农药用量20%,提高效率300~600倍,有效防治率超过97%。
二是村集体收入增加。在整建制村庄农业生产托管中,“村两委”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负责土地整合、数据统计、农资配送以及车辆引领等工作,按照农业生产托管合同约定,每个村集体每亩可计提40元的服务经费,作为村级集体积累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实施“土地入股+分红”托管的村,全年盈利提取10%作为公积金,用于绩效控制和商业补充保险的缴纳,剩余的两个45%分别归村集体和托管服务组织。如:在咸家工业区实施整建制村庄农业生产托管后,全区60%的村每年可增加4万元左右的村级积累,有30%的村可增加8万元左右的村级积累,部分较大村庄超过10万元。
三是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整建制村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开展,让农户获得了身心解放,可安心就近在工厂上班。同时,农民不再在田间劳作,家里也不用收存粮食、存放农机具了,村民变成了镇居民,平房换成了楼房,助推了新农村建设,也为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其次,开展整建制农业生产托管,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是合作社受益。按照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3万亩,托管服务收费900元/亩计算,一年小麦玉米两季下来,托管收益可达2700万元,粮食烘干贮存、技术培训、农产品销售、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服务,既延伸了服务链条,又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