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梅
摘 要 地震实物是伴随着地震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唐山大地震虽然给唐山带来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同时也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物质财富,本文以唐山抗震纪念馆珍藏的地震实物为例来分析地震实物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 地震 实物 价值 文化
地震实物是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的历史记录和见证,地震实物的保存是研究和展现地震文化的重要途径。透过地震实物人们可以感知地震,了解地震。1976年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顷刻之间将唐山夷为平地,地震给唐人留下的不仅仅是废墟,它还给唐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实物,这些地震实物具有很高的科研和人文价值。
1地震实物具有科研价值,是探索地震领域科学奥秘最直接的手段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里珍藏着一个地震时被地光烧糊的青椒。如果你来过抗震纪念馆你一定对这件实物印象深刻。地光是伴随地震的发生而出现自然发光现象,在唐山大地震时也同时伴有可怕的地光。地光是能量的释放,巨大的能量足以烧毁地表上的任何植物。这个被烧煳的青椒是于1976年保存下来的,长7厘米,宽5厘米,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证明了地光的存在以及地光所产生能量之巨大,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科学研究价值。
1976年7月27日晚上10点钟左右,唐山市及其周围地区开始出现地光;一个小时之后,即晚上11点多钟,地声四起。一时之间,奇异的声光交错,使本已经怪异的的世界又加重了恐怖气氛。此后,地光出现得愈来愈频繁,也愈加怪异,与地声混同起来,到7月28日大地震发生时达到高潮。
根据人们的回忆,这些地光的现象千奇百怪,颜色多种多样,几乎包括光谱中所有七种单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及各种变色。
地光的形态也有两类,一类没有固定形态,人们仅感觉到某一地区泛泛发光,或光亮如同白昼,或如月光满洒大地。这是一种在空中一闪即逝的短暂大气光象,持续时间较雷电稍长,使人能从容地判断出闪光方位。另一类地光似有固定的形态。有的宛如一条有色的光带,或平行于地面,或垂直于地面,形如光柱,在空中停留片刻后即消失,有的则能在空中迅速飘动。也有的像空中突然闪现的光球,像爆炸一样,亮光一闪随即消失。还有一种地面火球,明显地是从地面升起的,其颜色多为红色、暗红色,光亮不强烈,在河沟、田埂、堤堰等处出现得较多。地面火球分布范围很广,从唐山市到二百公里远的外围区都曾出现过。再有就是弥漫状光,它能持续较长时间,从二十多分钟到四十分钟不等。
地震亲历者是这样描述地光的:1976年7月27日的夜晚,一位护士值夜班,由于闷热,到屋外乘凉,天本是阴沉沉的,突然出现一片奇形怪状的云,说红不红,说紫不紫,刚回头又看到西北方的天特别亮,像失了火;几位电影放映员在放映电影当中,不时有红光闪烁,闪光较强时甚至把银幕上的画面都映得模糊不清。他们开始以为是雷电,经仔细观察,感到与平日的雷电在颜色和形态上都不同;而唐山北部一个军营里,几个士兵发现地下的一堆钢筋,莫名其妙地迸发出闪亮的火花。就在这些奇怪现象不断发生的时候,一场举世震惊的大地震也正在悄悄地逼近唐山这座城市。7月28日凌晨3点41分,从北京开往大连的129次直达快车,满载着1400多名旅客正经过地震中心唐山市附近的古冶车站,这时司机发现前方夜空像雷电似的闪现出三道耀眼的光束,他果断沉着地使用了非常制动闸,进行了紧急刹车,3时42分56秒唐山大地震发生了,列车却稳稳地停驶下来,避免了脱轨和翻车的危险,保证了列车和广大旅客的安全。
2地震实物具有人文价值,记录着人间真情彰显了人间大爱
唐山抗震纪念馆的展柜里有几件就衣服尤为特别,一双款式不同的黑色凉鞋更是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这是地震亲历者丹麦女记者捐赠的衣物。这组文物的年代为1976年,它们分别为一双款式不同的39码黑色凉鞋,一条蓝色裤子,裤腰间用一条白色麻绳作为腰带,一件旧军装上衣。这些衣物是由一位唐山地震亲历者——丹麦女记者Lise Lidegaard捐赠给了唐山抗震纪念馆的。
1976年7月28,共有51名外国人在唐山亲身经历了惨况空前的大地震。他们都下榻于唐山宾馆。唐山宾馆在“七·二八”凌晨被击碎了!震前两小时,观看唐山市儿童文艺演出后,兴奋得难以入睡的法国人、丹麦人、日本人,还聚集在休息厅的电扇下,于罕见的高温中喝着啤酒和汽水,高声谈论着那些可爱的中国孩子!他们1点多才返回各自的房间。半夜就发生了强烈的大地震,可怕的地声!震耳欲聋的楼房倒塌声!大灾面前无国界,爱无界。陪同外宾的中方工作人员刚刚从废墟中脱离危险便不顾一切开始抢救外宾,当时的他们一心救人,已经忘记了国籍的不同,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生命至上!
外宾被陆续救出后,天突然下起细雨。由于大地震来得猝不及防,为了确保尽快离开危楼,受灾的外宾很多是衣不遮体跑出来的,有的人只穿着内衣和短裤。中方人员不顾余震的危险,冲进仓库抢出些棉被和床单,披在他们身上。
把外宾转移到安全地方是当务之急。很快外宾就被转移到了飞机场,受到部队首长和战士们的热情接待和特殊礼遇。立即在树林中架起帐篷,搬来床铺、木板让外(下转第298页)(上接第296页)宾避雨和休息,并在四周设岗警卫,大雨淋身全然不顾。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干部战士宁可自己不吃,也要把滚热的面汤和油饼,端给外宾;看见有的外宾被划破,有的被砸伤,便把连队救急箱仅有的酒精棉球拿来,送到外宾手里擦伤口防止感染;战士们还拿来军衣、裤子和“老头布鞋”给外宾穿上。不少外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紧紧地拉着中国朋友的手。
丹麦女记者Lise Lidegard就是这些外宾中的一员。她和其他外宾一起被从废墟中救出来后,战士们为她找来了一件旧军装、一条蓝色裤子、一双款式不同的黑色塑料凉鞋,现在看起来这只是极其简单、朴素衣物,但在当时却是十分难得与珍贵的。回国后她一直精心保存着,每当看到这些衣物就会回忆起当年在唐山的情景,回忆起解放军和唐山人民的深情厚谊。像Lise Lidegard女士一样,许多外宾回国后不仅逢人就讲中国好,而且纷纷写信和打电话向本国政府反映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丹麦、法国、日本三国政府先后给中国政府外交部发来电报和电函,向中国和唐山人民表示感谢和敬意。时至今日,这些外宾也不会忘记当时在唐山经历过的刻骨铭心,惊心动魄的一天。他们也不会忘记唐山,因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他们和唐山人民一夜间之间成了患难与共的同胞,Lise Lidegard女士有个愿望: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带着这些衣物回到唐山。2005年5月18日,这位70多岁的丹麦老人不远万里专程来到中国,专程来到唐山,怀着激动的心情将她珍藏了近30年的宝贝捐赠给了唐山抗震纪念馆。这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衣物,它是跨越万里的深情,它真真切切地记录着一位外国老人对那场灾难抹不去的记忆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唐山人民的浓浓深情。
在唐山抗震纪念馆还珍藏有许多珍贵的地震实物,多年来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搜集挖掘地震实物,让地震实物说话,让珍贵的史料证明,证明大自然的力量,证明人类的伟大!
参考文献
[1] 徐好民.地气地光地象[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04).
[2] 史维先.地光[J].自然杂志,1978(04).
[3] 霍晓丽.大力开掘唐山大地震文化资源[N].河北日报,2007-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