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思萱
摘 要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显著的重要性和独特的地位。行为主义的杰出代表人物斯金纳对强化理论有着独特的见解,认为人格是独特的个人强化史的产物,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由个体决定的,环境在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占主要地位,并强调人们通过学习与不断的强化,渐渐发展出稳定的、不易改变的人格。
关键词 人格 强化 斯金纳
1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出过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包括桑代克、巴普洛夫、斯金纳。无论是桑代克的试误理论,还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都曾提到过“强化”,但是真正对“强化”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则是斯金纳。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直到现在都被人们应用于各种实践之中,特别是在教育学中的广泛应用。斯金纳肯定强化对一个人自身的重要性,认为环境对一个人行为的养成或改变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这里的强化是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奖励或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的频率。很多研究者认为通过奖赏这种手段可以加强人们所奖励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塑造方法,但斯金纳认为,并不是所有奖励都可以使行为得到强化,过度的奖励并不会有积极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让人产生依赖感,而且这样的强化方式并不稳固,一旦停止对这一行为的奖励可能会造成行为的停止或消退,强化得到的结果也会是短暂的,所以奖励要适当,对于良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强化,也要给强化的结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当然,斯金纳也肯定了强化对人格塑造与行为养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不仅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强化来巩固,人格的塑造也会受到强化对其的影响。
2人格形成的强化说
人格是指在遗传基础上,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这样看来,人格与行为也是有很大关联的。人格的塑造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而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也大抵如此,行为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认为不管是行为还是人格的塑造都离不开环境的作用,甚至认为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比个体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更加重要。在良好的环境中,会形成拥有更多良好品质的人格。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则给出了没有“人格”的人格理論。他认为人性没有好坏之分,人出生的时候不带有任何善与恶,是非常纯洁的,行为的好坏都是通过后天养成。人格也是如此,通过操作条件反射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是个体独特的强化史的产物。只要对良好的行为给予正强化,对不良的行为给予负强化,正确的引导行为的养成就能够塑造良好的人格。同时,他还认为人格受到三种力量的塑造:(1)个体强化的历史:人格是一种演化的历史产物,受到强化的个体行为会保留强化的行为,并使这个行为得到重复,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就会形成稳固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而没有强化的行为便倾向停止或者消退,通过行为的养成或者消退塑造出个体独特的人格。(2)自然选择:斯金纳认为自然选择对塑造人类行为非常重要,但它只决定人类部分的行为,强化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他也承认遗传基因对人格的塑造起到一定的作用,遗传基因的不同让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但是也同样认为遗传基因的影响非常有限,就像天生就聪明或者天生就愚笨的人都是相对少见的,大部分都是需要后天去“雕琢”,环境才是塑造人类的人格与行为的决定因素。(3)文化对人格的影响:斯金纳早年一直强调环境对人格塑造的重大作用,但是晚年也认为文化也是影响人格塑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城市,接受着不同的文化教育,就会养成不同的个性特征与行为习惯,而且这种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具有稳定性,很难再被改变,比如中国教育更加鼓励谦虚谨慎,强调众人拾柴火焰高,万事以集体的利益为重,而美国教育更加鼓励独立热情,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也正是文化的不同,让人们面对同样的环境刺激时,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对同样的环境刺激产生的不同的反应就是人格的表现,每个人因此就形成了不同的人格。
在斯金纳眼里,“人格”与行为的强化联系紧密,认为人格的塑造就是生活中各种经历强化整合的结果。在他看来,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人格,只是因为后天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不同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方式,而这种行为如果得到及时的强化,会大大增加他的反应概率,相反则产生消退。但是,与其他行为主义学家不同的是,斯金纳认为人并不是单纯的接受强化,并对强化做出反应。相反,人类本身就有独特性和创造性,人在接受的同时也在改变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与人对环境的影响是相互的,人格的塑造也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3.1 积极强化的应用
现如今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在无形中也运用到了强化的功能去鼓励学生正向积极的行为,当学生做出好的,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行为,老师会给学生鼓励,鼓励的方法很多,比如口头表扬、给予学生喜欢的物品、透出赞许的目光。这样的鼓励方式会大大强化学生积极的行为,今后也容易做出相应的行为。现在的奖励中提倡物质奖励与口头奖励相结合,这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一方面,物质上的奖励是有形的,比口头表扬更实在,也更能引起学生注意,但是不利的一面是往往矫枉过正,过多物质上的奖励可能是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让学生因为能获得物质上的奖励而选择去帮助别人或者自我进步,这种本来就会导致本末倒置,让学生的主动性变成被动性,也容易产生拜金主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不可取的。而且物质上的奖励带来的大多数只是短暂的,不稳定的良好行为,只是为了眼前的利益,所以说要想学生塑造稳固的、长久的、发自内心的良好行为,应该让学生切身感受拥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奖励,更需要发自内心的认同感,而这种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同,并不是靠物质的手段获取的。另外,强化需及时。如果学生做出了良好积极的行为,但是教师没有及时强化,有可能会让这种行为消退,所有,只要学生有可以看到的进步,教师应该及时进行强化,巩固学生良性行为。当然,还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盲目地用一种方法,应该因材施教,有些学生的自尊心比较强,对这类学生进行强化也应该多采取表扬的方法。
3.2 消极强化的应用
当学生出现不良行为表现时,教师应给予批评教育,及时制止学生的行为,比如学生出现不完成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欺负同学等行为,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当然,这里的惩罚并不是消极强化,惩罚是为了消除反应发生的概率,但是消极强化是增加反应的概率。比如说某一个学生欺负同学,教师对他进行处罚,这本身是一种惩罚的行为,但是当这个同学停止不良行为,开始帮助别的同学时,教师及时停止对他的处罚,这里的“解除处罚”就是对学生受到惩罚之后的行为表现表示肯定或赞扬,或者撤销对有不良行为学生原先的奖励,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感悟,从而矫正学生不良的行为,这就是消极强化最大的作用。这也就告诉我们,在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中,教师应该以德服人,用恰当的方法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而不要擅自体罚学生。过度的处罚会让学生感觉厌恶,心生不悦,不仅不能起到好的作用,反而会伤害学生的自尊,批评和惩罚要讲究方式和艺术,要让学生由衷地感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对自己带来的危害或者是对别人造成的困扰,并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所以说消极强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4 总结
强化现象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理论现在也更多的应用在教育中,为人类人格的塑造与行为的养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欧阳莹(2013)对华生,斯金纳的人格理论进行分析,主要介绍了行为主义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华生与斯金纳,他们都认为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甚至超过了人本身的能动性,良好人格的塑造要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巩固,这样才能使人格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乐国安(1982)分析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他的环境决定行为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质疑这种理论的可靠性,当然也肯定了强化理论好的一面,强化理论有着很多理论没有的实践基础,也正是因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其理论的显著特征之一,所以很多人认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于实践应用有很大的价值。周艳君(2005)认为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讨论了强化理论从哪些方面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并分析了如何运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教育活动中塑造一个人的行为,如何才能把强化更好的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张全民(2009)深入浅出地分析正强化与负强化在学校教育中的用途,承认强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强化对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行为养成的积极作用,以及怎样使教师在日常的学校教育中灵活运用它们。付瑜(2008)通过对强化的含义的分析,对行为主义斯金纳强化理论史的回顾,认为强化不仅可以应用于学校教育中,也可以应用于家庭教育里,并做出比较。
当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同时,也存着许多不足之处,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这其中的原因有如下几点。首先,强化对于学习来说有多大的帮助,学习是不是一定需要强化来进行巩固,强化会不会对学习者造成不好的影响,强化对人格形成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等,斯金纳都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其次,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带有明显的机械论色彩,人对于环境来说更像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了环境的“背景色”。没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似乎依赖于环境,而环境对人的影响过于强大,甚至超出了本身该有的影响力。第三,由于斯金纳得出的实验结果大多数是通过动物实验中得到的,没有对人类与动物的行为进行区分,而是统一放在一起研究,很多从动物实验中得到的有关强化的结论直接应用于人,没有考虑到人的特殊性,没有对得到的结论进行说明,也没有再次论证这样的结论能不能适用于人的行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第四,斯金纳忽视了强化必须和人们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统一起来,这也是他反对任何对意识、情感和动机作假设的必然。虽然他承认人有“七情六欲”并肯定人有意识、感情和心理状态等,但是,他认为研究这些中间变量不仅不能促进反倒会妨碍我们有效地研究和控制行为本身,会妨碍我们研究可以直接观察和控制的有关变量,所以应该尽量忽略这些因素对行为造成的影响,这样的说法并不客观也不科学。
综上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有其优点也有不足,虽然斯金纳过于强调环境的作用而受到很多研究者的质疑,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很多强化的发生都与环境脱不了关系,也正是因为环境的作用,强化才得以实施。比如说,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会面临突如其来的各种情况,这些境遇会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有高兴、开心或者悲伤、难过。在不同的境遇里,人们会因为不同刺激带来的后果而做出不同的反应,当人们发现做这样的行为在某种情景下表现结果是自己想要的或者不想要的时候,会对行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判断,当下次再面临同样的情境时,人们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帮助自己在这种情境中得到好的结果与愉悦的反馈。也就是说,是环境选择了行为,而人格形成与行为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化。我们不难发现,人之所以变成现在的人,是因为曾经的经历,曾经被不同的对待,我们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或者是境遇对我们行为的“强化”。因为表扬而开心愉悦,因为责备而悲伤忏悔,因为恐惧而脆弱勉强,因为鼓励而举起正义。很多时候我们的一言一行,我们的处事方式,我们的交友习惯甚至我们的兴趣爱好,都有着被“强化”的痕迹。也正因如此,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思考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受到的对待,而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孩子就成了他人最终会成为怎样的人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个人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泽民.B·F·斯金纳描述行为主义及学习理论简介[J].心理探新,1980(1):25-30.
[2] 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3] 王晓红.强化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社科纵横,2000(4).
[4] 张全民.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