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探究的初中静电教学研究

2018-07-31 09:21侯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8年13期
关键词:综合素养探究能力

摘 要 静电的产生方式可以分为三种,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学生在进行静电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摩擦起电这一现象在生活中接触的较多,理解起来相对较容易,而对于感应起电、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的直观感受较少,增加了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的难度,同时对于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区分也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为突破相关的教学难点,教师采用营造问题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学生动手制作简易自制教具实验,进行摩擦起电、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的实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完善学生的知识建构,加深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探究能力。

关键词 静电教学 摩擦起电 感应起电 接触起电 综合素养 探究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静电的产生和本质是相对比较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在相关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而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看不见的静电形象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教学中的重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为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本研究采用以问题为引导的阶梯式科学探究模式进行教学设置,力图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模式下体验静电知识的本质,理解产生静电现象的原因。

1以问题为引导的科学探究静电课程

静电的产生有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三种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在生活中最常见的、最容易体验的现象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起电。比如说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在头发干燥的情况下,头发会跟随梳子的离去而飞起,甚至还会听到响声;北方的冬天在脱毛衣的时候能够听到噼啪的响声,甚至有时候能够看到电火花……这些都是由于摩擦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的不紧的电子往往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起负电,失去电子的则起正电。对于“摩擦使物体起电”的方式学生由于有生活方面的经验,对它的理解还是相对容易一些的。而对于接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生活实例是较少的,又是不容易辨别的两种产生静电的方式,他们更为抽象,更不易理解静电产生的本质。此外,这一现象即使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也很容易将这一现象忽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设置了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方式,再通过使用易拉罐自制探究实验器材的方式进一步的进行自主探究,通过问题为引导的探究模式,带领学生一步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探究物理知识,了解静电的奥秘,再通过一系列自制简易实验器材让学生亲手制作,结合以问题为引导的探究实验模式,引导学生完成对静电知识本质的理解、知识体系的建构,综合素养的提升。

2探究阶梯一:生活情境中静电现象的体验

在静电课程的设置中,首先创设生活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体验真实环境中的摩擦起电现象,探究摩擦起电的本质。首先,教师为学生准备相应的探究材料:塑料尺、橡胶棒、玻璃棒、毛皮、丝绸、毛衣、空气加湿器、吹风机等物品,学生也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引领学生模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通过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穿脱毛衣、塑料尺和毛衣摩擦、橡胶棒和毛皮摩擦、玻璃棒和丝绸摩擦,都能够吸引轻小物体,通过这些现象的观察,学生可以总结摩擦起电的特点。再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引导进行进一步探究,那么,是不是在任何情况下脱毛衣都会产生静电现象呢?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毛皮摩擦橡胶棒都能吸引轻小物体呢?学生通过进一步的科学探究,用加湿器加湿空气,发现当空气变得潮湿的时候,脱毛衣就不会产生静电现象。在毛皮或丝绸的表面淋上水,也不会产生静电,但如果用吹风机将他们吹干,就会更容易产生静电现象。从而得出结论,干燥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静电,同时总结出消除静电的有效方法之一是使物体所在环境,或物理表面处于潮湿的状态。从而完成了摩擦起电现象的探究。

3探究阶梯二:自制教具感受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现象

首先,为使学生对“感应起电”的概念建立初步的认识,制作感应起电自制教具。

准备一个空易拉罐瓶,将易拉罐瓶壁剪下一段,剪成长方形(这一步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然后将剪好的薄铝片起到课堂上进行制作,可以节省时间)。将剪好的长方形铝片卷成圆筒状。根据卷好的圆筒的大小剪一片铝箔片(香烟盒纸或口香糖纸上的滤波片即可),长度略短于圆筒的高度,宽度约为圆筒周长的五分之一即可。将铝箔片黏在圆筒的侧壁上。最后将其固定在泡沫上,起到固定和绝缘的作用。

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思考,铝箔片和易拉罐瓶都属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在底座放上绝缘的泡沫,是不可以导电的。制作完毕后,通过将摩擦过的起电的橡胶棒或玻璃棒靠近圆筒的方式进行探究,靠近的过程中,会发现即使起电体没有碰到铝箔片,铝箔片一样会飞起来,与圆筒形成一定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铝箔片为什么会张开一定角度呢,是由于起电体靠近圆筒和铝箔片时,他们都带了相同性质的电,根据同种性质的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轻质的铝箔片就会原理易拉罐圆筒,探究得到了第一个结论,没有经过摩擦的铝箔片和易拉罐圆筒也能够起电,那这种非接触的方式起电的方法就是感应起电。再通过动画制作感应起电电荷的运动情况,加深学生对感应起电知识本质的理解。

学生建立了感应起电的概念后,要进一步理解接触起电,并且突破区分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两个概念的难点。设计了接触与感应起电两用自制器材,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探究。

依然选用空易拉罐的瓶壁作为制作材料,沿着易拉罐瓶的横向方向剪下宽约1.5cm的长方形薄铝片,折三次折成直角,折成“”的倒钩形状。在其上端水平面右侧相距5mm处剪下两个长约5mm的开口。剪两个大小相同的长方形铝箔片,铝箔片的宽度大约为2~3mm即可。用细软的铜丝将两个铝箔片连在一起。将铜丝等长对折固定在支架刚刚切开的开口处。最后将制作好的易拉罐支架放在泡沫块上,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探究。

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请学生思考如何使自制教具起电,有几种方法,自制教具起电之后,会观察到什么樣的现象,显示物体已经带电了。

學生由于有了上一个自制教具的经验,会猜测用起电的橡胶棒或玻璃棒接近自制教具时,教具会感应到电,并且两个铝箔片会起有相同性质的电,从而产生斥力,然后铝箔片会张开。通过这样的方式物体可以验证自制教具起有电荷。

这时,教师再请学生用摩擦过的橡胶棒或玻璃棒轻轻的接触支架的上表面,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并说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们会观察到,同样铝箔片也会慢慢张开,而且反复的用起电体接触支架的上表面,铝箔片的张角会逐渐变得更大。从而证明,当起电体接触支架时,支架通过接触的方式起了电,与此同时两个铝箔片也感应到了支架上所起的电荷,同时发生了感应起电的现象,并且他们同时起有了相同性质的电,产生了斥力,使铝箔片的张角张开。随着接触次数的增加,支架上由于接触起电所起的电荷数增多,同时铝箔片感应到的电荷就会随之增加,铝箔片之间的斥力就会越大,张角也会随之增大。最后再通过动画制作,让学生观察接触起电电荷的移动情况,加深学生对接触起电的理解,同时完善对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两种起电方式区别的理解。以此,完成了静电产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实践,学习物理知识,发展科学素养。

4结束语

通过以问题为引导的阶梯式探究实验,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受物理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亲手制作的感应起电和接触起电自制教具完成静电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完善知识结构,发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物理问题的素养。此外,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实验器材,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发展,将学生从枯燥单一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从感性认识上加深了对物理知识本质的理解;教具的设计采用身边常见的废弃物品,充分、合理的对教学资源进行利用,培养了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生活的品质,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

作者简介:侯丹(1984.08-),女,汉,内蒙古通辽市,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博士,实验师,物理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侯丹,李春密.用易拉罐瓶自制的简易仪器探究静电现象[J].教学仪器与实验,2008,24(10): 7-8.

[2] 蒋胡东.关于物理理解能力培养的若干问题[J].学苑教育,2009(02): 54-54.

[3] 高兰香,胡炳元,赵晓.关于中学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策略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 2009, 27(08): 4-6.

[4] 周丽.中学为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探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4.

猜你喜欢
综合素养探究能力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童诗”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