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周一海
人老了,儿孙绕膝、全家其乐融融,是大多数老人的期盼。因而,跟子女住在一起在我国仍是很常见的养老方式。但老一辈跟子女一起生活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有的老人主动提出要单独居住,而有些老人则无法接受子女“分开住”的要求,甚至认为这是“不孝”。为此,子女们觉得很为难。老人为什么不愿意分开住,到底该不该分开住,如何做通老人的思想工作?心理医生为大家支招。
王女士最近很苦恼,因为她跟妈妈的感情出现了嫌隙,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提出跟父母分开住。
王女士是独生女,一直以来,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事事替她想得很周全。考虑到女儿不会做饭,生了孩子没人照看,王妈妈在女儿婚后和老伴一起搬到了女儿家,照顾女儿女婿一家的饮食起居,这让王女士和丈夫非常感激。
但时间久了,王女士慢慢发现,跟父母一起居住的日子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夫妻之间吵架,老人总是要掺和进去评理说教,本是好意,但往往导致夫妻间矛盾加深;父母节俭惯了,喜欢在家做饭吃,不喜欢下馆子或者叫外卖,而王女士夫妻常常在外吃饭;王女士想放手让孩子独立,但王女士的妈妈总是要替孩子包办所有……
虽然这些问题长期存在,但最终让王女士下定决心分开住的原因是女儿大了,需要一个独立房间,而家里只有两卧,老人们住着,孩子就没地方住。而父母家就在附近,5分钟车程就能到,思来想去,王女士觉得让父母搬回家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
“考虑父母的感受,我们还是不想那么赤裸裸地‘赶’走他们,只是提出在书房摆一张床用来给孩子当卧室。老爸当时就表示要搬回家去住,但是妈妈不愿意,觉得自己不再被需要,有种被抛弃的感觉。不仅对我冷言冷语,还说我和老公没良心。”王女士说,最让她为难的是,妈妈还让亲戚给她打电话做思想工作,搞得她很尴尬。
王女士不解的是,分开住又不代表以后再也见不到了,两家距离那么近,自己每天中午下班都会回娘家吃午饭、睡午觉,只是晚饭不在一起吃,睡觉不在一个屋檐下,为什么老妈就是不同意?
中国人受传统“孝”文化的影响,认为“养儿防老”,老人就应该跟子女一起生活,由子女照顾,养老送终。一旦子女有“不孝”的想法或做法,老人们就无法接受。
只不过,子女和老人们对“孝”的理解有些不同,子女不认可不住一起就是不孝,而老人们则认为,子女不愿意跟自己一起住就是在嫌弃自己,就是在伤自己的心。
对此,心理医生指出,这本质上跟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有关。因为中国人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互依型”,习惯将自我与子女、丈夫等捆绑。而西方人则是“独立型”的自我,他们认为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照顾其他关系,因为有这样的区别,所以中西方的养老方式也不同。
正因为中国老人的这种“互依型”的自我意识,导致很多老人没有真正的自我,一旦子女独立,不再事事依赖老人,他们就会丧失价值感,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慢慢的,老人们会想得更多,担心子女不在跟前,万一自己生病了,不能第一时间得到照顾等。这种种担心,会导致老人对子女的不满越来越多,责备越来越多,从而影响亲子关系。
对于上述王女士的情况,心理医生建议,王女士维护自己的权益,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没有错,但考虑到老人的感受,沟通时应该在言语上缓和一些。同时,可以向爸爸求助,让爸爸帮助劝说,并且帮助妈妈培养一些兴趣爱好,让她不再把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女儿身上,该“断奶”就得断。
像王女士的妈妈那样不想跟子女分开住的不是个例,但也有很多老人明确表示不想跟子女住在一起,但是希望居住距离不要太远。老了之后子女经常能够来看看自己,万一自己身体不适,子女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理想的距离是十几分钟车程,这样的话,老人想子女的时候就可以过去看看,子女也可以照顾好父母的饮食起居。
子女们也表示,如果可以选择,最好不跟父母住在一起,这样大家都方便。不愿意跟老人一起生活,并不是嫌弃父母,而是为了避免产生一些矛盾,更好地生活。“每个周末回父母家一次,大家都能客客气气,因为距离产生美,而天天同在屋檐下,反而会伤感情。”胡先生说,自己跟父母用这种相处模式已经十几年了,觉得挺好。
心理医生指出,虽然亲子之间是血浓于水的关系,但毕竟是两个个体,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自己的空间,父母跟子女也需要有合适的界限才能维持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