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
——以“临界点”项目为例

2018-07-31 07:13陆洁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临界点博物馆摄影

陆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上海 201620)

一、摄影记实特征和时间消失后的意义

自摄影术被发明以来它被用来记录事实,1826法国人尼埃普斯通过长时间曝光记录下了第一张照片模模糊糊的《窗外》的景象,摄影的记录事实的功能就显示出来,特别是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景象,比如塔尔博特的《自然的铅笔》这本摄影集中展示的那张1838年拍摄的巴黎大道的照片①,以机械方式记录某一个场景,使得这个场景是真实存在于画面中的,这种再现在摄影师眼中是具有独特性的,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变得不可复制。

文章以作者完成的一个艺术项目——“临界点”作为案例,讨论关于摄影作为档案的记录功能,并随着时间的流逝作为档案的摄影在艺术家的创作下产生的新意义。项目首先记录了一个已经关闭并且即将消逝的老自然博物馆的场景,再以大量图片拍摄和历史资料收集的方式重构了老馆的事实。在这个艺术项目中,摄影记录事实的功能再次被凸现出来,对于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场馆和其背景是不可以再次复制的。项目通过重建老馆的档案,折射出其历史和政治的变迁,体现这些图片和影像所带来的历史价值,并且作为一个艺术项目来说不仅仅如此……

二、“临界点”项目的内容意义

(一)什么是“临界点”

是指一个艺术项目的名称,它是指上海自然博物馆自2014年5月到2015年10与的搬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既不能保持其原来的面貌,又区别于搬迁到新馆后的状态,故成为“临界点”。上海自然博物馆(下称老馆)是成立于1956年,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868年法国神父创办的徐家汇博物院和1874年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所创建的上海博物院(1930年,徐家汇博物院转入震旦大学校园内,并改名震旦博物院)②,建国后上海文化部门将两馆的收藏在延安东路建立了老馆。该馆于2014年5月关闭,2015年4月新馆建立。“临界点”项目就是以老馆关闭和搬迁为事件,项目以艺术家团队从摄影和影像角度介入,档案式地收集、拍摄、归纳整理和再创作的过程,并讨论作为档案的摄影在项目中的作用。

图1 艺术家团队在拍摄的工作照片

图2 作者于法国南锡个展《形态·演化·消失》展览海报

图3 影片展示现场及博物馆展出内部

(二)项目创作进程

1. 2014年是项目的前期拍摄阶段、拍摄、编撰阶段,作者带领团队以摄影师的身份介入老馆的关闭事件中,并以图片和影像拍摄的方式大量收集搬迁中的场馆场景和展品图片,全程记录搬迁过程(图1)。并且在前期调研中,团队将老馆的历史资料进行梳理,将历史照片的底片和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对于场馆的人物采访和影片拍摄同步进行。

2.2015 年是项目的中期拍摄、编撰、出版、展示阶段,进程中的拍摄和资料整理同步,这个阶段是将拍摄图片按照艺术家的意图进行编撰和展示的过程。

创作团队与馆方合作4月出版了摄影作品集《五十八年起上海自然博物馆纪念册》,这本纪念册体现了摄影的记录功能,图片保持这个历史悠久的场馆的旧有风貌,以体现其在自然科学研究方面的传承。同时也展示了近一百五十年在生物科学及历史方面的深厚积淀。通过拍摄和展示场馆的现场和最有历史价值的景箱图片展示其自徐家汇博物院和亚洲文会以来的历史变迁。

另外作者在同年7月在法国南锡举办的陆洁个展《形态·演化·消失》(图2)和9月在山西平遥的群展《时间盒子》。展览前者从艺术的角度介入,尝试使用摄影的语言来阐述艺术家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特见解。展出地点是在法国南锡的水族博物馆,它是法国东部最大的自然科学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也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自然博物馆之一,作者尝试通过展览将两者联系起来。现场展示了由摄影师拍摄的图片和一部20分钟的影片,这两者也构成了有趣的联系。(图3)

3.2016 年是项目的后期制作和展示阶段,这段时间也是作者对于项目的再创作和展示的过程,对于项目前期和中期所拍摄和收集的图片和影像内容做梳理,一共完成一场项目综述和一场讲座和一场名为“临界点”的展览。

作者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系所做的项目综述中从艺术项目角度,对于项目的背景、来源、介入角度、创作过程做了整体阐述(图4)。项目主题是一个有关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场馆,同时又是以一个艺术项目的方式切入,项目从摄影开始,大量收集照片和视频资料,这些由作者采集的画面来自于搬迁中的片段,他们逐渐被移除和消解,但是仍然有些文字和痕迹被存留下来。另外同年11月1在瑞像馆做的“时间之匣”系列讲座,也将消逝的老自然博物馆的场景做了再现和项目阐述。(图5)

4.2017 年是项目书的编撰和影片的后期制作阶段,是对于项目的总结和完成作品集《陆洁 临界点》和影片《时间盒子》。项目网站“临界点”也将项目的内容、背景、进程和展示都做了归纳梳理,并同年以线上阅读和浏览的方式进行(图6)。

名为《陆洁 临界点》的摄影作品集将“临界点”项目的作品和历史档案的文图做了归纳和整理。包括现场和展厅空间的图片,书中的景箱照片以类型学的手法拍摄了搬迁中处于临界状态老馆。作品集中部分黑白图片更为简洁地展示了老馆景箱中的生物标本和布景精致而迷人的影调以及搬迁中残破的美感。这些空间环境图片和历史资料夹杂着生物标本的图片形成了我们对于老馆关闭后的总体印象。《时间盒子》是一部仍旧在制作中的五十分钟的实验长片(图7)。作者期望串联个人记忆与集体化的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以作者的第一人称视角切入,回忆幼年的时光和老馆的历史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由此次的搬迁事件互相关联,影片的美学上追求某种漂浮在现实中的超现实意境。

(三) 项目呈现结果

项目从2014年始至2017年已经进行了四年,并以三场展览、二部影片和二本摄影书以及两次讲座和一个网站来呈现项目成果。2018年度将以论文来总结项目研究成果。

三、临界点项目作为档案的摄影研究

(一)摄影存档-时间切片

项目通过一年半的前期拍摄,收集了大量展厅现场图片和历史图片包括底片做了收集整理,将这些历史资料做了存档,一个有着近六十年历史的博物馆此次的关闭和搬迁是一次终结和转移。这些由摄影师拍摄下来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将作为这些展品的最后一次的呈现,也是对于这段历史回顾和档案式地保存。

(二)摄影档案的再创作

本雅明·布洛赫认为,摄影内在的属性之一是集体化——这是博物馆和档案馆的重要功能之一③。这个项目是一个有关于博物馆的艺术项目,它既含有图片(摄影)集体化的属性又以个人介入的方式开始,所以个人记忆和集体化是这个项目中吸引人的部分,项目中由于这座自然博物馆搬迁,作者引发了自己对于过去的记忆和社会现状的回顾:一座建国初期建立的博物馆,它既是那个时代下的产物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个人记忆。历史资料图片在博物馆里大量呈现是用来展示生物发展历程和不可缺少的自然科学宣传和当时的教育审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图片已经失去了当时被创造和摆放时候的语境,作者使用这些图片将老馆的历史资料或者搬迁中正在发生“历史”以个人记忆的方式穿插和重组,也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图4 作者于2016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所做的“临界点”项目综述展示的作品图片

图5 “时间之匣”讲座海报

图6 临界点项目网站

图7 影片《时间盒子》海报

图8 影片《形态·演化·消失》的部分画面

项目的二部影片也是将这些摄影档案以个人记忆和作者观点式的方式呈现出来,一部20分钟影片《形态·演化·消失》(图8),它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已经关闭的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的原貌和搬迁中的展区。按照老馆的陈列方式从“低等”到“高等”地展示了生物的发展历程。现场图片、文字和历史资料夹杂在类似幻灯片式的视频播放中,这些展示标牌上的文字反复出现,体现了体制将其管理方式纳入到一个自然史博物馆的陈列方式中,同时也映射出作者对于老馆千丝万缕的留恋和对自身幼年成长经历的回顾与反思。

(三)作为档案的摄影的新意义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谈到“拍照就是参与一个人(或者物)的必死性、脆弱性、可变性,所有照片恰恰都是通过切下这一刻并把它冻结,来证明时间的无情流逝。”④项目中的摄影的作用通过重建老馆档案,从一座搬迁中的自然博物馆折射出上海在建国后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变迁,无疑这些图片是具有历史价值的。作为存档式的拍摄所取得的图片或者收集的历史档案照片是对于事实的客观记录。然而作为艺术项目来说,它仍旧是不够的。

瓦尔特·本雅明早在《机械复制的时代的艺术品》中这样描绘了摄影的无意识,“一个无意识地发生效应的空间取代了由人类意识操控的空间。”⑤这些经由机械设备所取得的图像是摄影与身俱来的记录功能,客观地“冻结”片段并展示出来。如果仅仅以摄影作为记录事实的功能来说,它无法成为艺术,只是图片和影像档案,这种功能是摄影与生俱来的。就像英国策展人菲利普·多德所说的“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但你绝不是艺术家。”⑥这些图片经过艺术家的再创造才能被赋予了文化、政治、以及艺术上的新的意义。

四、总结

摄影具备记录事实的功能,题中作为档案的摄影是指艺术家利用摄影档案,将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成为重新构建身份、记忆和历史的重要艺术素材和工具。在“临界点”这个艺术项目中,从作者的角度将个人记忆和社会现实串联在一个艺术项目中,并以摄影、影像作为手段和方式介入,进行作者观点式的再创作并成为艺术作品。这点在现今的大型的艺术双年展等活动中,经常可见的是档案式的作品,艺术家们偏爱使用收集作为手段,通过摄影来重构历史,图片无疑式最为合适的表达方式了。更为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作品中的照片和影像本身并没有提供一个确凿的事实,观者可以在展览、项目、摄影书或者影片中看到自己愿意相信或者表达的事实。■

注释:

① 塔尔伯特.自然的铅笔,6册,1844-1846年[M].伦敦:朗文出版社,1844.

② 戴丽娟.从徐家汇博物院到震旦博物院——法国耶稣会士在近代中国的自然史研究活动[C]//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十四本).台北,2013:346.

③(德)本雅明·布洛赫.新前卫与文化工业1955到1957年间欧美艺术评论集[M].何卫华,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4.8:47-49.

④(美)苏珊·桑塔格.论摄影[M].黄灿然,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185.

⑤(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M].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87.

⑥(英)菲利普·多德:知名策展人,中国制造(英国)创意管理机构主席。

猜你喜欢
临界点博物馆摄影
基于临界点的杭州湾水体富营养化多年变化研究
博物馆
超越生命的临界点
露天博物馆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