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合理化研究*
——以苏州市为例

2018-07-31 00:56周荣华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合理化

周荣华

(苏州科技大学 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 2150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1]当前,苏州市政府致力于深入开展“创新四问”系列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转变,着力在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支撑力上求突破。科技创新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根本动力。

互联网时代,制造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新服务层出不穷,苏州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制造业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根基和优势所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苏州经济发展影响重大。苏州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产业结构的优化又反过来促进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2]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推进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

一、文献综述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最早对产业结构理论加以论述,他提出,可以根据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差异划分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不同是导致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3]之后,学者们开始关注产业结构的相关问题。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可以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一般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创新通过刺激需求的增长,改变需求结构和供给结构;同时,科技创新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劳动力,改变就业结构和生产结构,从而改变产业结构。[4]

对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大部分学者认同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有积极影响。王魁超认为,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也是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主导因素,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调整地区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环节。[5]李邃和江可申认为,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技术产业科技能力每提高1% ,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就提高 0.783%。[6]王璇和杨朝远认为,不同的科技活动投入要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7]赵立华等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认为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才相对匮乏会对产业结构优化存在一定制约。[8]何秀玲和张若男认为,提高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驱动作用关键在于形成“思想引领—研发支撑—企业主体—市场规范—政府推动—环境保障”“六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推动机制。[9]

从上述研究来看,目前尚没有从科技创新的各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而研究科技创新各个维度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能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对策。基于此,笔者将从地区科技创新环境、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地区科技创新基础三个维度,探讨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二、 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一)产值结构分析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提高,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逐渐降低,产值结构的演变反映了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根据2010—2016年各产业的产值情况(见表1),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二、三、一”阶段和“三、二、一”阶段。

(1)“二、三、一”阶段

表1 2010—2016年苏州市产值、产业结构演变

数据来源:历年《苏州统计年鉴》

这一时期,苏州市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大规模发展,其收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2010—2014年,苏州市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三次产业产值不断增长。其间,第一产业在苏州市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为1.5%,没有太大变化;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10年的56.9%下降到2014年的50.1%;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从2010年的41.6%增加到2014年的48.4%。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率分别是1.5%、56.9%和41.6%,到2014年则分别为1.5%、50.1%和48.4%。由此可见,2010—2014年苏州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得到提高。

(2)“三、二、一”阶段

这一时期,苏州市产业结构处于后工业化阶段,其标志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第三产业的地位则持续上升。由表1可知,从2015年开始,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5年,第三产业产值达到7243.2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045.1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超过第二产业198.12亿元;第三产业的占比为49.9%,第二产业占比为48.6%,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高1.3%。2016年,第三产业产值继续增加,达到7975.82 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增至7277.46亿元;第二产业占比降到47%,第三产业占比增加到51.5%。

(二)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

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与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相一致,标志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这也是体现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根本指标。比较劳动生产率是衡量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指标,表示1%的劳动力在该部门创造的产值比重。通常,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低于1,而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高于1。比较劳动生产率越高,表明本部门的产值与劳动力比值越大。其计算公式:

其中,Bi为第i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G为地区生产总值,Gi为第i次产业的产值,L为劳动力总数,Li为第i次产业的就业人数。2010—2016年苏州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6年苏州市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估计值

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第二产业其次,第三产业最高;第一、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低于1,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大于1;第一产业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

从时间变化上看,2010—2016年产业变化比较平稳。其中,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且增幅比较小,从2010年的0.39至2016年的0.44,平均增长比率是2%。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0年的0.91降至2016年的0.79,平均下降比率是2.3%。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从2010年的1.22至2016年的1.39,平均增长比率是2.2%。

苏州市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口占苏州市年末从业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自2013年起,第二产业年末从业人口占年末总人口比重下降,年均下降幅度为0.7%。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下降。另一方面是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下降。从表1可知,从2013年起,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下降比率为3%。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能力下降,劳动在该产值中创造的产值比重也逐渐下降。

三、苏州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评价

笔者采用偏离系数法对苏州市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实证研究。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的、较直接的方法,运用结构偏离度指标可以评估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不平衡程度。它体现的是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越低。

GDP=Q1+Q2+Q3

其中Q1、Q2、Q3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根据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资源配置论,在产业结构合理的理想状态下,同种资源的平均产出相等,因此设劳动的平均产出:

U(L)i=Qi/Ni

U(K)i=Qi/Ki(i=1,2,3)

其中Q代表产出,N代表劳动力,K代表资本,i代表三次产业分类。 那么在理想状态下:

U(L)1=U(L)2=U(L)3

U(K)1=U(K)2=U(K)3

三次产业劳动、资本的平均产出:

据此,计算产业劳动、资本投入的偏离系数:

劳动、资本平均产量偏离系数:

从图1可知,2010—2016年苏州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虽然平稳,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即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降低。究其原因,首先是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不均衡。2010—2016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减少,第一产业年均下降比率为30%,第二产业年均下降比率为34%;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加,年均提高比率为23%。而且,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不均衡性逐年加大,2010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入比例为0.002∶0.433∶0.565,2016年的比例为0.0002∶0.3518∶0.6480。其次是三次产业劳动力投入变化大。2010—2016年,第一产业劳动力投入比例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投入比例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的变动幅度比第二产业大。最后是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下降。2010—2016年,苏州经济发展还是以制造业为主,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很大,因而第二产业的衰退对整个产业都有较大影响。

图1 2010—2016年苏州市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数

四、科技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实证分析

(一)灰色关联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关联度来描述多因素间关系的强弱、大小和次序的统计方法。依据各因素的样本数据,其计算方法如下:

一是选择参考序列(系统特征序列):

X0(t)={X0(1),X0(2),…,X0(k)}

二是比较序列(相关因素序列):

Xi(t)={Xi(1),Xi(2),…,Xi(k)}

(t=1,2,…,k;i=0,1,2,…,m)

三是将原始数据标准化,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的灰色关联系数:

四是求关联度γi:

γi值大于0.5,说明是有关联的;γi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

(二)实证研究

1.数据来源与指标设计

本研究数据主要来自2010—2017年《苏州统计年鉴》,并选取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作为参考序列,科技创新作为关联序列。

笔者从政府科技创新支持、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社会科技创新基础三个方面来衡量地区科技创新。地区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参与,同时社会科技创新基础对其也有重要影响。具体而言,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带动社会科技创新的投入,从而提高科技创新产出;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它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科技创新是社会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力量。笔者借鉴了赵喜仓等构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10],该指标的设计是以江苏省为背景的,对苏州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结果分析

由表3可见,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科技创新驱动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苏州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数、大中型有R&D活动企业数、发明专利授权数、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数、专业技术人员数、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科技创新驱动因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灰色关联系数均大于0.5,说明这六个创新驱动因素都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指标;灰色关联系数大小不一,表明各个因素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表3 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科技创新驱动之间的灰色关联度

(1) 政府科技创新支持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政府对科技创新的作用主要是政策支持,为企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表3中,以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数和苏州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数来衡量政府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其中,苏州市科技进步奖获奖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最大,关联系数最大,为0.6794;年末高新技术企业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也很大,关联系数为0.5903。政府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认定,给予企业税收、人才引进方面的支持,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

(2)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人员投入、资金投入都会影响科技创新成果。本研究从大中型有R&D活动企业数和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两个方面来衡量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一般来说,R&D活动企业数量越多,说明创新的主体数量越大;大中型工业企业R&D 经费内部支出越多,说明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越多。从表3可知,大中型有R&D活动企业数和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6442和0.5856。这表明,企业对科技创新的人员和资金投入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影响。大中型有R&D活动的企业直接参与科技创新,直接解决生产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同时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3)社会科技创新基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

本研究从专业技术人员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两个方面来衡量社会环境中科技创新情况。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直接影响地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多,说明科技创新的人力资源丰富,科技人才投入多。发明专利授权数是地区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体现,也是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发明专利授权数越多,说明科技创新的基础越好。从表3可知,专业技术人员数和发明专利授权数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联系数分别为0.5860和0.6406。这表明,社会科技创新基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重要影响,良好的社会科技创新基础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

五、结论与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技术创新

第一,建立技术创新驱动的利益激励机制。创新驱动投资具有投资量大、时间长、效益慢、涉及面广、参与主体多等特点,因而需进一步解决创新观念、行为导向等问题,确定创新目标,完善创新驱动的激励机制。

第二,建立有利于科技研发的保障体系。遵循科技创新的规律和特点,规范科研经费使用,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科研人员科技创新成果。

第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应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消除不同层级之间知识产权体系的矛盾和冲突;发挥投资、税收等金融政策,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合作,促进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二)坚持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第一,鼓励企业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强强联合,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实现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继续推动创业投资机构的建设,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与科技金融创新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及科技中介的建设。

第二,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确立企业研发主体地位,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由企业建立创新平台,实现企业研发、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良性循环。

第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挥工业园区、高新区、科技城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创造政策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聚集优势等,建设创业孵化器、软件园、大学科技园、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等载体,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三)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

第一,以苏州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构建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批优秀人才和科研团队,建设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队伍。

第二,进一步深化与国内外一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建设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形成人才洼地效应和磁场效应;同时促进科研成果、技术、资金、人才等优质创新要素在企业的聚合,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进一步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人才激励、培养、评价过程中的作用;采用股权激励、科研绩效奖励等方式,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第二产业合理化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合理化建议为交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