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中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8-07-30 10:59徐宁
关键词:表演者气息歌唱

徐宁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248-02

声乐演唱是一门艺术。表演者需要把歌词融入旋律之中,使歌曲旋律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准确的表达作品中的情感活动、情绪走向。在作品的演唱过程中,不仅需要表演者用正确的方法使声音产生悦耳柔美感,还需要我们去揣摩作品的创作背景,如作者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情绪等,从而了解作者需要通过作品传达给听众的内容与情绪。这样的表演才能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激发,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和享受。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一味地追求声音的响度、技巧的运用,忽视了对歌曲情感的表达,致使表演缺少内涵、缺乏感染力,无法打动听众的心灵。就像第四季中国好声音里面导师评价一位学员说:“你的声音、技巧处理都无可挑剔,但唯独缺少了什么,没有打动我。”

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对声乐情感教学中对歌曲的分析、演唱基本素养、作者背景、现场表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激发学生对歌曲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掌握对歌曲二次创作的能力,达到提升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学习效果。

那么,在声乐演唱教学中过程中,哪些因素会阻碍情感激发表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表达歌曲情感呢?下面,笔者将对声乐表演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加以说明、分析。

一、引导学生对作品风格、背景及作者理念深入理解

声乐表演,是对歌曲的二次创作,是旋律、歌词、情感、技法四者的结合。它除了用旋律的起伏走向来描绘作品意境、用优美的歌词阐述作者的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表演者利用情感和技法将作品中的旋律、歌词的思想进行完美的融合。所以,表演者要在准确表达作品风格、歌曲背景、创作理念等信息的同时,利用自身的表演技法、文化底蕴、个人素养来诠释作品的思想,让表演充满自我的情感,这也正是我们的学生现在所欠缺的。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个优秀的作品,并非只是华丽的技巧堆砌,更要对作品所描绘的场景展开想象,并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歌曲中的意境,从而通过歌唱表达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

目前,社会流行的声乐作品种类繁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有歌唱大好河山的、描写悠悠思乡的、描写青年男女美好爱情的等几种。曲风有阳刚的,有柔美的;节奏有活泼欢快的,也有沉稳深情的。只有把握准不同作品的风格类型,我们更容易把握歌曲的情感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歌曲情绪简单化处理的误区。如许多作品都是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等美好的景物,很多学生浅显的认为那就是没有情感的简单作品,殊不知在背后隐藏了歌颂祖国的情感背景。

有些学生,对曲目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表演过程中缺乏情感深度,这是对作品和作者的不尊重,也不可能完美诠释歌曲的内涵。因此,要完成一首优秀的作品,首先要对作品进行分析,只有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使作品富有韵味。例如《声乐实用基础教程》一书中,初级程度有两首曲目即《思乡曲》和《故乡的小路》,两曲目作者同为表达思乡,但情绪孑然不同。通过歌词大意可以了解,前者为海外游子于中秋时节对故土无限思念,其情绪哀愁为主。后者,则是通过对儿时美好的回忆来体现长大后幸福的思念。二曲目从歌词大意上就有情感体现,但两首作品在旋律的走向上也有不同。若是表演者没有抓住这些细节,则会曲解甚至违背作者的创作意图。

因此,在演唱曲目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对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特征以及民族文化特色进行深入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歌曲旋律特点、歌词意思、曲目中的音乐术语提示对歌曲进行处理,是恰到好处地诠释歌曲的关键。只有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才能有效的進行二次创作,不曲解作者透过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表演基本能力的培养

1.演唱能力的训练

正确的发声方法是声乐学习的起步,它能使歌唱者在身心舒适的状态下,更好的投入演唱。歌唱者要想很好的表达感情,就要有娴熟的技巧,不然就算再满怀激情,声音也会不受控制,演唱能力是情感表达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歌唱技能的训练是表演能力的基础。

在一部声乐作品中,表演者要随着旋律的高低起伏,声音回旋于不同声区,统一声区位置和音色,给听者以柔和圆润流畅感。而统一声区位置和音色,稳定喉头是关键。使喉头不随音高旋律一起浮动,我们可以用“u”母音来做稳定喉头位置的发声训练,有了稳定的位置做基础,我们再将真假声混合起来,调配好混合程度,使良好的音色贯穿整个音区。下面我们说说如何统一位置:

(1)稳定喉头位置

首先将口腔打开到用手触摸上下牙牙关处耳畔旁形成窝状,同时嘴角两端略收,呈现“O”状口型。舌根放松,舌面处于打哈欠抽气的状态,下巴自然放下。此时喉头所处的位置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喉头正确位置。无论声音处在哪个音域,也无论在吐、咬什么字音,表演时始终需要将喉头保持在这个状态中。

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此没有切身体会,可以让学生利用“打哈欠”的状态来体会打开喉咙或者在喝水前的一瞬间喉头所处的位置来寻找喉头的正确位置。

(2)良好的真假声混和

说到真假声混合必定提到换声区,即换声点上面半个音和下面四至五个半音构成的区域。我的学生常问是否高音区就用假声,而中低音区就用真声呢?其实,发声练习又怎会是这样简单的用真假声单纯转换就能涵盖的呢?

我们所提到的三个声区都没有单纯运用真或假声,因为纯真到纯假的转换必定有音色的改变,有换声点的出现,就会出现不柔和的痕迹。只有未雨绸缪的在中、低声区就融入部分假声,使真、假声共同作用,这样声音才不会苍白,具有柔和感。然后,逐渐度过中声区进入高声区后,真声减少而假声增多,这样有利于高音的到达。

统一声区的过程就是真假声混合的过程。只有做到这样才能获得优美、自然、宽广的音色。

2.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首作品除了引人入胜的旋律外,词作者也非常巧妙的运用了上口的文字、押韵的语句等表达手段,这些都有利于将作品的意思准确的传达给听众?如何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就是关键所在。

首先我们要掌握“a、e、i、o、u”五个元音的发音,并且使闭口音也能开口唱。同时,还要做到夸张而敏捷的吐字,因为歌唱不比说话,旋律的起伏会干扰发音。因此,我们要强化该字的元音部分,使发音更清晰。这样做也可以更好的激发共鸣腔的打开,使声音更具穿透力。朗诵歌词可以让学生非常有效的体会歌曲意境,诵读时语调的抑扬顿挫即是作品旋律的起伏,所突出的文字也即演唱的重音所在。朗诵中,时常让学生按节奏读诵,这样感受歌曲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体会歌曲的流畅性及旋律性。这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3.演唱气息的运用

气息是支持歌唱的原动力。呼吸方法正确与否关系到一句歌词能否唱的完整,是否还有余力加强流动感,是否还有力气做强弱方面控制的处理等。

气息长久性和灵活性方面对歌曲表演至关重要。气息直接影响着字的力度,气息不足就会声虚字含糊,气息过猛就会使字失去焦点被冲散。“声音要搭在气上走。”即歌词就像一粒粒的珠子,靠一口气来推送,其中要求气息绵长平稳自如,珠子就可以粒粒大小适中而不散落,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做到这些的关键。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利用横膈膜的运动,把气吸至腰腹周围,然后控制支撑使气息有效的释放。使气息深吸、持久、灵活,拥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可以让学生想象闻花香时深吸气的状态,就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它通过横隔膜的下降,吸入深、容量大、控制均匀,是人们通过实践出来的歌唱呼吸方法。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还有一种呼吸的方法不仅可以锻炼气息的控制力,还可以增强气息的爆发力。就是用嘴抽气的方式吸气,吸气时肚子快速的向外扩张,快速吸满,然后吐气。在快节奏、拍子紧凑的歌曲中非常实用,同时这种方式呼吸有助于激发演唱状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掘不同的气息控制的方法。这就需要将专业知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到一种最符合学生发展、最简便的方式。

三、现场表演能力的形成

1.表演自信心的建立

缺乏自信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现场表演需要表演者有很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笔者在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不敢唱或者没有表现欲望,严重影响了学生现场表演的效果。所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表现欲望就尤为重要。

首先,表演者上场前需提前做一些准备,比如平静心态,酝酿、创造歌唱情境,把曲目知识点回顾一遍,逐步进入角色等,这应作为歌唱的习惯来培养。

其次,在表演者在舞台上是一颗最耀眼的星。在这表演的过程中,要充分享受歌唱的乐趣。演唱者台下无数次的练习,只为台上这短短的一支曲,要有充分的自信,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此时,无需与其他表演者作比较,无需高傲与自愧,只需释放与享受,用心感受表演给我们带来的无穷魅力。笔者从初二起学习声乐,被老师推向大大小小的舞台,由无数次的胆怯到慢慢走向成熟。对于歌唱不再惧怕任何场合,不在乎有多少人观看,这就是老师为学生创造平台的目的。老师要為学生摘掉害羞忸怩的面具。“学艺术的人,要把脸面放一边,就等于不要这张脸了”。老师要锻炼学生,就要用尽全力推其出去,使在外面经历风浪,纵然风帆被折断,纵然甲板被撕扯,但历经风霜的学生会更加懂得如何打造一艘钢铁巡洋舰。

表演现场中,教师不应让学生纠结在忘词、高音、音响好坏及是否有观众鼓掌等问题上。要激发其表现的欲望,让其用振奋的、积极向上的状态去唱,要有节奏、有准备、有思想的呼吸。表演者最初的自信来源于对自己表演的认可。所以,表演者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舞台上大到一个动作,小到一个笑容,都需要千锤百炼。笔者曾跟学生说:“观众要的是你能否带他们进入你的故事,而并非拘泥于你的专业是否规范。一段毫无情感的歌唱,即使方法相当专业,我想词曲作者也会认为她很失败,因为作者的心情演唱者没能很好的表达。

表演结束,需要对表演过程、效果进行反思,以便发现不足,提出改进措施完善自己的表演,这是一个表演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此外,声乐演唱者应多参加实践演出,提升心理素质,培养舞台感觉。渐渐体会到自身的成长,是舞台成就了歌者。

2.现场表演能力的提升

声乐,我们要把它作为一门舞台艺术不仅只限于在电台的有声播放,更要能进行现场表演。教师的教学要富有情性,把情感融入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以便培养学生的歌唱技巧、声乐的情感、现场感染力等表演能力。

课堂教学中,选择几首简单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练习曲让学生反复演唱,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的感情深入到作品的情景中,找准作品中喜、怒、哀、乐的定位,让声音、情感和肢体随着歌曲律动,将作品的思想准确而细腻地传达给观众。在学习声乐时,我们要牢记“艺术表现第一,技巧第二”的原则,以演唱技巧服务于舞台表演。

3.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对作品思想的表达要通过表演者的情感调控来表现,表演者对作品的情感诠释要做到做到张弛有度。当然,表演者过多的情感投入也会掩盖作品本身的意境,所以要把握好情感投入的程度。

笔者的一位学生,在演唱壮丽豪迈类的作品时,由于演唱中自身过于激动,导致影响了歌曲的连贯流畅性,从而使听者无法感受其中的大气,歌唱者却还沉浸在自身的享受中。这就是演唱者没有控制好自身情绪而影响了作品情感的例子。笔者曾对学生说:“演唱歌曲好比给人讲故事,要有平静的开始,亲切的语调,吸引人家进入你的故事,然后渐渐产生波澜,故事有高潮有低谷,循序渐进后逐渐收尾。只有台下功课做足,就算出现临时情况,也会从容面对。

总之,声乐表演这门艺术的内在要求与外在要求是相辅相成的,一次成功地演出,与表演者的情感投入息息相关。作为专业教师,应当具备衡量学生程度的水平。在一定期限内,学生是否能达到某个目标,都应有所估计。专业进步的同时,要多给予鼓励与信任,有些捷径可以传授,有些则必须自己领悟,适当时候就应放手。教师是一块幸福的基石,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学习方法,学习需具备的心态。学习过程中的点滴,如何向目标迈进,这都将成为孩子们的资本。

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提升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多欣赏有代表性的作品,丰富学生情感体验。逐渐积累生活经验、丰富人生阅历,理解作品的情感,合理运用声乐技巧来表现。作为一个声乐教育者,我们要挖掘歌唱艺术的真谛,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对作品诠释、创作,学会通过情感演绎让作品活灵活现,与作者、观众达到心灵共鸣,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歌唱表演。

参考文献:

[1]胡钟刚.声乐实用基础教程[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2]马玲菲.声乐表演教学中情感调控的重要性及方法探究《北方音乐》2015(12).

猜你喜欢
表演者气息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自然的气息
妙猜两数
花朵穿上身 春日气息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论表演者权体系*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