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教材新旧对比,单元的分析以及课文的解读三方面对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进行解读。
【关键词】部编版 新旧对比 单元分析 课文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2-0119-01
笔者有幸赶上了新一轮的教材更替,我校现采用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语文教材。这一教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在对教材的分析中,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七下第一单元作了如下解读。
一、见微知著——新旧对比显理念
两个版本的《义务教育教科书》都有群星璀璨这一单元,通过比对分析,笔者发现了如下几个变化。
第一,位置变化。人教版教材这一单元出现在七下三单元,放在一单元(成长足迹)和二单元(热爱祖国)之后。而部编版教材则是把这个单元放在了一单元,我想编者的意图是为学生树立榜样,向历史名人学习,树立崇高的理想,这也与党的十八大提倡的“立德树人”的理念相吻合。
第二,题目变化。人教版教材用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而部编版教材则恢复了原题目《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我想,这一变化主要是尊重原著。
第三,篇目变化。人教版教材有两篇略读课文《音乐巨人贝多芬》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而部编版教材改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这一变化后,这一个单元所选取的都是中国的历史名人。编者意图很明显,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第四,写作变化。由原来的《写出人物的特点》到《写出人物的精神》,这一变化体现了从现象到本质的关系。
二、高屋建瓴——单元分析高占位
历史的星空,群星闪耀。学生们在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到博学睿智的科学家邓稼先,“两弹元勋”居功至伟,让中国拥有了“铁的脊梁”。有为人类奉献宝贵精神食粮的文學艺术家闻一多先生和鲁迅先生,前者言行一致,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后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还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三国时吴国的开国皇帝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文武双全,胆略超群,同时还是一位有着“善劝”艺术的君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正是由于孙权的善劝,才有了吕蒙的肯学,才让吕蒙从“才疏学浅”变为了“才略过人”,成为决胜千里的军事家。
部编版教材采用“双线组元”的形式,除了以相同的人文主题组织文章外,还渗透着语文知识的学习,在每个单元都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的学习要求。第一单元是学习精读的方法,具体方法就是字斟句酌,把握关键语句或语段,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这一单元还要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注意结合人物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情感。
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单元目标,我对这一单元进行了整体的规划。单元集中识字1课时,《邓稼先》2课时,第一课时侧重于学习烘托的手法,第二课时侧重学习对比手法。《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课时,重点学习精当剪裁和细节描写是如何突出人物形象的。《回忆鲁迅先生》自读课一课时,让学生自读、品味、赏析。《孙权劝学》2课时,学习对话艺术和侧面烘托。此外,大阅读活动2课时,单元检测1课时。
三、个性解读——课文解析细而精
下面我就对这一单元的重点篇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个性的解读和设计。我就以《邓稼先》这一课为例谈我对文章的解读和分析。
《邓稼先》这一篇文章是传统篇目,被誉为“传统眼光,国际视野”。钻研教材,这一课值得学习的点很多,如层次清晰的小标题,如宏大的历史背景,如对比手法,如环境的烘托,如典型事例的选择……然而,一节课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所以我们学校倡导“一课一得”。所以这一课我设计了两课时,结合单元目标,设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第一课时,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学习通过衬托表现人物的方法。第二课时,学习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学以致用,练习巩固。
第一课时,导入环节,我设计的是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割据图进行导入,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那是一个任人宰割的时代。接着出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激情洋溢的赞颂,从这一天开始,中国人拥有了自己“铁的脊梁”。自然而然引出本课主人公邓稼先。接着由同学们补充所了解的邓稼先和杨振宁的资料,教师进行小结:半个世纪的友谊,亲如兄弟。一个为国造核弹隐姓埋名28载,一个获诺贝尔奖蜚声世界半世纪。让学生对两人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接着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自学指导,请你默读课文,试着用四个字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这一设计目的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练习筛选概括信息能力,并引导学生分析选材的精妙。
整体感知后,引导学生进行重点研读。第二个自学指导:作为一篇人物传记,重点应该放在人物描写上,可是全文只有一处直接描写,请你找出来。学生经过思考,找出“我不能走”这一句,接着追问:这一句话能体现邓稼先的品质吗?请你仔细研读第五部分,说明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重点研读第五部分,细细品味人物形象。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引导学生思考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了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出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写作手法:衬托,最后以邓稼先的品质进行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复习导入后,引导学生思考:邓稼先对祖国、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科学家,却“鲜为人知”,而另一位研究原子弹的专家奥本海默却“家喻户晓”,请仔细研读第三部分,体会邓稼先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研读第三部分,进而学习对比手法及其作用。
通过对比,分析出邓稼先的品质:最不引人注目,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接着用文中的三句话做结,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关键句的含义和作用。这堂课的最后我选用了《西塘的水上清洁工》,同样是运用了对比的文章,让学生由课内延展到课外,巩固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对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简要的分析和理解,我想,只有踏踏实实的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努力向研究型教师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凯.认识教材之新探寻教法之变——部编本七年级下册语文新教材使用微探究[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11):15-17.
作者简介:
朱平(1984.2),女,河北省邯郸市人,河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