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留学基金助力全球治理人才培养

2018-07-30 06:11石佳友陈磊赵越
神州学人 2018年2期
关键词: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语

石佳友 陈磊 赵越

2014年,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并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重点支持中外高校或科研机构间的人才培养合作,旨在配合国家战略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填补特定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空白,培养更多创新型、紧缺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牵头设立的“中欧欧洲法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该项目致力于为国家培养精通中国法、欧盟法与国际法,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具备国际组织实践经验的青年法律菁英。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关键是储备具备相关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据统计,在联合国系统的雇员中,中国籍雇员目前仅占1.12%,列第11位,居菲律宾、印度、俄罗斯等国之后;而中国给联合国缴纳的会费占比为7.921%。由此可见,中国在国际组织工作的人才严重不足,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形象极不相称。

习近平总书记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牵头并联合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和武汉大学法学院等国内法学教育机构,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布局,在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下,于2015年申请设立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中欧欧洲法项目。项目旨在为国家培养精通中国法、欧盟法与国际法,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具备国际组织实践经验的中国青年法律菁英。该项目以20年为中国培养200名具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和国际组织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法律精英为实施目标,坚持“两种合作”和“三地培养”,培养“双语(英语和法语)双法(欧洲法和国际法)”国际组织人才。

中外联合培养对接国际组织需求

“中欧欧洲法项目”是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的产物。项目的中方伙伴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参与单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外方伙伴院校为在国际化建设方面声誉卓著的瑞士日内瓦大学。

项目由中外方联合组成遴选委员会,以英文笔试和面试,每年从上述4所中国高校的法学院的硕士生及获得攻读硕士生资格的大四本科生中选拔lo名优秀学员。之后,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负责学员法语培训。在8个月的封闭培训中,学员的法语水平将从零起点达到中级水准(DELF考试取得B2以上等级的成绩)。培训期间,为了让学生提前学习欧洲法律和国际法基本理论,熟悉法语法律词汇,以便更好地适应日内瓦大学的学习,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还会派遣教师到苏州校区,用法语或英语为学生开设欧洲法律制度相关课程。项目还为学生设计专业读书会活动,组织学生阅读法律经典名著。

在法语培训后,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和派遣,学员赴日内瓦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攻读欧洲法与国际法专业硕士学位。学习结束后,学员接着赴国际组织进行3至6个月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学员们再回到国内派出院校完成国内的硕士阶段学习。毕业后,他们可申请赴国际组织就职。

众所周知,日内瓦是著名的国际组织中心,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知识产权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组织云集。日内瓦大学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授多为国际组织的专家顾问,有能力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国际法训练及进入国际组织实践的渠道。中国人民大学在候选人选拔、语言培训、学生留学三个环节与日内瓦大学进行紧密合作,并对这一项目进行配套投入,为学生提供较好的语言教学环境和全面的国际法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和日内瓦大学还为学员申请国际组织实习提供推荐和协助。中国人民大学与部分国际组织建立了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组织的人才需求、职业发展和工作环境。学员通过项目提供的平台,有机会进入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欧洲人权法院等机构实习,为日后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打下基础。

雏鹰小试身手初登国际舞台

在参与项目的中外高校共同努力下,项目日臻成熟,成果初显。随着第一、二期学生顺利毕业,昔日的“人才种子”开始登上国际舞台。过去两年,学员全面实现了从法语零基础到熟练掌握高级商务法语的飞跃。在日内瓦学习期间,同学们全部参与了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开展的专业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真实体验国际组织的运作。

以项目第二期学员为例。2017年8月,项目学员顺利取得日内瓦大学国际法与欧盟法的硕士学位,其中6名学生分别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欧洲人权法院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实习岗位。通过实习,他们了解了这些国际组织,以及这里所需的工作能力,提升了专业能力,也坚定了未来到国际组织工作的信心。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实习的杨雪峥同学认为,项目的语言和专业培训与国际组织的工作需要非常对口。她说:“通过一年的法语学习,使我能够运用中英法三种联合国官方语言进行工作,在工作中更具优势;日内瓦大学法学院的国际法、欧洲法学习背景,让我对国际条约法更加熟悉,使我能够快速进行多边环境协议的整理和研究工作。”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非办公室实习的沈逸同学对日内瓦的国际化氛围感触很深。他说:“在日内瓦学习期间,不仅有幸在学校接触了很多在联合国工作过的老师,还在社交场合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实习生,从他们的经历和经验里,我了解到非常有价值的联合国求职方法和聯合国公务员日后的职业发展路径。”

在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实习的周媛同学深有感触地说:“进入国际组织实习后才发现,国际组织的工作方式、组织架构、法律文件等总是在不经意间呼应了我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国际劳工组织实习的胡思岑同学说:“在国际劳工组织法律顾问办公室的工作中,我们运用国际组织法、条约法、国际私法、合同法知识来处理国际组织运行中的各种法律问题;同时,这些实践中的法律问题也会促使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促进我们对国际法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入。”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欧欧洲法项目”的同学们通过在国际组织的实习,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项目的深远意义,意识到参与全球治理秩序变革的使命感,也坚定了未来赴国际组织工作的职业选择。

恰如李颐涵同学所说:“能否更好地为国家发声,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自己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高低。只有在本领域有所建树,才能更好地為社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项目结束后成功申请到继续在日内瓦大学攻读博士机会的赵越同学说:“我希望有一天可以作为国际投资争议解决中心(ICSID)的一名仲裁员,从事国际投资仲裁工作。因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会需要大批精通国际投资仲裁的专家。”

另一方面,同学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在国际组织工作也充满困难和挑战。李璇同学形象地说:“一个鸡蛋从外面打破不过是一道菜,只有从内打破才是一个新生命,希望自己可以带着这一年多收获的成长经历,不断开始新的旅程,毫不犹豫地选择。”

周媛同学也说:“这种浸入式的体验在不知不觉中让我对国际组织产生了亲近感,我从此不再认为进入国际组织工作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相反,现在我有底气相信,只要做好规划、打好专业基础,我就能成为国际组织的一员。”

参与全球治理意味着对全球和平与发展的贡献和责任。胡思岑同学说:“实习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从世界公民的角度来看待国际法问题,去思考如何促进国际法的发展,推动全球治理秩序的变革,能够在国际舞台上贡献自己的智慧。”

在非洲实习的沈逸同学也感慨颇深:“非洲一直是教科文组织的优先发展课题。在这里,消除贫困和保护传统的矛盾需要每个世界公民来一起思考。”

显然,这些同学已学会从中国的角度去看世界,意识到中国已经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有必要推动和引领全球治理秩序的变革。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体认到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在更大程度上回应世界对于和平与发展的需求。(供稿、供图/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猜你喜欢
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语
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砥砺奋进中的西南石油大学法学院
自杀呈现中的自杀预防——法语动画电影《自杀专卖店》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小型法语口语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研究
论法语的体系统
Beijing,mon amour
FOU: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新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