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家怡,是新加坡人。我父亲是新加坡人,母亲是马来西亚人,母亲的父母是印尼人和台湾人。可以说,我是个土生土长的东南亚华人。
2017年是我在中国留学的第四年,我高中时有幸得到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的支持,来北京开始学习专业舞蹈。现在,我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专业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表演,想和大家分享自己对文化艺术的了解和感触。
2017年7月,在贵阳举办的“中国一东盟教育交流周十周年庆典晚会”上,我表演了《丝路之美》中的荷花独舞。荷花寓意纯洁、清廉、吉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团结、友谊的象征。通过舞蹈,我表达了自己对“一带一路”的祝福,我也相信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景。
分享各国舞蹈,让我更深深地感受到艺术表演在体现文化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艺术,我们能了解到一个地方、地域的文化、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身为民间舞人,我先浅析分享一下民族舞。例如,蒙古族挺拔豪迈、遥望远方的舞蹈动作,一看就是那个生活在辽阔大草原上的“马背上的民族”。藏族舞蹈动律中的颤膝,是不是缘于藏族人民居住在高原上,因为寒冷而颤动暖身?以糯米为主食的傣族,勾踢步伐的舞蹈动作,是不是有一种粘、韧的感觉?
说到东盟国家的舞蹈,柬埔寨的朋友在晚会上表演了《椰壳舞》。除了表现出对幸福的追求,我们是不是也能直接地通过椰壳道具、服饰的蓝绿颜色,想象出束埔寨是个有椰子树的热带雨林国家?一位泰国朋友说到他们的“合十礼”,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老挝也合十,缅甸也合十,越南好像也合十……这把我们引入了一个概念:We are same-same but different.And that is.thebeauty(和而不同,是为美)。从中国到东盟各国,我们同中有异,而我们的丝路之美,异彩纷呈。
在各个国家快速发展的城市中,这些文化气息往往会淡化一些……但是,中国的广场舞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广场舞已经是城市现代文明中一种新型的文化,大妈大叔们跳舞,有助于互相交流,健康身心。我们要借鉴,要探讨,让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脚步中不遗忘生活的美丽。
说到对中国城市之的印象,不得不说的是中国在科技上领先的状态。留学生们都知道微信支付、支付宝、网上银行等科技的方便性。这些新的科技,确实造福了大众,造福了社会。记得我到便利店购物,扫一扫手机便完成了付款。从中我总结出三点好处:方便有效,款项交易清晰,还尽到了环保之责,因为减少了纸币的運用。
中国的科技发展是深受认可的。据了解,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学生到了大三,很多都有机会来中国留学,到阿里云、腾讯、百度等企业实习。特别感谢搭建的这种互学互鉴学习桥梁,希望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说了艺术、文化和科技,再说说每个人离不开的饮食。都说只要是个吃货,到哪里吃什么都觉得好吃。有位中国朋友分享了她在国内外的饮食差异体验:国内每日三餐,每次吃饱喝足;国外却是少食多餐。我觉得,饮食是一种文化。饮食背后透射出了地方特色。记得每次到学校食堂打饭,大厨叔叔都会拿起大勺子,捞起满满的菜放到盘中的格子里,多到溢出格子外!在北京,在中国的北方,餐厅里都给这么大量的食物,我意识到:北方人是热情大方的!嗯……为什么吃那么多?冬天吃饱才能保暖呀!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是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一句名言。世界、中国、东盟,各个国家,各有特色。世界上可能会有各种分歧、冲突,但是在文化艺术领域,我们依然是和谐的,我们是共荣的。
一位中国朋友认为,个人发展得益于国家的发展。我很赞同。我也认为,我们得先做人,再做事。儒家思想教导我们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我希望看到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学生,互学互鉴,吸取各个国家的优点,参考并提取对方的优秀元素和要领,融入自己国家的社会需求,去创新和发展。
所以你说,世界到底变大还是变小了?
我觉得变小也变大了。小在于科技交通的便利,沟通拉近了距离。而变大的,是我们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