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理想课堂

2018-07-30 11:43黄志坚
教育·学习 2018年3期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

黄志坚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课堂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生命得到尊重。但,冷静地审视与反思我们的课堂,还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赶时髦的“浮躁”现象。教学应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扎扎实实的耕耘。它需要我们去真实地面对,深刻地反省,兢兢业业地劳作,惟有如此,才能获得丰硕、甘甜的果实。对此,我就有关感悟与同行们共勉!

一、追求民主宽容,忽视规则性

随着课改的进行,新课堂确立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凸现学生主体,由此带来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才能得到充分施展,个性得到张扬,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我们确实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手段多样,追求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和赏心悦目精彩纷呈的形式上。原本非常平常的课堂规则,无意中与新课程理念撞了个满怀。学生坐姿的随意性,举手的冲动性,发言随意打断别人的话,合作时为所欲为,开小差、讲空话也多了,师生确是“动”了起来,课堂也“活”了。而许多教师生怕“一收就紧就不尊重学生”,怕“规则”违背了“民主”,违背了“宽容”,冲撞新课程的理念。从而无原则地顺从学生的意志,步步退让,最终导致课堂的“动”——混乱。其实,这是对新课程提出的尊重学生、民主教学的一种曲解。它不仅打乱了课堂应有的秩序,也违背了尊敬师长、尊重他人的做人准则,是一种表面民主,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但绝不意味着对学生毫无原则的退让、迁就和放纵。一个没有良好秩序的课堂,其教学质量也无从谈起。从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状态看,学生争取发言的目的很大程度无非是表现自己,博取教师的表扬。从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的场面看,许多学生是人云亦云,自己不独立思考。从课堂的“乱”,也折射出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新课程期待通过朴实、温馨、和谐而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更加完美,并不是让我们放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音乐家决不会用他的拳头或木棍去击打他的七弦琴,他也不会因为琴声不和谐而充耳不闻或视而不见,更不会把琴摔到地上;而是根据科学的原则去工作,为它调弦,正音。所以,教师科学的、艺术的组织方法,积极的鼓励制度,对于维护良好的纪律是必不可少的。

二、追求情景设计,忽视实际性

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是必要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然而,事与愿违,有些教师在无奈中又回到了传统的“灌”中来。

如,一教师上《9加几》引入。(课件出示)小白兔挑着一担萝卜,翻山过桥,左边用布盖着9个,右边盖着3个,掀开布后问:同学们,谁能帮我算一算这儿一共有几个萝卜吗?

这个动画设计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但它仅是以情节吸引学生,而不是以知识本身的思考性、开放性、挑战性来吸引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考空间,不利于学生的探究。

因此,创设问题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要凸现出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能引发学生积极有效地思考,为问题服务。不能喧宾夺主,避免华而不实,万不可为了“情景”而在每个知识点中都毫无目的地设计情景,这不但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追求合作交流,忽视实效性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同时又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而,小组合作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上。但是,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的正确把握,表面化、形式化地理解其意义,在课堂教学上往往出现了“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摆设现象。

如,有的合作小组一看就知道是为公开课而临时凑合的,在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间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加之学生又不懂得合作技巧和要求,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则成了优生表现的舞台,学困生逃避学习的“避风港”;有的小组合作次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不着边际,无中心;有的小组合作是教师为了博取大家的美言来搞“包装”,让小组间同学都张嘴嗡嗡,甚至大声喧哗,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过于简单,缺乏讨论价值;有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短,教师一声令下,全体同学马上“回过神来”……这样的合作有效吗?再加上开展小组活动后进行汇报交流时,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不是代表小组的意见和智慧,教师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真棒”,忽略了对小组的评价,这样不利于小组合作的健康发展。

所以,要想行之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其精神实质,认真做好:①根据不同质学生做好分组工作,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角色、任务(一定时间后小组成员和角色可以变换);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③教给学生合作技能(特别是对小组长的指导和培养);④发展学生自主能力;⑤关注合作过程;⑥注重评价导向引领,培养良好合作习惯等。同时还要考虑好何种问题才有合作的价值与必要,不是多多益善,合作的时间要充分,要有个体的思维空间与时间。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追求预设流畅,忽视生成性

通常,在教学中,教师们十分注意课堂教学设计,并尽可能地按照事先的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我们评价一堂课时,也都把教师课堂教学是否环环相扣、结构和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務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倘若授课过程出现波折或没能按时完成教学进度,一般就认为课上得不完美。因此,教学过程便是“教案剧”的演绎(公开课尤为突出),一切尽在“执行与落实”之中,尽在预料之中,学生稍有“山重水复”、“旁逸斜出”便遭封杀。其结果便是导致了学生主体精神的沦落与缺失。

我们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矛盾的课堂。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但我们非常遗憾的是许多教师没有能够抓住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而让它一闪而过,使学生灵光的创新思维得不到闪现,思维得不够放飞、发展、升华。如,一教师在上《圆的面积计算》,他先让学生同桌猜想:圆可以剪拼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汇报时,学生都说可剪拼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就在这时,一学生胆怯地站起来说:“圆也可剪拼成三角形和梯形(这就是生成性资源)”。教师也给予了肯定。但是,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却让全班同学在小组合作中都按圆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来推导。此时,那位同学一脸无奈和失望。这主要是教师在备课中没有预设到这一步,对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缺乏思想准备,而是按课本的思路让学生去推导公式,怕的是教学不流畅,不好把握。如果教师能给机会给同桌的那两位学生(或更多的学生)通过圆剪拼成“三角形”、“梯形”后也去试着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师参与小组探究),学生创新的意识不就得到维护和发展吗?这不是更体现出知识的严密、科学吗?

课堂是教师、学生互动交往的场所,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无视课堂中与学生的不断对话、调适,将课堂囿于严格的封闭状态,则必然违背了新课程的终极目标。所以,课堂上要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可顾此失彼。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在推进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从改变自身思维定势做起,学会多侧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及时把握课堂上更多的动态生成资源,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有效生成。

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出现许多教师不管学生回答问题的易难,思维的深浅,启示的大小,都过多地为了表扬而表扬学生,整堂课不是竖大拇指、貼金星,就是“你真聪明”、“棒、棒、棒、你真棒…..”进行笼统评价,这有如“捧杀”,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出现教师为了追求平等对话,教师整堂课都是在与个别学生的对话交往,甚至走下讲台搂着学生的肩膀对话,或手持问题卡片在下面走来走去让个别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看不清问题),丢下全体学生全然不顾;也有为追求算法的多样化,而不顾解题思路重复,不顾方法烦锁,不顾其他学生是否理解,思维是否跟上,求的是热闹、多样,忽视了实在的东西……

猜你喜欢
新课程课堂教学课堂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欢乐的课堂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写字大课堂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