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衡阳路小学(530200)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并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它以特有的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突破了传统教学枯燥乏味的困局,站在课堂教学的制高点,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信息技术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有点石成金的作用,下面我以《声音的传播》一课为例,谈谈信息技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声音的传播》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在学习关于声音的知识(声音的产生、音高的变化)之后,进一步学习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学生从四年级开始接触科学,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做验证性实验也比较多,但这一课属于探索性实验,适合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让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实验结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兴趣。教师设计了“土电话的游戏”“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和“振动物体与声波”三个活动:“土电话的游戏”,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声音可以通过固体传播,声音的传播会引起物体的振动,振动停止,声音消失;“声音在不同的物体中的传播”的活动,让学生明白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而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振动物体与声波”的活动,让学生通过音叉的实验使声波可视化,让声音的路线看得见,使学生明白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信息技术的融入,使实验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
一上课,我就拿起一个玻璃杯,问学生是否相信声音能把玻璃杯震碎,大部分学生都不相信。于是,我播放了《最强大脑》中选手用声音震碎玻璃杯的视频:一个选手声称可以用声音击碎玻璃杯,一开始评委和观众都不相信,当选手用声音击碎玻璃杯后,全场人都惊讶、雀跃。
学生一开始也不相信声音能把玻璃杯震碎。选手在挑战的时候,学生屏住呼吸,安静地观看,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在选手把玻璃杯震碎后,学生在惊讶之中相信了声音能把玻璃杯震碎。“可是声音为什么能把玻璃杯震碎呢?”学生提出了疑问。我顺势引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声音靠什么传播、怎样传播。”……
课程导入是非常关键的,如何让导入既短而精,又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是课程教学的关键点。传统的课堂导入方式大多是提问、猜谜语、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等,不仅单一,而且枯燥,易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信息技术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创新了导入的形式,使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情境中。教师通过设计悬念,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这就是在教学导入环节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点石成金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小实验后,学生明白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可是在不同的物质中,它们传播声音的效果相同吗?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课本上是这么设计实验的:以铝箔米尺、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等作为声音的传播媒介,让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它们传到耳朵中,来感受不同的物质可以传播声音,并比较不同物质传播声音能力的不同。实验中,一个学生在棉线的一端,握住振动音叉的柄,使音叉与棉线接触或把棉线的一端缠绕在音叉上,另一个学生把物体的另一端紧靠耳朵,并使棉线绷紧。拿音叉的学生用同样的力度敲击音叉,另一端的学生仔细地听,并把实验中听到的情况记录在“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记录表”上。
“尽信书不如无书”,课本中的实验方法并非完美,人不是机器,如何保证每次敲击音叉的力度都是一样的?让音叉发出的声音分别通过这些物质传播到耳朵里,这些细微的差别,耳朵怎么判断?而且是听完所有的声音之后再判断,人脑会有一定的遗忘,会存在较大误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录制一个单音,如“咚”,用这个声音代替实验中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然后下载软件分贝测试仪,用来代替学生在物质的另一端感受声音的大小的耳朵。仪器比人的感觉更为精准。在实验之前,学生通过“土电话的游戏”思考从纸杯里听到的声音是怎样传播过来的,感受到声音在棉线中传播的过程,对声波形成初步认识。在比较声音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效果时,教师可以改变原来的实验方法,采用“土电话的游戏”进行实验。土电话中电话线的材料由棉线换成铁线、尼龙线或者空气,原来的实验是没有空气的,在这里加入空气就能体现声音在固体和气体中传播的效果,使学生产生更大的认知冲突。这样的革新大大增强了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做这个实验,填补了课本上的漏洞,也让这个实验更加出彩。
分贝测试仪对声音是很敏感的,这个实验要求在很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所以,我把这个实验安排为演示实验,选一组学生提前培训,让他们通过看视频熟悉实验步骤和规则:准备2米长的铁线、尼龙线、棉线,每种材料的两端各放一个纸杯,做成土电话;土电话两端的纸杯各放一台手机,一台手机播放单音音频“咚”,另一台手机上下载好软件APP分贝测试仪;学生打手势示意对方播放音频,软件上出现的分贝则为声音在物质中传播的声音的大小;每种材料测试3次;求平均值。上课时,教师让这组学生根据视频的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其他学生保持安静记录测试软件上出现的读数。这样既能保证实验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又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对比原来的实验方式,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实验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使实验更加严谨、科学,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
本课教学重点之一是通过音叉实验,让学生明白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但科学概念较抽象,音叉实验又不易观察清楚,所以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信息技术可以把一些不易观察清楚的实验,通过微观放大、宏观缩小、瞬间变慢、重复展示等功能,让学生轻松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形成感性认识,从而理解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本环节音叉实验的具体操作是用振动的音叉接触水面,引起水面的波动,让学生认识到: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的。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向四周传播的过程,最终明白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学生做这个实验的时候,由于光线、设备等原因,实际效果并不好,不能清楚地看到以音叉为中心的水面的变化。为了让学生清楚地看到水面的变化,我找到一个阴凉的没有阳光照射的水面,让一名教师帮我用较强的力量敲击音叉然后接触水面,我用慢动作的模式录制视频。视频中,以音叉为中心,水面有一圈一圈的波纹出现。课堂上,通过观看慢动作模式拍摄下的音叉实验视频,学生清楚地看到水面一圈一圈的波纹,通过引导得出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结论。恰当地把信息技术运用在实验教学中,有点石成金的作用,既为教学添光增彩,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科学概念。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足以说明学好科学的重要性。针对小学生的特点、科学课中的难点、教材中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等,信息技术的融入有效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有利于解决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因此,信息技术的融入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点睛之笔,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