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市海沧区东孚中心小学(361000) 杜 娟
“数与形”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作为新增内容编入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图形中蕴含的代数关系,尝试运用代数关系解决几何问题,体验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微妙关系,同时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然而,要想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就必须开展科学的学习活动。那么,怎样的活动才有利于数学思想的渗透?活动中如何体现数学知识和教育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数学思想如果没有思考的基础,就是空中楼阁,只有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思考,才能对知识表象背后的深层思想心领神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数形结合的关节点进行深挖,并巧妙地诱导学生比较,让学生在连续的思考中自发领悟。
【教学片段1】
1.观察数字:观察数字25的特征
师:认真观察并揣摩数字25,分析它具有哪些特征?
生1:除了1和本身,25只有因数5。
生2:25可以分解成5的平方,是一个平方数。
生3:25的前一个数是24,后一个数是26,这三个数都是合数。
……
2.化数为形:用图形表示数字25
师:用25枚围棋子摆图形,猜测一下这个图形可能是什么呢?
生:正方形。(让学生用磁扣摆出正方形)
3.以形解数:借用图形探究25的特征
让学生依据课堂提供的正方形点阵(如图1)探寻数字25的特征。
生1:25=1+2+3+4+5+4+3+2+1。(以对角线为视点叠加)
生2:25=(1+2+3+4)×2+5。
生3:25=1+3+5+7+9。
4.在比较中体会
师:摆出方阵,数字25的特点就一目了然了。回顾以上过程,大家有什么感想?
图1
生1:图形的作用真大。
生2:图形可以展现数字背后的奥秘。
生3:有了图形,便可以更直观地列出算式。
以上步骤是教学本课的重点和主轴。教学时摒弃教材提供的正方形素材,改用点阵图,这样改动,一方面考虑到点阵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角,而正方形图无法斜着分;另一方面,点阵图返璞归真的研究方法,实际上完整再现了数学知识发生、发现的过程,使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连贯。如此设计教学有利于加强数形结合意义与作用的渗透。学生比较后认识到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重要意义,切实感受到数形结合的巧妙之处。
【教学片段2】介绍“神奇的图形数”(三角形数、四面体数、金字塔数等)
多媒体演示:1,4,9,16。
师:现在我们穿越到古石器时代,用石头摆出这些数字,它们可以摆成什么形状呢?
生1:正方形。
师:这样的数字叫什么?(课件出示图2)
生2:正方形数。(平方数)
多媒体演示:1,3,6,10,15。
师:继续用石子摆数字。
生3:这些数字可以摆成三角形石阵。
师:这次又该如何命名?(课件出示图3)
图2
图3
生4:三角形数。
师:观察相邻数之和,你有什么发现?
生5:1+3=4,3+6=9,6+10=16,10+15=25。
生6:相邻两数之和都是平方数,可以用正方形石阵表示。
师:为什么会这样?这其中究竟有什么奥秘?
生7:道理很简单,从点阵图(如图4)可以看出,两个三角形数对拼,刚好凑成正方形数。
接着,用同样的方法研究金字塔数与四面体数。(如图5,过程同上,略)
图4
图5
如果不借助点阵图,光凭数字学生很难发现数列“1,4,9,16”具有什么规律,而利用点阵图将这些点数排布成正方形,其特征就显而易见了:这些点数刚好可以排列成行数和列数相等的平面图。几何图形可直观地将数字内部规律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样地,对于三角形数列“1,3,6,10,15”,学生很难理解相邻两个数字之和为什么等于平方数,但是,将数字转换成点数并将其排列成三角形后,通过对拼,就可以直观地发现相邻的两个三角形点阵拼成了正方形点阵。
任何原理和思想的价值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得以体现。
【教学片段3】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
师:你能仿照“25=1+3+5+7+9”模式列出其他算式吗?
生1:36=1+3+5+7+9+11。
生2:49=1+3+5+7+9+11+13。
……
师:这就是触类旁通。你能根据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下列问题吗?
多媒体演示:1+3+5+7+…+(100个连续的奇数)=。
生3:100×100=10000。
生4:分析原有算式我们发现,5个连续奇数相加,和为 25,25=52;6 个连续奇数相加,和为 36,36=62。以此类推,100个连续奇数的和应为1002。
要发掘出隐藏在算式内部的规律,必须以上文提到的点阵法为基础,将其转化为点阵图来理解,再利用割补法,将倒数第一行右下角多余的4个点剪切到第一行的空缺处,将倒数第二行的2个点剪切到第二行的空缺处(如图6),刚好形成5行5列的正方形点阵。学数学不能没有想象,想象催生发现,在理解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后,只要大胆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更多结合的方法。
图6
对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吸收,势必要经历从抽象到具体,从朦胧到清晰的转化过程。本课“数与形”的教学,以“数形结合”思想贯穿始终,精选教学素材,巧设活动,让学生经历思索、联想、探究、运用等有序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不断提炼结晶,反复琢磨沉淀。显然,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究过程,才能深刻理解学习内容中富含的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