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用药规律分析

2018-07-30 06:48:1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利水渗湿方剂山楂

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药学部,广东 江门 529030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中相当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血脂异常,可进一步增加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1],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报道较多,各类成方、验方、自拟方种类繁多,治则治法多样,组方用药较多。本研究以中医用药处方为切入点,整理近20年有关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方剂,探讨其用药规律,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或“2型糖尿病并脂代谢紊乱”为主题词、“中医治疗”或“中医药治疗”等为副主题词,在CNKI、CMAC、万方数据等数据库检索近20年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方剂。每首方剂的临床病例在30例以上,组方完整且有明确的药物组成,总有效率在70%以上,治疗前后有明确的统计学意义。根据收集到的方剂,建立治疗本病的数据库,统计数据库中的使用方剂总数、各味中药的使用次数以及其所属类别、常用配伍药对的出现次数等。

2 结果

2.1 中药功效及频率分析 共收集到有效中医方剂109首,建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药数据库。经统计共有141味中药,1026药次。根据《中药学》[2](新世纪第4版)教材中各论的分类原则,共分为17大类,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按中药学分类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141味中药分类所占比率及使用频率

注:频率:该类中药用药次数/总用药次数;比率:该类中药出现的药味数/总药味数。

2.2 药物使用频率分析 141味中药中使用次数超过15次的有22种,排名前三位依次为丹参、黄芪、山楂,结果见表2。

表2 22味中药使用次数和频率

注:频率:该中药用药次数/总用药次数

2.3 常用配伍药对应用分析 109首方剂中出现次数超过15次的常用配伍药对有7对,其中丹参—黄芪、丹参—山楂、黄芪—山药的应用频率最高,结果见表3。

表3 常用配伍药对应用频率分析

注:应用频率:药对出现次数/总方剂数

3 讨论

3.1 内服中药应用规律分析 中医学文献没有“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病名记载,根据其症状可归于中医“消渴”的兼证“痰证”“瘀证”“湿证”范畴。因先天禀赋、体质因素,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多为脾肾两虚、肝经郁火体质,加上嗜食肥甘厚味、情志内伤、喜逸恶劳,致脾失健运,统摄失常;或肾精亏耗,气化不及、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变生浊邪,不得宣泄,留于血中而成痰浊。日久则脾肾两虚,气阴俱损,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瘀[3];脾虚生痰湿,郁久化湿热,痰湿阻碍气机,气血运行失常,加重血瘀。相关调查显示,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证候要素出现次序,湿热>血瘀>气虚>阴虚>气郁>脾虚>痰湿>肾虚[4],提示本虚证以气虚、阴虚为主要表现,标实证以湿热、血瘀、痰湿为主要表现。统计结果显示,用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四类药累计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分别为53.19% 和71.92%。表明大部分医家认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清热化湿是治疗本病的基本治法,这与本病的临床特点、致病因素相切合。

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阴药、补血药、补阳药,统计结果显示补气药和补阴药使用频率分别为17.84%和7.41%,均高于补血药、补阳药。补气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黄芪、山药、白术、党参,补阴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枸杞子、黄精。黄芪使用药次和频率分别为68次和6.63%。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人体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均依赖脾气的转输作用,黄芪能补益脾气以促进脾气健运,从而降低血脂。据现代药理研究,黄芪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脂和脂肪细胞因子、抗炎、抗氧化,有效防治T2DM[5]。枸杞子具有补肝肾,明目,润肺的功效,可治疗头晕目眩、视力减退、消渴之证。药理研究发现,枸杞子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6]。

活血化瘀药使用频率较高的有丹参、水蛭、川芎。141种中药中,丹参使用药次和频率最高,分别为71次和6.92%。丹参具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的功效,为活血化瘀、妇科调经的要药,现代药理研究发现丹参通过抗脂质过氧化和清除自由基加速脂肪在肝内代谢,促进血脂分布、运输和清除[7]。水蛭破血逐瘀消癥,水煎剂能使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降低[8]。清热药常用生地黄、赤芍、决明子、黄连、玄参。其中生地黄居首位,使用药次和频率分别为35次和3.41%。生地黄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用于热入营血、热病伤阴、舌绛烦渴、内热消渴等的治疗。中医学认为,阴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水津充沛,血始能行。津亏不足以载血,血行涩滞则易形成血瘀。生地黄清热养阴生津,促使血行通畅、瘀血消散。其次是赤芍,使用药次和频率分别为21次和2.05%。

利水渗湿药的所占比率和使用频率分别为4.26%和8.67%。利水渗湿药常用泽泻、茯苓。泽泻性寒、味甘,利水渗湿、泄热,调节人体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化痰以除脂浊[9]。其次是茯苓,使用药次和频率分别为25次和2.44%。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其有效成分茯苓多糖具有降血糖和抗脂质氧化的作用[10]。

在141种中药中,山楂使用药次和频率位居第三位,分别为52 次和5.07%。山楂善于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尤能消化油腻肉积。相关文献报道指出,山楂是治疗高脂血症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9,11]。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山楂具有降血脂作用,能明显降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2]。

3.2 常用配伍药对应用规律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109首方剂中常用配伍药对前三位依次为丹参—黄芪、丹参—山楂、黄芪—山药,其中丹参—黄芪的应用频率最高,达44.04%。丹参配黄芪,丹参味苦能散能行,黄芪味甘,甘能缓急,苦行甘缓,可延长药效[13]。丹参与黄芪相伍,黄芪可以加强丹参活血化瘀行滞作用[13],从而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丹参配山楂,丹参味苦,活血化瘀,山楂味酸,主收敛,散中有收,收中有散,可祛除全身血瘀[14]。丹参配山楂共使用36次,应用频率为33.03%,临床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等疾病。黄芪配山药,黄芪升阳益气,助脾气上升,复其散精达肺之职,山药补脾养肺固肾精,两者一阴一阳,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益气生津,健脾补肾[15]。黄芪配山药的应用频率为25.69%,临床用于气不布津、肾虚胃燥之消渴。

4 小结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两虚主,标实以湿热、血瘀、痰湿多见。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以活血化瘀、清热化湿治其标,益气养阴治其本,所用方剂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为主。

猜你喜欢
利水渗湿方剂山楂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论治淋证的用药规律研究
中药方剂在治疗黄褐斑中的应用
基于分级用药理论的沈氏女科利水渗湿药应用分析*
光明中医(2021年13期)2021-03-27 05:00:42
山楂花
青年歌声(2021年1期)2021-01-30 09:56:32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山楂花开白如雪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猪苓的利水渗湿作用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中国食用菌(2019年1期)2019-02-14 05:44:50
山楂更可化瘀滞
基层中医药(2018年9期)2018-11-09 01:20:44
山楂
启蒙(3-7岁)(2018年10期)2018-10-13 02:19:28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