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探讨

2018-07-29 18:20白鸽
经营者 2018年9期
关键词:模式原则高校

摘 要 为更好地研究高校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控制力度,实现科学评级的目的,本文分析了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确定了评价原则,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模式进行了探讨,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内涵。

关键词 高校 内部控制评价 原则 模式

财政部于2016年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的通知》,文件要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在高校实施内部控制,对促进高校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以及建立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有重要作用,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关乎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构建精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为高校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和规避各类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可以为高校内部控制建设提供指引和参考依据。现阶段,虽然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内部控制建设工作,但已经出台并实施的各项内部控制规范只对高校内控建设作出原则性的指导,在评价方面并未作出具体的规定,所以评价体系的制定可以作为对内部控制规范的相关补充。

第二,有利于高校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并加以克服。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既能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合理性作出持续评价,发现建设过程中的缺陷,又能对其中存在的缺陷和差异进行及时纠正,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这有利于高校内外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改进和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

第三,增强高校的廉政风险防控能力。通过开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对高校所有风险点尤其是高风险领域相应的制度设计及实际执行开展检查,有利于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督查,促进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一系列控制措施落实到位,建立起有效防范腐败风险的长效机制,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廉政风险的防控能力。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为了确保评价体系测评结果的客观、精准,在科学评价之前要确定相关评价实施原则,以真实反映高校内部控制的水平。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原则包括如下几点:

(一)全面性原则

只有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合理,进而实现评价的真正意义。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当涵盖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包含经营活动、教学工作、财务管理等方方面面,覆盖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

(二)重要性原则

在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还应当在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重点关注高校的重要业务及高风险领域,并给予充分重视,确保能够发现重要环节的重大缺陷。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的运营对象有所不同,应以监督和控制为主要评价对象。

(三)成本效益原则

由于高校资源的稀缺性和局限性,因此在构建高校内部控制体系时必须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各项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制定和测评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必须权衡内部控制评价实施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与取得的效果,以科学合理的控制成本来取得最科学的评价效果。因此,评价指标应该保持适当的数量,避免设置过于繁杂,并且应选择易于实际操作的评价指标。

(四)客观性原则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内部控制评价应当结合高校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等实际情况,准确揭示面临的风险状况,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确保评价结果有充足且适当的证据支持。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模式

根据现有研究成果,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依据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二是要素导向评价模式,依据内部控制要素来衡量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三是整合观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一)目标导向模式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目标导向评价模式认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是有一定来源的,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所以该模式主要通过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来评价内部控制状况。其能够综合衡量内部控制状况及其目标实现情况,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者利益相关者的评价,能多角度反映内部控制水平,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所需信息容易获取,所以评价成本也较低。但也存在相关的弊端与不足,主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灵活性较差,有时评价不具有适用性。

(二)要素导向模式下的内部控制评价

要素导向评价模式以COSO报告中的内部控制要素为评价内容,按照每一项要素的必要条款来确定标准,对各个要素在机制中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评价。这种以要素为导向的内部评价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五要素作为内部控制制度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构成部分,逻辑性与科学性较强,能充分地体现高校内部控制状况。另外,在发现评价系统出现漏洞时能及时予以弥补,易于被评价活动者接受。不足之处是过于依赖内部人员的主观判断,实行过程中过于烦琐,评价成本较高。

(三)整合观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以上兩种评价模式各有侧重,但并不意味着两者必须相互替代,相反,可以对两种模式的优势进行有效整合,将内部控制要素作为反映内控活动的载体,按照相关规范对内控设计与执行进行评判,确定其有效性及每项内容是否实现了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避免了前两者的弊端,增强了可操作性,使评价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时,应采用整合观下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内部管理的需要,又能结合外部监管的要求,是符合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的逻辑思维和模式的。整合观下的评价很好地解决了前述两种模式的局限性,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的依据,以判断内控制度对目标实现程度的影响,并指导其更好地遵循、规范和健全内部控制。

(作者单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作者简介:白鸽(1984—),女,辽宁人,研究生,会计学专业,会计,助理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青年学术创新项目(18ZYJG007)。]

参考文献

[1] 刘永,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几个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3(1):56-62.

[2] 马方,冯建梅.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整合研究[J].财会月刊,2012(12):79-80.

[3] 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1(1):148-156.

猜你喜欢
模式原则高校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永续债券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