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

2018-07-29 12:24胡涛
商情 2018年31期
关键词:宗教现实意义

胡涛

【摘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了宗教,然而随着时代的演变,宗教现已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影响并联系着人们的生活。在世界历史上,伊斯兰教、佛教和基督教经过多个世纪的发展成为了并行世界的三大宗教。然而在当代社会,不断有学者质疑宗教存在是否仍有价值,本文将以三大宗教为探讨样本,探寻宗教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并借此回答其存在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宗教 现实意义 当代社会

一、宗教的意义

(一)宗教的本真意义与本质

宗教的起源可以归结为是一种信仰,各大宗教都离不开这个所谓的“信仰”,而这种信仰又发源于一千多年前的轴心时期。宗教最初的诞生目的是为了关心人类生活的稳定,而在轴心后时期,宗教的关注点又转移到关注无限美好的可能性上来,这一点在佛教中就可以归结为解脱或是涅槃,在伊斯兰教中表现为对真主安拉的皈依,而在基督教中则是人死后能够升入天堂。

“宗教”这个术语并非天赋的,而是学者们出于理智的目的创造出来的,并由他们来加以定义的,因而宗教是一个二阶性的类概念,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学科的视野,其作用如同文化概念之于“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er,1832-1917)把宗教看成一种人类文化现象來寻根究底。在他看来,宗教观念一般是在“低级的种族”里萌生的,他以进化论观念为指导原则,并以收集到的大量原始材料为样本依据,提出了早期具有重要影响的有关宗教起源的的一个理论——万物有灵论。

抛开学者对于宗教起源的各种猜测和论断,宗教最初的起源肯定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或是某些方面的需求而产生的。轴心时期之前的社会,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健康水平得不到保障,需要一个共同的精神寄托,进而促进了宗教的产生,不得不说,当时是宗教产生的主要时期,因而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对于宗教的产生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轴心后时期,社会相对稳定,宗教为了生存自然需要改变自身的关注点,进而转变到更贴近人生活的即当下人类也在追求的解脱,换一种说法也可以是追求达到实体向虚体的超越。从某一个程度上来说,宗教具有欺骗性,然而正是对于这种无法达到的最终解脱的追求,才使得宗教能够在历史的洪流中保留下来并不断壮大,在当下物质充裕、人类丧失前进方向的大环境之下,宗教的存在成为了大部分人的唯一精神寄托。

(二)宗教的当代意义

那么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宗教在当下社会是否仍旧有存在的必要?它是否依旧具有价值?

回答是肯定的。整个社会,整个世界需要宗教。

从一个国家来说,宗教是除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外另一种能够把国民集中在一起的力量。如美国这个典型的基督教国家,在人们面对困难时,你很容易就能从她的国民中听到一句:上帝啊。而像信仰佛教为主的东南亚及东亚国家,佛教就是将国民拧成一股绳的力量。宗教成了搭建人们心与心之间那道无形的桥的载体。

从世界范围来说,宗教也是不可或缺的,纵然因为宗教问题引起过许多纷争,这个世界依然需要宗教的存在。当下社会,全球化的宗教复兴,宗教越来越与国际关系融为一体。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的宗教回归使得每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它的影响,同时,在这个宗教的指引下,每一个国家又会受其影响改变自身的外交政策等。近几十年来的宗教复兴和世界性非世俗化趋势,尤其是911事件的发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与国际问题的看法,使宗教从所谓的“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回归“国际关系的中心”。宗教不仅被认为是政治的另一种延续,而且还成了国际舞台上各方争抢的资源。更有部分学者将宗教看成了社会冲突过程中的“桥梁”,而在宗教的正向影响中则将其归结为宗教的组织性降低了群体性事件的参与成本。这一点基本可以在每一个宗教行为上得到印证,不管是佛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的群体性活动上,都需要获得庞大的资金或是人力支持。总体来说,宗教在当代的国际社会中还是扮演了较为温婉的角色,在某些层面上甚至比政治手段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宗教的发展趋势

(一)宗教的发展潮流及走向

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清楚的认知:世界上的宗教以佛、伊斯兰和基督三教为主,另有些小范围内的宗教信仰与之并存。

佛教多为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所信奉,伊斯兰教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基督教则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这一点在历史上是这样,现在如果要说改变,也只是发生了量上的变化,本质上还是没有改变的。而引起这种量的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移民或是信仰冲突。

谈到宗教的发展就不得不谈到“威斯特伐利亚的放逐”。这一所谓的“放逐”即是将宗教脱离政治,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深,宗教的融合也在悄然发生,这种改变不得不使得人们警醒宗教的国际性作用,因为宗教已然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力量,而不是历史上仅仅局限于一个地区被当地人所认同的某种“精神体”。

宗教的国际化可以在很多场景被我们所熟知:例如英国将英属印度划分为现在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正是抓住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不同,导致了现在国际上知名的克里米亚归属纷争;中东地区的混乱,也是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谁能说现在的中东不是一块烫手山芋?除此之外,一个昨天还在中国的寺庙礼佛的信徒,很有可能在今天就出现在了泰国或是斯里兰卡的寺庙。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中,宗教会跟随着人们的迁徙而迁徙,本身就拥有强大信徒的宗教会日益壮大,而某些信众较少的宗教也依然会存在,在这个“繁杂缥缈”的世界中,宗教或许会成为当代人追求解脱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二)宗教在公民中的发展

1967年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拈出了“公民宗教”这一概念,借以分析美国政治话语和公共生活中的宗教维度。然而对于“公民宗教”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这一概念常常被理解为是对国家的崇拜,产生了意识形态色彩的分歧。随着区域整合、国际移民和全球化等因素,“公民宗教”又重新焕发了光彩,欧洲学者们试图赋予“公民宗教”新的概念。得益于宗教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公民宗教”的概念也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

那么,何为“公民宗教”“公民宗教”指的是政治制度建设以及整个公共生活中的宗教维度,它体现为使民族国家的具体经验赋有神圣的普遍意义的一系列信仰、符号和仪式。简单地说,“公民宗教”是指存在于社会风尚、习俗和舆论中的简单而抽象的基本价值。

“公民宗教”应当具有以下几个普遍的行为准则。首先,“公民宗教”,与“公民道德”是分不开的,“公民道德”是建构与传承尤其依赖于理性的世俗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公民宗教”的首要任务就是保卫社会,一个基于合理契约的现代公民社会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需要这个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尽到自己的责任保证这个社会的秩序正常运转。其次,“公民宗教”还应反对暴力,既然社会是一个道德共同体,那么它就意味着对物质力的否定,暴力不应该是一个合理的“公民宗教”所倡导的。真正的社会不能在暴力中产生也不能依靠暴力去维持。最后,“公民宗教”还需要处理好不同社会之间以及个别社会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虽然每个民族的公民都应该拥有自身所在社会所形成的“信仰”亦或是被称为的共同价值,然而交流和文化的侵蚀依然存在,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态度去面对每个群体和每个社会的“公民宗教”

总的来说,在当代社会,“公民宗教”的发展是跟随着社会发展方向前进的,我们也可以将其的发展趋势视为一种良性的发展。

三、宗教之未来

宗教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產物,在很大一个程度上可以说宗教也是人类对美好事物追求的结果。不管是从追求生活的安宁还是转变为现在精神的皈依,它都是每个特定的时代所生活的人们的一剂良药。

可以说宗教唯一改变的地方是现在人们对于其的信仰更为理性化了。我们很难再看到古代时期为了某个信仰而奉献出生命的事项,但不能完全排除某些人为了实现心目中最崇高的价值而奉献出自己生命的行为。人们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信而不盲目信,是从宗教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例如佛教中的解脱或是皈依。宗教在文化的洪荒中前行,终将会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存在,而我们,也将会沐浴在宗教的洗礼之中,获得我们自身最需要的那份慰藉。

参考文献:

[1]约翰·希克.宗教之解释.王志成译[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吕大吉.宗教是什么?——宗教的本质、基本要素及其逻辑结构[J].世界宗教研究,1998,(2).

[3]汲喆.论公民宗教[J].社会学研究,2011,(1).

猜你喜欢
宗教现实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中国梦”在民族地区医德教育中的现实意义初探
马克罗斯科宗教主题绘画的情感表达
儒家文化与书院基址的选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人间佛教的社会功能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