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过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逐渐从以往单纯的知识讲授人转化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基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性格特点来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在自我探索求知的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和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并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因此,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起来、“积极”起来,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学生;数学课堂;“敢动”;“能动”;“会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2-14
作者简介:罗金海(1971—),男,福建平和人,福建省平和县秀峰中心小学书记、校长,一级教师,本科。
一、让学生“动起来”的意义
1.理论意义
教学目标的导入作为教学任务完成的基本前提,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具有非常大的促进意义。成功的教学目标导入会提高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当中的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自我求知意识,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上积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数学中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知识的学习热情,同时,通过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对数学中严谨的思维方式和无限的创造力提起兴趣。
2.实践意义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方式积极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可以使我国数学教学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改变传统“一支笔、一块黑板、一把三角板”的教学方式,调动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水平有所提升。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使得我国教育中的师生关系由单线性转变为双线性,使得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求学知识,并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出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引领者功能,激发学生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的奥义。
二、让学生“动起来”的有效办法
1.帮助学生构建起“敢动”的信心
根据实践的教学经验可知,那些自信心较强的学生通常会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来,这是因为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反之,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信,在课堂上就不会积极思维,不敢公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就必须帮助那些不自信的学生树立起“敢动”的学习信心,鼓励学生在课堂之上多发言、多回答问题、多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便是错误的也无所谓。比如,教师讲授《认识图形》这一课时,可以通过播放奥运五环等相关视频来为学生构建一个“敢动”的环境。这种从学生生活引进课堂的方法,让学生更乐于表达自己的心声。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肯定学生的学习价值,还要尽量避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努力和价值,让学生在自我肯定当中逐渐构建起“敢动”的信心,并在此基础上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接轨。生活当中存在着大量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比如,在买卖的时候,教师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的加、减、乘、除知识来进行计量、计算,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运用数学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对数学知识形成较为深刻的记忆,也可以做到学以致用。在此过程当中,学生对自己运用数学知识的行为能够树立起良好的信心,在学习数学这门科目时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自然也就敢说、敢动了。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调查显示,其实学生厌学情绪产生的真正原因并不是学业的压力,更多地是因为自己与学生之间无法保持一个良好的教育关系,对教师有一种畏惧、反感的负面情绪。实际上,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两者之间是充满信任、公平、鼓励且和谐融洽的。在这样的关系下,在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之下,学生会勇敢地迈出在课堂上“动起来”的那一步,会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此,作为学生人生引导者的教师,一定要尊重、信任和宽容学生,尽管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有些回答让人听了反感,甚至难以忍受。但要知道,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还未及法定的成年年龄,是发展中的人。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在保护其自尊心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的评判,并帮助学生及时、正确地纠正其犯下的错误。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氛围下,学生才会从心底真正地喜爱教师,才会对教师产生牢固的信任,才会在数学课堂之上主动投入各种教学活动当中,并感到宽松、愉悦,在教师不断的赞许和鼓励声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成功,在不知不觉中激活自己潜在的巨大自信,从而勇气十足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动”机会
学生是数学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自我表现实践,尽量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比如,教师在开展“角的认识”这节课时,可以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出示一张贴有色彩鲜艳的奖星的长方形纸片,以此在短时间内吸引住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关注点集中到教师身上。在学生对该长方形纸片进行不断赞叹、欣赏时,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讲授与“角”有关的数学知识点,通过形成动态的指引,让学生面对面地感知“角”的基本特征;通过让学生观察角的具体构成、角的基本特征、角的组成部分,对“角”形成初步的、动态的印象;并可以通过“折一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通过任意一张纸折出一个角;通过“议一议”的方式让每个学习小组交流角度的具体画法;通过“摆一摆”的方式用两根长方形纸条任意摆出一个角;通过“辨一辨”的方式让学生辨别出课件出示的几组图形的角。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得整节课气氛异常地活跃,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动手、动口、独立思想,在课堂上精彩发言。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完全被激活,在课堂上“动”起来逐渐成为实事,而不是教师口头上的一句空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给学生埋下实践的机会点。
3.引导学生正确地“会动”
教学活动本就是一个多边参与的动态活动,其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投入其中,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动起来”。这样的教学本质要求学生必须在课堂之上保持活跃性和积极性,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改革内容。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教授关系、引导关系和师生关系,积极构架起一座交流畅通的沟通桥梁,鼓励学生主动向自己讲述学习困难、生活困难,而教师也应从引领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困难,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错误,对学生给予正确的点拨和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实践型教学的方式来传授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数学知识,给每位学生都分发一张印有平行四边形的纸片,期望学生通过类比四边形和正方形求面积的计算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在面对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少学生有了行动,但个别学生仍一筹莫展,教师引导:“如果是长方形的话,你能算出它的面积吗?”教师这一适时的点拨、指导,给学生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他们马上投入如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考、探索活动之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的素质教育仍受到传统应式教育的不良影响,学生的学习意识仍处在被动接受当中,很多学生仍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推一步走一步,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氛围不好,教学质量较低。为了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在数学课堂之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各项学习问题,在课堂之外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介入、指导,从而为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探究活动中来“搭好桥”“铺好路”。
参考文献:
[1]亢芳芳.中小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研究与干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张玉璞.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动”起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