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鹏
李希贵先生开创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无疑给沉寂多年的语文教学送来了一团暖暖春意,给当前困惑的语文教学局面带来了一片生机,使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春意盎然,充满活力。
平江县从去年下学期开始酝酿启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陆续派人员赶赴北京十一学校,进行现场观摩学习,继而又组织教学一线教师到山东寿光以及湖南的株洲、岳阳等地学习,感受很深,大家都觉得“语文主题学习”确实是诊治当前语文教学疲软的一剂良方。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从观念到实践,“语文主题学习”对传统语文教学都是一种修正,甚至是颠覆,是学生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融合和浸润。我认为“语文主题学习”给当前语文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解决了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深陷“以本为本”的单一教材窠臼,不论是人教版、苏教版、湘教版还是粤教版,毕竟教材形式是单一的,教材内容是有限的,文体式样是简单的,艺术风格是平淡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滞后的。所有这些都不足以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也不足以适应学生个性多元发展的需求,这表明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没有顺应教育的需求侧的迫切期待,教育的供给侧也存在补短板的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以本为本,奉教材为圭臬,唯教材是瞻,走的是老套路,念的是旧符本,打的是现成卦,照本宣科,轻车熟路,再加上如今教辅资料满天飞,教师根本用不着动脑子花气力去备课,只要依样画葫芦即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接着讲,一篇文章一篇文章接着上,空耗课时,不问学情;教师烦,学生苦,效果差,素养低,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学会产生效果吗?
须知教材只是一个例子,特别是语文学科,所有连续性的文本材料均是例子,谈不上公式和定律,一旦离开具体的生活情境,就很难讲清语言现实问题。“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强调了教材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互联互通”的阅读材料,采用“1+X”或“X+1”等模式,突出举一反三或反三归一系統性联系,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触类联通、融会贯通,最终达到“举一隅必以三隅反”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教师必须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根据教材文本特征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如何用足教材,用好教材,用巧教材,这是摆在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解决了是“碎片化”教学还是“系统化”教学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是按照统编教材的单元模式进行的,将单元内的文本材料逐一进行讲解,上一篇讲完之后接着讲下一篇,上一单元讲完之后再开始下一个单元。这种教学模式只是将单一文本知识进行梳理,知识点只是单一的呈现,而不是建立在广泛的文本背景之上,也就是说,不是将教材作为示例去拓展延伸,而是将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生硬的割裂,导致知识点的“碎片化”现象,不能从根本上发挥教材的“能指”与“所指”的有效转换与生成。
“语文主题学习”恰好是建立在众多文本的近似性基础之上,将知识点放在不同文本中进行观照和解读,从多个角度和多个侧面审视知识点在不同文本背景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是将学科知识建立在多文本的结构中,充分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个性事实和共性规律,强化了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
三、解决了“封闭性”教学还是“开放性”教学的问题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几个明显特征是:一是教材以本为本、以篇为篇的单一封闭结构,导致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二是教学行为的单向主导,即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将教材内容灌输给学生,而不是师生的双向互动的开放教学。三是思考训练设计的单一化,以单篇教材内容为重点进行设计,缺乏知识的横向拓展和纵深挖掘,不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之上。
而“语文主题学习”则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将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机融合,将众多文本材料糅合在一起,采取“1+X”或“X+1”阅读模式,文本与文本之间互相参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视野空间和思维背景。具体来说,其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文本材料是开放的,打破了传统语文教材的单篇教学的封闭性。其二,“语文主题学习”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师、学生、教材都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之上,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其三,思维训练的设计注重知识的横向拓展和发散,与此同时,注重能力的提升与多元智能的发展,关注个性化问题,特别强化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解决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问题,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变“课堂独奏”为“课堂交响”,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照本宣科”为“独立自主”,变“墨守成规”为“开拓创新”。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研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四维空间,营造了课堂的一团春意。总之,“语文主题学习”建构的是大语文观、大阅读观、大教学观,顺应了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平江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