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卫
【摘要】所有制结构的内汤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其外延则指各种经济成分在一定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我国所有制结构从1956年以来历经5个阶段,表现出从一元到多元,由计划到市场,渐进性的演变特征。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
【关键词】所有制结构 计划经济
一、所有制结构的内涵和外延
在说到所有制结构时,常常也是指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正确把握所有制结构的内涵,有必要首先说明什么叫做“结构”。有学者指出,在政治经济学中,马克思所说的“结构”,是指事物内部某一类关系或全部关系的总和。而所有制指的是以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为直接表现方式,实质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那么,所有制结构,就应该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或者换句话说,人们在生产资料方面相互关系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所在。
关于所有制结构的外延,学术界有多種说法,在实际理论研究中,人们通常认为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成分或者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中的比重、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二、我国所有制结构的演变的特点
我国所有制解构的演变历经五个阶段。1956-1978年,这一时期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单一公有制;1978-1987年,这一时期“一大二公”观念被革除,单一公有制的禁锢被破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界定为被从属与从属的关系;1987-1997年,这一时期以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为补充的所有制结构形成;1997-2002年,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所有制结构形式多样;2002年至今,这一时期,两个“毫不动摇”的理念提出,所有制改革实现攻坚性突破。这几个演变阶段主要有如下3个特点:
(一)一元向多元转变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期间,我国实行的是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所有制结构上表现为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国民经济中几乎不存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元所有制结构逐渐被破除。从最开始确立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这一系列过程实质上就是一元所有制结构向多元所有制结构转变的过程。
(二)计划向市场转变
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来源一个是马克思,一个是前苏联。马克思的相关理论作为根本的理论来源,前苏联则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者为我们提供宝贵的经验。建国初期,我国经济建设刚起步,而此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的经济封锁;朝鲜战争的爆发更是让我国的国际环境日益严峻;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我国领导人不得不放弃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同时苏联作为社会主义老大哥愿意为我国重工业发展提供援助,这进一步确立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要地位。重工业最大的特点是资本的有机构成高,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当时我国无法提供如此巨额的初始资本,只能从农业剩余中获取。要想使农业剩余顺利地流向重工业,必须一套强有力的计划手段。所以,集体化运动、统购统销制度应运而生。这样,我国便走上了一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道路。主要表现为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来配置资源、调节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公有制结构是必然结果。
实践表明,无论是前苏联还是我国,单一公有制结构都是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都对生产力有极大地束缚,所以,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二者本质上都是将市场因素引入到经济建设中。在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私人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都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三)渐进性
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历时60年,即使在今天,依然在不断推进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这反映出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渐进性特点。无论在哪个时期,所有制结构都要与经济体制相适应。所以,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渐进性是我国渐进式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
大量知识青年返城所形成的的巨大就业压力是我国所有制解构演变的第一动力,而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先进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落后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1956年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单一公有制结构。但是,这种生产关系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不相符的,或者说是超前于当时的生产关系。因为单一公有制有着浓厚的共产主义色彩,应该是在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条件下实施的。所以,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缓慢,生产力的发展也受到了抑制。
1978年的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生产关系开始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的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并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转变为决定性。二是所有制结构的转变。从单一公有制的所有制结构发展到现如今的非公有制经济支撑着国民的就业,并且是GDP的主要贡献者。这些都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表现。三是我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实现了高速发展,于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多个领域均创造了中国奇迹。这三方面的变化表明我国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楠.中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及其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王宇,汪毅霖.中国模式下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动力与路径研究[J].西部论坛,2011.
[3]赵怀顺.论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内涵和外延[J].四川大学学报,1987,(02).
[4]田晖.对我国所有制结构演变及趋势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