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市小班化课程改革与创造的实践,从课程主张、课程主体、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品性方面,阐释了小班化教育的课程特质,为小班化教育的深入推进提供丰富的思考与实践。“每一个”、适性的、差异化、选择性是南京市小班化课程的特质和文化追求。
【关键词】小班化;“每一个”;适性的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34-0028-02
【作者简介】祁海燕,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02)科研员,高级教师。
小班化教育不仅带来了班级学额的减少,而且驱动着课程这一教育教学载体的变革,促使其逐渐形成小班化教育的课程特质。
一、课程主张:“为‘每一个提供适性的课程”
课程主张决定着课程建设的方向。在国家课程改革精神的背景下,基于小班的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为‘每一个提供适性的课程”的课程主张。这样的课程主张,更多关注课程开发的多样性、选择性和个性化,意味着学校课程开发中原先蕴涵的国家、集体意志最终要逐步转化为学生意志。为了让学生的个性进一步获得全面而充分的发展,课程主张需了解、尊重并引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并维持他们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南京市龙江小学从开发“交互式走廊”课程入手,让课程生长在“每一个”儿童心中。在硬件设置上,数字化液晶触摸屏安装在学校走廊上,屏幕内容都是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的特色内容,涵盖学校所有课程。这样的举措为学生的适性学习需求提供了可能。
二、课程主体:把学生放在课程中央
学生既是课程的实施对象、课程开发的资源,也是课程建设的参与者与评价者。在“全纳”“公平”理念下,每一个小班学生都受到尊重与平等对待,他们享有学习的主动权,兴趣爱好被重视。把学生放在中央的课程,就是关注“每一个”的课程。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把握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诉求,设置能够让学生得到鼓励并自主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的课程,依据学校现有资源,让“每一个”学生在课程中央获得个性化成长。
近千株植物是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的一大特色,学校“一人一棵树”的微课程诠释了学生在课程中央的小班经验。每个刚入学的学生都会拥有一棵自己培植的小树。在和小树一起成长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会种植、养护小树的相关知识,形成自己的课程。
1.生态环境中的植物资源构建。在每年的幼小衔接活动中,学校会组织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校园里参观,认识各种树木,寻找一棵自己愿意领养的小树。在领养形式上,学校做到多元化。在照料小树的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与身心发展特点,引导他们观察、记录、自主查找,基于兴趣开展研究,构建学生自己的微课程资源。
2.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资源整合。在学生自主开发的基础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进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语文学科主要开发低年段的“生态识字”和高年段的“生态阅读”。数学课的综合实践单元中,教师将数学学习与校园植物相结合,形成“校园植物与数学”单元,让学生在了解校园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特性的同时,亲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數学学习过程。学校不断发掘植物资源,继而将其开发成课程资源:科学课中开展植物观察与研究,进行植物图鉴的制作;美术学科中创作“我与植物”的主题画;主题式综合实践课中开展种植活动等。
三、课程设计:基于学生发展需求
基于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建设,重点要把握课程的“个性化”。这里的“学生”更多地指向有鲜明个性特点、个性需求的学生。
1.个性化课程设计。这样的设计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求,寻找利用他们的个体差异并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适合其个性学习需求的课程。课程内容整合学生的优势,在“每一个”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扩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实现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知识和能力的提升、情感的丰富、个性的成长。从便于学生个体选择学习的角度出发,小班化的课程设置更加侧重“个人学习模块”的开发。在必修课完成的前提下,科学系统地设计好“个人学习模块”,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知识、能力、情感等因素,形成班级、小组、个人不同层面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2.个性化实施方式。学校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个性化的方式,才能真正避免陷入个性化课程统一化实施的窘境。从南京市多年的实践经验来看,个性化实施方式的最大特征可以称之为“个性化学本”,突出表现在“人本性”与“个性化”。人本性即尊重、全纳、发现、引导、支持,个性化即差异发展、个性成长。
“小学·大学”是南京市汉口路小学的微型校本课程。课程的实施以“走班制”为实践形式,每周根据具体的教学进行设计与安排一节课。学校通过教师的走班、学生的走班、南京大学教授的走班等多种形式探索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四、课程实施:规约与自主选择
规约,指向的是国家课程和课程标准,规约属于必须遵守的范畴。小班化课程在履行规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规约与自主选择并行。从学生自主学习的角度出发,涵盖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团队、自主选择活动、自主选择资源。自主选择顺应了学生成长的内心需求,教师尊重、支持学生,引导他们发现自己,发现同伴,发现生活,努力成长为有个性有思想的人。
规约与自主选择并行。教师在学生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需要立体、多维度地了解、把握学生。课程方案要从内容、形式、实施、评价等方面进行人本性和个性化的调整,调整的基点就是“学情”,主要有:家庭背景、知识水平、兴趣倾向、习惯养成、学习态度、学习环境、学习方法、成长需要、心理状态、自我认知等方面。
五、课程品性:统一性与差异性
统一性与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长上。小班化既关注统一性,关注学生成长的普适标准,制订年段成长目标,同时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将差异作为资源,利用差异进行教育,促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差异化发展。统一性的培养,使得学生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得到有益的支持,而差异性成长使得学生成为生动活泼的“人”。
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V—I—P”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发展。课程的理念是“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就奇迹”。他们利用丰富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成就“奇迹”提供优质服务。“V—I—P”课程既有国家课程的全面实施,也有为满足学生个体成长需求而设计实施的差异化课程。课程架构从特色拓展课程、个体自主需求课程、义务教育国家课程三个维度有力地拓展了学校课程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