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双双
摘 要:本文在理论上对中国现在所处的农业发展阶段划分进行分析,明确不同阶段中国农业发展任务和要求,并指出了我国往农业发展新阶段迈进时,所面临的规模不经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农业科技水平低等困境。重点讨论了突破现在困境的实施路径:破除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等妨碍土地经营规模扩大的体制性障碍;根据区域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农业经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吸吸引人才培养职业农民来增强农业劳动力的素质。
关键词:农业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科技创新
一、引言
明确经济发展的所处阶段,是确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采取何种行为的基本前提,农业亦是如此。我国目前进入复杂、艰巨的“转轨时期”,这给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那些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特征,农业发展战略该如何选择,对农业发展模式及发展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种放哪儿都可以使用的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农业发展道路和模式,对于我国而言,应结合本国国情,探索适合中国人口、土地等自然资源条件的农业发展道路,使农业成为中华民族富强和谐的助推器。
二、农业发展阶段划分
20 世纪 60年代美国农业经济学家约翰·梅爾按照农业技术的性质,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1。即传统农业阶段、低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和高资本技术农业阶段。在第一阶段,生产增长依靠资本、劳动力、土地等这些投入物的缓慢增长而实现,技术几乎是停滞的,资源的生产率不升反降。在第二阶段,技术的进步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增长率。但缺乏完善的运行体制以保证技术促进生产,这一阶段使用的资本量仍然不多。在高资本技术农业这一阶段,大量劳动力被资本所替代,机械化程度很高,生产率持续提高;劳动力与土地比率下降,农场平均规模扩大;由于这一阶段经济转型已经完成,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因而农业不再主要地担负援助其它经济部门发展的重任。
蔡防从现实的经济问题层面进行分析,把农业分为三个阶段2,1.解决食品供给问题的阶段,2.解决农民收入问题的阶段,3.解决农业生产方式问题的阶段。中国农业的第一阶段在1978-1984年,这一阶段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很大,且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十分低下,劳动力比重远高于农业产值比重,农产品供应能力弱。第二阶段从20 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家庭承包制普遍实施,农业产量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使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了劳动力的转移,增加了农户的非农业收入。第三阶段,农业的劳动力数量下降,资本替代劳动的速度加快,技术更趋向于劳动节约型。这个生产要素替代的过程要求农业经营规模相应扩大,以防止出现明显的资本报酬递减现象。
按照蔡防的划分方法,我国总体上已经解决了第一二阶段的问题,现处于解决第三阶段问题,我国的一些现状对于解决农业生产方式产生了阻碍。为了达到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要首先明确现存阻碍有哪些,从而可以针对性的提出实施路径。
三、我国现农业发展阶段面临的困境
2017年我国粮食总量达到1.2万亿斤以上,人均实现了四百多公斤,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中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将对食物生产总量和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在消费带动和国内外粮价倒挂的影响下,也逐渐出现了国内粮食产量高、库存高、和进口高的三高并存新状况,为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国家粮食安全的需求,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我国农业现面临的下列问题。
(一)农业经营规模小
我国现行的是土地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证的土地使用权,其本质仍属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每个农户拥有的土地面积少,采用劳动集约的精耕细作方式,以此提高土地生产率。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小农家庭制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制度瓶颈”。
中国农户经营耕地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一些在发达国家行之有效并早已推广的农业技术,难以成为中国分散农户生产的常规技术,大大限制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小规模家庭农场里用资本替代劳动的余地非常有限,客观上起到了维护传统农业分散化、手工经营特点的作用,不仅容易造成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也大大阻碍了机械化的规模作业,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
(二)对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不少地方,农业的重要性只停留在口头上、会议上、文件上,农业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时常在工作中被忽略。这些地方的领导认为,抓农业看不到“政绩",抓非农产业效益大、见效快,就放松、放弃农业来抓非农产业。尤其是现在房地产业异常火爆,地方政府更热衷于出售耕地来增加巨额收入,对农村耕地进行挤占,收入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影响到农业的各项工作,使得社会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很难真正被调动和发挥出来。
(三)农村劳动力老龄化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成本高的情况下再加上国际市场的冲击,导致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比价严重不合理。城镇扩张、圈地不息,又使耕地进一步减少。田地产出率低,种田无利可图,成了农民的“共识”,造成不少地方农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弱妇孺比重上升、出现了忽视农业甚至弃耕现象,农业的基础地位岌岌可危。
四、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极不成熟
加入WTO后,增加农民收入和应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不可避免地结合在一起,通过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来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的较高竞争力是建立在高资本技术农业具有的高劳动生产率基础之上的,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就是比较生产率。
目前,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僵化滞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市场化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服务长期缺位、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缺乏等一系列问题使我国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导致农业现代化进程举步维艰。农业科技机构分割为不同的板块使得投入主体过多,资源浪费严重。对于农业科技组织的考核更加偏重论文获奖情况、以及科研数量等指标,而对于科研成果对于生产的可行性、市场的应用情况考核较少,难免会导致科技与市场严重脱节。根据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到市场转化为漏斗状,每年有将近7000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只有不到40%的成果得以转化,但最终形成规模生产的不足2成。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平均80%的成果转化率。3
五、促进农业发展的实施路径和对策
(一)改变小规模的经营现状
文中第三部分提到的几种障碍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不是独立存在。农民弃耕兼耕是因为种田无利可图,而农业收入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没有市场竞争力。成本高的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水平低导致的生产效率低,一方面针对小规模生产的技术水平很低,另一方面小规模的生产限制了技术的引进。当前最要紧的问题是找到适合中国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以及采取适当的政策来引导生产规模扩大。本文针对目前我国的农业现状给出了以下可以改进的地方。
对于农业生产要素假不可分性的的说法是,小规模的农户可以购买社会化的农机服务来实现机的械化生产,认为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对农业的生产效率限制作用并不大,着眼于论证农业中的规模经济并不突出。但是,狭小的户均规模以及地块分布的分散性,限制了对大型农业机械服务的使用。虽然理论上说可以通过相邻地块承包农户之间的协作解决农机服务的规模问题,但是,人数越多交易成本越大,且村民们所种的作物偏好不同,基于自愿的基础上很难达成一致,对于规模集中来说可操作性并不强。具体的实施路径有:
1.户籍制度的改革
在實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在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同时,要鼓励和帮助城乡居民带着财产和家庭进行双向流动。对于虽然是农村户口但是没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可以进行一些激励措施转为城镇户口,取消其对土地的使用权。对虽是城镇户口但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进行创业的技术能手可转为农村户口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如此一来,可以缓解农村的忽视耕地甚至弃耕的现象,使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转移,引导农地有效的集中,补贴转移,增加真正种粮者的积极性,减少粗放经营甚至抛荒撂荒对国家粮食安全和规模集中产生的负面影响。最终争取实现农业户籍制度的废除,使农业作为一种职业而存在,是所有人都可以选择从事的开放性产业。
2.用多种生产模式引导土地的有序流转
形成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多种务农方式并存的农业经营模式,只有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农民才有爱护土地的积极性,才会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如果随意调整农民的承包地,农民容易发生短期行为,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影响农村的稳定。所以我国必须坚持以家庭经营基础的农业经营体系。在此基础上鼓励发展其他如合作社、农业企业模式的发展。
农村合作社需要本土条件,包括带头人在地方的影响力,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应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它与农户的利益联系紧密,更容易吸引农户参与。在转型阶段农业财政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应不断加大。
农业企业有利于解决农业投资及技术、农产品流通问题,缺点是农业工人缺乏家庭经营那样的工作动力,劳动效率受影响。农业企业有两种经营模式,一种是直接做农业生产,并基于生产做经营。这就难以避免农业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缺陷,企业承担全部的生产风险。第二种是不做生产,只做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将生产交由农户做,形成公司加农户的格局。防止那种多次流转的情况,一些企业套取政策红利大规模流转土地之后,再转手租给外来务工人员或农业创业者。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的与公共服务的建设
在人民公社化时期,依靠集体的力量,不少地方兴建了一批大、中、小型水利设施,在当时发挥了很大作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得很多水利设施无人看管,年久失修,严重老化,而新的水利设施不多,或正在兴建中还没有发挥效益,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引导组织修建水利等公共设施,减少天气对于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劳动力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农户也能享受很好的医疗、养老、教育、娱乐水平,从而增强农村生活的吸引力。
(三)区域性发展战略发挥区域优势
应充分考虑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实际国情。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达的乡镇企业使青壮年可以做到“离土不离乡”,把种地当成一种副业。而对于那些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食品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优质化、层次化、特色化的需求,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村庄的本土特色打造一些如旅游业的特色产业以带动本村的经济发展,农户在从事农业生产得到收入的同时可以获得其他收入,农户不必去外出打工来获得兼业收入,增加劳动生产效率以及农业劳动力的稳定性。
(四)培养吸引农业人才
农业人口的老龄化无疑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农村的年轻一代不愿意从事与农业相关的职业,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老了以后,由何人继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使大家倍感焦虑。
要吸引青少年从事农业生产。吸引力从何而来?这必将建立在农户有利可图的基础上,所以必须要先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再加上农村具有天然的自然风光优势,就可以鼓励引导城镇年轻人返乡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吸引一批有农业背景、立志促进农业发展的青年农业接班人,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新时期“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是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相适应的。
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建立农业产学研创新联盟,战略联盟是当今组织战略发展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实现资源共享,拓展和延伸产业价值链,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产学研联盟是知识经济背景下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组织形式,能有效实现联盟内不同创新主体的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拉长创新价值链,进而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公益性,政府应加大采购支持力度,鼓励多元化投入主体参与科技创新,完善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载体,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双方信息不对称,便利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建立科学的农业科技成果考核评价体系,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让科技人员参与共享科技成果。
七、结论
改革开放期间,中国的农业的发展有利的支撑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资源禀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中机器替代劳动力越来越普遍,资本劳动比显著提高。我国农业生产中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小农家庭经营,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特征十分突出,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严峻而紧迫的挑战。为解决发展的困境,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农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农村设施和服务建设。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和构建现代化生产方式,是使中国农业获得市场竞争力,从而自立于产业之林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钱福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重构[J].农业经济,2017(01):38-40.
[2]杨万江.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及中国农业发展的国际比较[J].中国农村经济,2001(01):12-18.
[3]蔡昉,王美艳.从穷人经济到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对中国农业提出的挑战[J].经济研究,2016,51(05):14-26.
[4]韩朝华.个体农户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家庭农场理论评述[J].经济研究,2017,52(07):184-199.
[5]李艳.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应实证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49-51.
[6]杨瑞.近代中国乡村改造之社会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17(02):184-204+209
[7]聂辉华.最优农业契约与中国农业产业化模式[J].经济学(季刊),2013,12(01):313-330.
[8]俞剑,方福前,程冬,郑文平.消費结构升级、要素价格扭曲与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J].经济评论,2018(01):47-61.
[9]许彦巍.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J].吉林农业,2018(01):40.
[10]何君,冯剑.中国农业发展阶段特征及政策选择——国际农业发展“四阶段论”视角下的比较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439-444.
[11]王琨,闫伟.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7,39(12):8-15.
注释
1.约翰·梅尔著《农业经济发展学》,农村读物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 212 页。除梅尔外,毛里塞、珀金斯和劳伦斯·威特,布鲁斯·F·希尔和阿瑟·T·莫舍等人曾提出农业发展三阶段论,参见尤吉诺·海亚密(Yujiro Hayami)和弗农·W·拉担著《农业发展:国际前景》,商务印书馆,1993 年出版,第16 页。
2.蔡昉,王美艳.从穷人经济到规模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对中国农业提出的挑战[J].经济研究,2016,51(05):14-26.
3.钱福良.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问题与重构[J].农业经济,2017(01):38-4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