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代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中国独有的审美意象与审美境界。其风格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便是佛、道、儒三家传统文化,诗书画论,加之当时的社会因素与政治影响。宋代山水画开辟了文人画作新的审美意象,追求心境的突破,在画中表达作者高尚的情操以成就宋代山水画“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是中国艺术精神的独有解释,充分阐述了中国文化自身的审美境界,导致了宋代山水艺术在“形”与“神”之间的变化莫测。
关键词:宋代;山水画;审美意象
一、宋代山水画审美意象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与山水之间向来是相辅相成,互有关联的,人们感知自然,用理性的角度去感受自然之中的人性美,与自然建立相关的联系,用感性的角度去感受自然的巍峨宏大,去畏惧自然。两种不同的角度相互影响,相互超越,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山水自然则是传统艺术中的主流。山水画也正是如此,山水中的自然美開启了作者人性的自我审视,同时也开启了“道”。中国人的审美向来关乎于自然,所以在自然山水面前才会“澄怀味象”。一幅令人赏心悦目的山水画作,表达自身内心情怀的同时赋予了自然地性灵,意味深长,流连忘返。所谓“虚”,却是必须要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体会,而非强制要求达到的。宋代的山水画十分注重气韵的审美意象,是有它自身的理论支柱存在的。由于受道佛、道、儒三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宋代山水画与西方的绘画是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中的天人关系)和佛教思想是宋代山水画中的主要理论基础,而另外的道家与禅宗则对其审美价值的取向影响甚远。
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余。” “气韵生动”一词离不开宋代山水画,虽然这些与作者的不同性情、人文情怀、文化修养、气度胸襟和个人经历等也有着深浅不一的关系,北宋的荆浩、范宽等人对山水的理解与南宋董源、黄公望等人的就完全不同。宗炳结合了儒道山水美学和佛教思想,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艺术审美意象,《画山水序》中提到:“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1正是这种综合审美的表现。山水画不像西方绘画般一板一眼的模仿,更多的是注重表现画家自身情感,通过笔墨构图展现出超凡入圣的审美意象,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真正表现,这是一种自然地充满了人文精神的审美意象。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
北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亦为后世的“宋明理学”,其中的性与理的探讨融入了佛、道两家,以及原始儒学,前代儒学,理学家所说的“自然合理”也同时运用在了宋代山水画中。北宋画家的山水画,表现出了强烈的追求自身性格完善的意图,对画家本身的道德修养,人格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儒”画家与普通画家的分水岭至此区分,许多文人参与到了绘画当中,在化画作中表达自身高尚的情操,北宋山水画更体现出来“文人画”的趣味意象。儒家讲究中庸之道,提倡中和之美,其核心是以父权为中心的三纲五常的社会,宣传“天下一家”。在儒家的道义里,个人的行为要以“家”为中心,主客有别,长幼有序,宾从于主。注重德行,要“游于艺”。北宋山水画中表现出的作者内心情感与大自然的交相呼应,其天人合一的概念呼之欲出。
(二)道家
对于北宋文人而言,蝉与道是不可分离的,他们追求“出世”却不是为了“出世”,道家为北宋的文人画家提供了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文人画家们高雅的生命价值是现实中所不能给予的,所以道家思想逐渐世间化,让文人画家们从中找到属于自身的平衡点。《道德经》中所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2道家的最高境界,即为和世间万物没有任何区别,是谓“圣人”。北宋山水画家也在追求相同的境界,不仅在画作中追求,也在画论中,言谈举止中追求。无欲无为,没有功利之心,没有贵贱之分,这种审美境界才是艺术中的意蕴所在。《庄子》中提到的“心斋坐忘”3同是宋代山水画中寻求的“虚静”的审美体验。虽然老子和庄子都反对艺术,但是精神在艺术中所具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的思想也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审美境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玄与素的美学观下,要求用朴素平淡的心去关照自然的本质,北宋山水画中的留白注重虚静,自然,正是受此影响。
(三)佛家
北宋的统治者与禅宗高僧交往甚密,促进了禅宗在北宋时期地位的稳固。“自然即真知”,禅宗思想对北宋文人画家的思想不可谓不深刻,崇尚具有“禅味”的美学追求,以大自然为主要修身环境,在自然山水中求得真知灼见,一花一叶里的静谧幽深,融入自然,感受自热,理解自然,人与自然达到了最终的和谐,禅宗向往的宁静致远,自由淡漠,返璞归真等将人性化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人文情怀与高深达观的情调更是进一步影响了北宋山水画的发展趋势。北宋的文人画家具备这种深沉又缥缈的情怀,在“物我两忘”的境界里进一步体现在他们的作品当中,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终回到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对自然地顿悟赋予了自然新的意味,这种潜移默化的塑造了新的审美,寻求内心的解放,这是一种更重视心灵的审美。佛家的禅宗,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静”,讲究冲淡虚静,追求恬静的自然
三、美学价值的形成
宋代山水画是山水画的巅峰,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奇葩。宋代山水画在思想上吸收了佛道儒三家之精华,画面讲究气韵生动,追求作者与自然感情的统一,心境的平和,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山水画中追求变化形式,又要根据形式的变化经营画面,这是对立与统一的一面,同时也是阴阳互补的一面。寻求阴阳的调和,对立中的统一,那么主题就应因心境和自然地变化而变化,以寻求心境的平和无惊。北宋山水画中天高地阔对比最明显的便是南宋山水画中的偏安一隅,两宋的山水画均受到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但仍然略有不同。从完整的构图到边角式构图,除了固定的文化影响与作者本身的综合素质外,最重要的还是当时两宋不同的经济、政治的影响。北宋的社会环境安定繁荣,掌权者的推崇喜好,社会上的重视,生活上的安逸,造就了北宋山水画中的完整大气,天高地阔。反观南宋动荡的社会环境,屈辱的政治生活,专制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环境下作者拥有者不同的心境,创作出的作品自然有着不同的构图风格,也造就了差异性的山水图画。但无论如何,中国山水画,无论是南、北两宋的山水画,还是其他朝代的山水画,可以说被影响的种种共同因素都是挥之不去的。宋代山水画从整体来看意图“求真”,画作具有写实主义,花草树叶山峦寺庙都是通过观察自然后画出,但宋代山水画最终并不属于写实主义,正是由于宋人独有的思想倾向,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表面物象内部所蕴含的无穷变化,“理”正是这种变化的理论化存在,通过自然地表面去认知天地万物,为内心中的“真”来寻求“理”,体味生命之“真”,境界之“真”,充分展现出大自然的精神。研究宋代山水画的审美意象,从中汲取精华,有利于现如今的绘画创作。从“形与神”的平衡到苏轼的“以形写神”,都是宋代山水画审美意象发展的过程,人们通过山水沟通自然,在精神层面形成了关于哲学、美学、宗教等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识,画出的是自然地山水,同时也是充满了人文情怀的山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注释:
[1]潘运告编:《汉魏六朝书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第288-289页。
[2]老子:《道德经·第四章》,团结出版社,2013年,第2页。
[3]钱穆:《庄子纂笺·人间世》,三联出版社,2016年,第44页。
作者简介
周畅(1992.12—),女,汉族,籍贯:河南郑州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学理论专业,研究方向:艺术社会学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