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佳莹
摘 要:大家在聊到“文化、政治、自由、民主”时,可能从未想过这些词的出处。其实这些词都是近代由日本传入中国的。原来汉字也从日本反向传入中国了吗?那么,现代汉语中有哪些是日本传入的词语呢?它们给现代汉语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将主要讨论以上问题。
关键词:和制汉语;固有词;日式外来语;造词
一、前言
众所周知,日语中的汉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根据《后汉书·东夷传》(公元445年)记载,公元57年,位于福冈的小国——奴国,向后汉朝贡,得到汉光武帝所赐金印——“汉委奴国王”印。此金印于1784年在日本福冈县志贺市出土,这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
然而,到了近代,在亚洲国家中日本首先引进西方近代文明和先进技术,也由此创造出许多全新的近代用语,这些词语又反向传入了中国。这些词语主要是和制汉语、日语中固有的汉字词和日式外来语。
中日两国同为汉字文化圈国家,汉字是共同的文字,中国对日语汉字词的传入保持了较高的接受度。本文将结合先行研究,对日语汉字词给近现代汉语带来的影响进行综合考擦,并且尝试分析在这一影响过程中汉字词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二、和制汉语的影响
和制汉语大量进入中国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作为亚洲先驱,首先学习西方文明,创造了许多新词语。
中国人学习和制汉语主要有两个阶段。一是日本幕府末期到明治初期,即19世纪60年代前后,由到访日本的中国知识分子、官吏、外交官进行。二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为了谋求祖国的富强而前往日本留学的学生们之间进行。这些人中很多大家熟悉的名字。例如鲁迅、李大钊、陈独秀等。
下面根据传入中国的和制汉语性质,将其分为三类。
(1)日式汉字词。日本本土词语,中国并未使用。
命令、身分、見習、取締、取消、読物、展開、目標、交通、集団、節約、宗教、距離、茶道、要素、入口、特別、例外、処女作、三輪車、高利貸。
以上词语是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日语的发音和造词法创造的词语。
(2)近代日本改造的汉字词。近代,日本在翻译西方语言时,将古代汉语中的词汇进行意思改造,改造过后的词汇重新传入中国。
自由:出自唐代杜甫的诗作,指遵循自己的心意行动。
博士:指通晓古今、能言善辩之人;指古代学官名。
革命:出自《易经》,指改朝换代。
分析:出自《汉书》、《后汉书》,指分开、区分。
抗議:出自《后汉书》,指发表高见。
故意:出自唐代杜甫的诗作,指旧情。
文学:出自《论语·先进篇》,指文章。
芸術:出自《后汉书》,指各种技术技能。
这些近代日本改造的汉字词中,有一些詞语的含义和中国已经使用的含义相近,例如“自由、博士、革命”等词。也有一些词语含义和中国古代词语完全不同,例如“分析、抗议、故意”等词。还有一些词语有着细微的差别,例如“文学、艺术”等词。这些汉字词已经不是中国古代词语的本来面貌,在近代文明进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成为了新的现代词语。
(3)通过意译西方语言而创造的汉字词。
化学、解放、領域、民主、目的、列車、催涙弾、商業、商品、消極、進化、退化、体積、哲学、投票、政策、信号、批判、偏見、人格、警察。
以上词语多是与思想、观念、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医学、艺术等近代文明相关的词语。除此之外,现代汉语中的主要接词成分,例如“~化”、“~性”、“反~”、“超~”等都是学习日语的造词法而创造的。
三、日本固有词的影响
日语中固有汉字词的影响相比和制汉语要小得多。传入中国的固有词主要有榻榻米(畳)、奥巴桑(おばさん)、和歌、俳句、味素、浮世绘、假名、狂言、能乐、歌舞伎、昆布、猿乐、三味线、净琉璃、坪、株式会社、物语、和服等。
其中榻榻米、奥巴桑是中国根据日文发音,选择发音相近的汉字作为借用字创造的,比如榻榻米的日文发音为“TaTaMi”,因此选择了榻榻米这三个字作为借用字。还有相反的情况,比如昆布。昆布的日文发音为“KonBu”,是日本人选择了发音相近的两个汉字创造了这一词,由于变成了汉字词,因此可以在不须改变字形的情况下传入中国。
除此之外,浮世绘、狂言、歌舞伎、三味线、物语、俳句等词是表现日本独特的绘画、艺术、文学。味素、株式会社等词是日本将日语发音和汉字含义进行组合创造出来的日本独特的汉字词。
四、日式外来语的影响
除了和制汉语、日语固有词语外,还有少量日式外来语传入中国。例如吋(inch,现在多用“英寸”)、粁(kilometer,现在多用“千米”)、瓦(gram、现在多用“克”)、哩(mile,现在多用“英里”)、呎(foot,现在多用“英尺”)、碼(yard,现在也在使用,为简体字“码”)、水素(氢)、酸素(氧)、淋巴等词。这些日式外来语是日本使用汉字的读音以及意思来表示外国语言,之后,这些外来语连带着它们所表示的含义一同传入中国。
19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对化学物质、度量衡等进行重新命名,因此从日本传入的水素、酸素、吋、粁等词逐渐被淘汰。现在仍然还有一些正在被使用的日式外来语,例如瓦斯(煤气)、淋巴、俱乐部等。
五、近代中国对西方语言的翻译尝试
有上文可知,传入中国的日语汉字词除少数表示日本独特文化的词语之后,多是日语为表示西方文明技术而创造的词语。近代中国也曾尝试对西方词语进行翻译。
第一种翻译方法是以章士钊为代表的音译。比如telephone 「徳律風」、democracy 「徳謨克拉西」、science 「賽因斯」。这种方法并没有成功。因为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含义,所以只按照发音组成词语的话对中国人来说是很难理解记忆的。相反,日语是通过意译,以及对中国古典词语进行改造,将其翻译为“电话、民主、科学”。
第二种是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的意译。翻译比较古雅。比如economy 「计学」、society 「群学」、capital 「母财」、,而日语则翻译称经济、社会、资本。笔者认为受到当时日本社会较为发达的影响,所以日语翻译普及更加广泛。
中国虽然尝试翻译,但却没有成功。可以说当时中国对西方文明的理解与学习多是通过传入中国的日语汉语词。
六、总结
现代汉语中到底有多少是从日本传入的汉语词呢?至今为止还未能定论。日语汉语词的传入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即使是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仍有许多日语词的身影,比如“卡拉OK”(根据日语发音创造)。年轻人之间,在对方的名字后面加“桑(sang)”(日本人在称呼对方时会在名字后加さん,发音为sang)。娱乐新闻中经常看到带有日式风格的“娱乐最前线”等词语仍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是,与过去相比,现代传入的日语词语显著减少。这是因为现代中国随着社会发展已经有能力独立创造新的词语,特别是在IT等高科技领域。另外一些过去传入中国的日式词语也渐渐被中国自创的词语所代替,例如“写真”、“切手”、“放送”被“相片”、“邮票”、“广播”所代替。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现代日本在创造新词语时不再使用汉字,变为使用日语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进行造词,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任何亲近感,也就无法传入中国了。
参考文献
[1]史威《对汉语中日语倒灌词的考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张小琴《关于和制汉语的逆向输入与接受关系的考察》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3]沈国威《近代日中語彙交流史――新漢語の生成と受容》笠間書院 1994
[4]沈国威《現代中国語における日本製漢語》《日本語学》 1993年7月号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