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叙秋 鲁朔焱 张羽丰
摘要 目的:探究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因素,并通过与病理诊断的比较来探讨内镜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CAG患者40例,设其为研究组;收治非CAG患者40例,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临床表现、病理表现上的不同。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生活习惯、病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胃窦部多为轻中度萎缩,胃体部多为重度萎缩,内镜与病理诊断对比,胃窦部符合率40%,胃体部符合率25%。结论:CAG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病史有关,内镜检查的诊断符合率不高,临床应结合病理活检来提高对CAG的诊断效果。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素;内镜;病理诊断;临床意义
CAG是一種发病率较高的消化系统常见病,CAG患者的胃黏膜腺体会随着病变发展出现萎缩性病变,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表现,为癌前常见病变[1]。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CAG患者40例,试探究其病发因素及内镜在CA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CAG患者40例,设其为研究组;同期收治非CAG患者40例,设其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18~78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19~77岁。将患有上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及消化道肿瘤的患者排除。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等基线资料均无明显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行统计学对比。
方法:首先为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将电子内镜置入患者胃部,直视患者的胃窦、胃体、胃黏膜。若患者的内镜检查有如下表现,则可确诊为CAG。①胃黏膜厚度变薄;②以白相黏膜为主,暴露出清晰的血管,胃黏膜呈红白相间状态;③胃黏膜及胃壁呈结节状或相对粗糙的颗粒状,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在内镜检查完毕后,于病变部位取2·5块黏膜标本,以10%甲醛溶液固定,行石蜡切片与HE染色,安排经验丰富的医师对活检样本进行观察,必要时使用显微镜观察样本的细胞学形态与结构。诊断结果参考《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的CAG诊断标准[2]。
观察指标: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年龄、生活习惯、病史等方面的差异,并基于病理诊断结果计算内镜的诊断符合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给予检验。所涉及的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相关因素:两组患者在年龄、生活习惯、病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l。
病理表现:研究组胃窦部多为轻中度萎缩,胃体部多为重度萎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诊断符合率:内镜检查确诊:胃窦部16例,胃体部10例,符合率分别为40%和25%。
讨论
相关因素分析: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平均年龄、不良生活习惯、胃肠病史、Hp感染是引发CAG的主要因素。原因在于不良生活习惯、胃肠病史、Hp感染会使胃黏膜受损。而随着年龄增高,患者的胃黏膜细胞将会逐渐凋亡。通过这些病历资料,临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CAG和非CAG[2]。
CAG病理表现: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不同部位的萎缩程度有所不同,胃窦多为轻中度萎缩。原因在于胃窦部容易发生消化性溃疡或Hp感染,经常与酸接触,但是其萎缩原因源于外部因素的侵袭;而胃体萎缩多源于自身免疫因素,患者血清中的抗壁因子较少,胃黏膜腺体受到的损害严重,其增生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3]。
内镜的临床意义:从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内镜在胃窦和胃体诊断准确性较低,单纯应用的临床意义不大。探究其诊断符合率低的可能原因:①临床检查时注入了较多的气体,胃黏膜变薄、胃壁扩张,血管显露得更加明显;②活检所取得的样本较少、较浅,没有深入腺体层;③胃黏膜萎缩程度较为严重[4]。
内镜下肉眼观察结果准确性低,临床应在内镜的基础上加行病理活检,并结合患者的年龄、生活习惯、病史等进行综合诊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李晓娜.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32):34-35.
[2]朱晓黎,赵治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研究[J].当代医学,2015,21(6):112-113.
[3]樊荣.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关系[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2):64-65.
[4]胡静,刘润,张莉,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性分析[J].河北医药,2014,36(14):214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