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古代汉语中的走、奔、行、步、趋

2018-07-28 07:08唐静
世界家苑 2018年7期
关键词:走狗中华书局古代汉语

唐静

摘 要:在古代汉语中,即使是一些常见的字词,其含义也往往与现代汉语中的同一字词有别。忽略这一点很容易导致对古书文义的错误或含混的理解。文章就主要讲将走、奔、行、步、趋这几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和现代汉语中的差别。

关键词:走;奔;行;步;趋

一、走

例如“走”,在古代汉语中是奔跑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是指通常速度的走路。《孟子 ·梁惠王上》说到两军交战,一方失败,“弃”甲曳兵而走”。这里的“走”就是跑的意思,指逃跑。“弃甲”指扔掉铠甲,因为铠甲既坚硬又沉重,妨碍奔跑。“曳兵 ”指拖着兵器如长矛之类,即手握兵器的 一端,另 一端则放在地上拖着跑。所以不将兵器扔掉,是为 了万一被敌人追上,还可以用它来抵挡一阵,以利继续逃跑,这即是旧小说中所常说的 “拖枪败走”。

因此,古代汉语中的所谓 “走狗 ”,乃是指奔跑速度快的狗,通常是指好的猎狗,而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用来骂人的所谓 “走狗”。古代的某些君主往往在战胜敌人、事业成功之后即杀害有功之臣,以防他们恃功骄横以至造反,当时流传着几句谣谚来讽刺这种做法。如《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记载,勾践灭吴成功后,他的大功臣范蠡就立即逃到齐国,并从齐国写信给另一功臣大夫种,劝他也逃跑。信中引用 当时流传的谣谚说:“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们知道,野兔的奔跑速度是很快的。由于它的前腿短,后腿长因此上山的速度就更快。所以野兔遇到危险总是向山上跑,此时只有善于奔跑的猎犬才能追上并咬住它。“走狗”,有时又作“良狗”或“猎狗”。如《吕氏春秋 ·责 当篇》说:“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 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又如《史记 ·淮阴侯列传》和 《汉书 ·韩信传》都记述韩信被杀时说:“果如人言:狡兔死,良狗烹。”改“走狗”为“良狗”,也说明“走狗 ”一词本来不含贬义。又《史 记 ·淮 阴侯列传》还记载蒯通劝韩信脱离刘邦而独树一帜时则说:“野兽已尽而猎狗烹。”“良狗”、“猎狗 ”都和“走”狗一样是指善于奔跑的好猎狗,也都不含贬义。而“良狗”有时也简称“良”,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就有“乘坚驱良逐狡兔”语。

至 于“走 狗”何时变为贬义词且用以骂人,这很难精确考定。《辞源》解释“走狗一词时说:“后来也比喻受人豢养的爪牙。”并引明人《牟尼合记贞窜》语云:“你元来掉转脸皮,与封其茚那厮做走狗了。这样小人!”可见至迟在明代,“走狗”已成骂人之语,变成贬义词了。

其他古书也可以证明“走”即是“跑”。如古兵书《六韬》佚文中有一篇名为《武车士》,“武车”指作战用的兵车,而“武车士”即是驾驶兵车作战的战士。武车是用马拉的,所以武车士必须具有追逐并制服马的能力。该篇说“走能逐奔马,及驰而乘之”,也就是说,武车士的奔跑速度必须能够追得上奔逃的马以及能在马奔驰中飞身乘上马背,并制服它。又如 《山海经·海外北经》所载神话说“夸父与日竞走”,指的是与太阳赛跑,而与现代田径运动中与赛跑属于不同项目的所谓“竞走”有别。

二、奔

“走”又可以叫做“奔”,二字同义,故《尔雅·释言》和《说文天部》都说:“奔,走也。”又如《吕氏春秋·权勋篇》说“齐王走莒”也就是奔莒。《国语·晋语》说“见王必下奔”,“奔”也就是“走”。

三、行

古代汉语中的“行”,则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走”,是指普通速度的走路而言。它的速度比“走”和“趋”都慢,但也是人们最经常采取的一种速度。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動乱之 中的《古诗十九首》,其中第十二首的开头六句说:“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知心朋友或热恋情人之间送别的诗。双方中的一方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以后能否会面无法知道,这对于双方 来说都是十分痛苦的,因此分手之际,双方的脚步自然都很慢,而且送了一程又送一程,所 以说“行行重行行”。这里的“行”,实际上可能比通常走路的速度还要慢,但由于没有其他相应的字词来表述,所以只能将 “行 ”字一再重叠,来描述双方都走得很慢,且送了一程又一程的情景。

“行”,古代也叫做“步”。《说文》:“步,行也。”《尚书·召诰》说:“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说的是周成王早晨从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步行出发,到了丰邑。旧说丰邑有周文王庙,距镐京二十五里,成王到那里去是要将营建洛邑的事祭告文王在天之灵。

汉代刘向在所著《说苑》的《建本篇》中说:“夫走者之速也,而不过二里止。步者之迟也,而百里下止。”这也说明“走”即跑,虽然速度快,但不能坚持远距离;“步”即行,虽然速度慢,但可以长途跋涉。

汉末名士刘熙在所著 《释名》一书的 《释姿容》篇中也说过“徐行 曰步”,与下文的“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相对而言。

四、趋

“趋”,在古代汉语中是快行的意思,它的速度比“行”或“步”快,而比“走”慢介于二者之间,所以《释名·释姿容》说:“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但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趋”字又会有两种不同的意味,一种是表示对人的尊敬与礼貌;另一种则含有鄙夷、不屑的意味。

《论语·季氏篇》记述陈亢与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的一番对话,如下: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 《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这段对话叙述了孔子独自站立在庭中时,伯鱼两次“趋而过庭”,两次都受到孔子教诲。为什么要“趋 ”?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尊敬。“趋 ”就是加快脚步的意思,其速度比“行”或“步”快。如果看到父亲站在那里,自己仍然像平时那样慢条斯理,大摇大摆走过去,那就是对长辈的不尊敬,所以必须“趋”。故清代学者刘宝楠在其所著《论语正义》中解释道:“趋而过庭者,礼,臣行过君前,子行过父前,皆当徐趋,所以为敬也。”同样,《说苑 ·建本篇 》说:“二子(按 指伯 禽 与康 叔封)者明日见乎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趋”也是表 示尊敬。

但并非在任何情况下“趋”都是表示尊敬。如《论语·微子篇》说:“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这是记述孔子在楚国经历的一件事。文中提到的接舆是楚国的一位隐士,他唱着歌从孔子所乘的车子旁走过,歌词的中心意思是劝人不 要参与政治(“从政”),因为这是很危险的(“殆”训危)。此时孔子下了车,想与他谈话,而接舆却“趋而辟之”,使孔子无法与之谈话。这里的“趋”,显然不是表示尊敬与礼貌,而是指加快脚步走开,使孔子无法与之谈话,其中含有不屑与孔多谈的意味。

此外,对人的移动速度还有一种极为夸张而实属虚构的说法。如《庄子·田子方篇》说:“颜渊问于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 矣!”这里所谓“驰 ”,相当于上文谈到的“走”或“奔”,是人的移动速度最快的一种。

参考文献

[1]《孟子》 杨伯峻 中华书局

[2]《史记》 中华书局

[3]《说文解字》 段玉裁注 中华书局

[4]《论语》 杨伯峻 中华书局

[5]《庄子》 中华书局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走狗中华书局古代汉语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走狗”原是中性词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走狗”啥时候成了贬义词
小议“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