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模糊语义学在六十年代提出模糊集理论以后,国内外学就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现针对模糊语义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简要介绍: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特征以及语用功能。
关键词:模糊语义;原因;特征;语用功能
作者简介:崔丽(1992-),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1
一、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
模糊语义产生的可能源于客体的模糊性;或者对于词语意义理解上的差异;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与客观事物的连续性的矛盾,还有言语交际,也会导致模糊语义的产生。我们认为模糊语义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语言符号是有限的,并且具有离散性,这些特点与事物连续性的矛盾是产生模糊语义最本质的原因。
语言符号是不断连续的,但是我们在使用这些语言符号表达客观事物时,可能会有边界不明的现象发生。比如医学上,身高和体重达到一个什么比例称之为胖,达到什么比例称之为瘦,是有明确规定的,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某人很胖或者很瘦,却没有明确界限,就会导致模糊语义的产生。
2.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需要也是模糊语义产生的重要原因。
石安石是这种观点的支持者,他认为“离散的语言既可以模糊地标志事物,也可以精确地标志事物”[1]。他举例说,可以说某人“到中年了”,也可以说“四十一岁了”,显得更为精确,但是如果说“他活了四十一岁五个月七天八小时十二分”,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戏谑的表达。
二、模糊语义的特征
关于模糊语义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介绍:
1.客观性和主观性
模糊语义具有客观性是因为模糊语义的本质是边界不明,中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恰当的词语表示,比如说黄色、杏黄其分界点在何处,无法找出一个合适的过渡词语来表示,这种问题也无法得到解决的,也就是一直客观存在的。
模糊语义的主观性表现在它会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比如关于“冷”和“热”的概念,长期生活在赤道热带地区的人来到中国山东,可能会感觉夏天没有那么热,这个时候冷與热的界限,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2.精确性与模糊性
模糊语义是集精确性与模糊性二者于一身的,也就是说语言中的词是集精确性和模糊性于一体的。比如一年四季,在历法上有明确规定,几月到几月为什么季节,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没有明确的季节过渡的划分。这就是集精确性和模糊性于一体,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3.不可消除性
语言的模糊性只能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削弱,而不能消除。比如说“红色”时,我们可以加“深”,来说“深红”,比只说“红色”要精确一些。对模糊词、进行强制的定量的规定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对模糊词硬性作量的规定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种做法毁坏了模糊思维下进行的交际。”[2]
三、模糊语义在语用学中的功能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精确理解,寻找并确立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的基本原则和准则”[3]。我们研究模糊语义在语用学中的功能,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
(一)积极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义就是通过语言的模糊性给人们制造一种言外之意的感觉,达到一种特殊的语用功能。
1.增加语言的准确性
上文曾经谈到语言是精确性与模糊性二者合一的,模糊语言可以提高语言的精确性。如:“他多高?” “一米八左右。”
这里的“一米八左右”是说话者并没有对描述的对象进行精确的测量,只是粗略的估计,因此只能说“左右”,这样就避免了出现误差,还能收到更合适的表达效果。
2.使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增强
语言表达灵活更易于交际双方接受,给彼此留下一个缓冲的余地。这在商务谈判和法律、政策的制定时,也经常会用到,因为各地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因此可以在规定最后加一条“各地根据自身情况酌情进行处理”,这样还可以避免因情况复杂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又可以使得各地在处理问题进行变通。
3.使语言表达更为含蓄,礼貌性增强。
“所谓语言表达的含蓄功能,是指在语言交际过程当中,说话人有时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而不直接说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将它蕴含在话语里,让对方去体味、去思索、去联想,从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4]针对政治、外交等话题时,使用模糊语言可以巧妙避开这些敏感话题,而又不显得过于生硬,也具有礼貌性。
(二)消极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使用不当也可能对言语交际产生消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不该使用模糊语言却使用了模糊语言,比如,在早餐馆的开门时间上,店家应该写上明确的时间,比如六点,但如果写:天亮的时候开门,就会产生极大的问题。这就是滥用模糊语言,造成相反的效果,在言语交际中应该尽力避免。
模糊语言在语言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分清场合,避免因为不恰当的使用而造成交际的不便。
参考文献:
[1]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96.
[2]郑社养.谈谈词的模糊语义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8) :79-82.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3
[4]黎千驹.论得体原则与模糊语义的语用功能[J].修辞学习,2006(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