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泰国小说《画中情思》中的女性人物形象

2018-07-28 07:22段雨辰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

摘 要: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是泰国作家西巫拉帕的一部重要作品,反映了作者对泰国封建礼教对女性追求幸福爱情束缚的强烈控诉。本文主要对小说中女主人翁蒙拉查翁·吉拉娣这一女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结合这部文学作品剖析一九三七年前后泰国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影响,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及表达情感。

关键词:泰国小说;《画中情思》;女性人物形象;封建礼教

作者简介:段雨辰(1994-),女,汉族,云南禄劝人,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泰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8-0-03

泰国小说《画中情思》是泰国作家西巫拉帕创作于一九三七年的一部小说作品,这部小说通过贵族女子蒙拉查翁·吉拉娣的爱情悲剧,控诉了泰国的封建宗法制度。小说以男主人翁诺帕朋的口吻叙述,语言朴实简洁,行文流畅,引人深思。女主人翁吉拉娣出生在泰国封建贵族家庭,三十五岁时,在父母的劝说下嫁给了一位和他父亲年龄相当的公爵。两人去日本度蜜月期间,吉拉娣认识了男主人翁诺帕朋,诺帕朋被她的学识与美貌吸引住,并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但由于吉拉娣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使得她不得不拒绝诺帕朋的爱情,但吉拉娣一直满怀期待地在等待诺帕朋学成而归,直至丈夫去世。诺帕朋学成归国后,吉拉娣满心欢喜,但她得到的却是诺帕朋即将成婚的消息。带着无限的绝望,吉拉娣抱病而终,她送给诺帕朋的那幅日本“山鹰”的风景画真实地描述了自己对爱情的期盼与向往,以及内心深处的酸楚与悲哀。

本文主要通过栾文华、邢慧如的中文译本《画中情思》来对小说中女主人翁吉拉娣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并由此剖析一九三七年前后泰国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影响,从而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一、创作背景

《画中情思》出版于一九三七年,是作者创作中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该时期正值泰国一九三二年政变时期,而一九三二年以前的泰国,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贵族的地位虽然非常优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幸福会自然而然地降临在每一位贵族的身上,封建的宗法制度即使对它本阶级的女子也是决不宽容的。阶级地位、价值观念、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无一不是束缚她们的绳索。[1]

一九三二年的泰国政变是西方政治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政变发生后,削弱了王室贵族垄断政权的观念,把国王权力置于宪法的限制之下,结束了素可泰王朝以来相沿六百多年的君主制统治,建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一批受西方教育的新人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是暹罗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变。《画中情思》正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创作出来的。作者在文章中揭露了泰国封建宗法制度对贵族女子生活的束缚,表达了对这类女子的同情和惋惜,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泰国封建礼教和压迫的强烈控诉。

二、对女主人翁蒙拉查翁·吉拉娣人物形象的分析

《画中情思》中女主人翁蒙拉查翁·吉拉娣是泰国一位贵族女子,出生于一个王公之家,从小严受家教,拥有美丽的容貌和端庄的举止。对于吉拉娣的美貌,男主人翁诺帕朋在第一次见面时就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头一次同那位女士见面时,她那蓝地百花衣服、白帽、白鞋的身影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亭亭玉立、气度不凡的印象。蒙拉查翁·吉拉娣体态丰满但不臃肿,皮肤光滑、白嫩,越是久看、近看、细看,就越会发现她的娟秀。两弯长眉下面的大眼睛仿佛是一泓清澈的秋水。下颏微翘,细嫩的面颊上有着一对迷人的酒窝,嘴唇好似二上一下镶在一起的三个红色三角,贱的格外好看。不得不承认,小小的下巴上面会长着这么漂亮的嘴唇,而且搭配得如此之好,我是从未见过的。”而对于这位“姿色明丽而鲜艳”的女士,作者从侧面也对她的容貌进行了描写:“这儿的泰国女士们也很倾慕蒙拉查翁·吉拉娣的容貌,但只是出于常情,才没有更多的嘁嘁喳喳而已。”由此可见,尽管吉拉娣已经三十五岁,但却是一位容貌和气度非凡的女子。但拥有着非凡品貌的吉拉娣,却因为封建迂腐的礼教一直没有得到梦想中的爱情和婚姻,直到三十五岁才不得不嫁给比自己大几十岁的父亲的朋友昭坤作了续弦。并不爱自己丈夫的她,却无法冲破封建礼教的牢笼,她对诺帕朋的爱,一直到自己去世时也没能大胆地表达出来。

在《画中情思》中,作者将吉拉娣塑造成一个形象鲜明、感人的贵族女子形象。她的性格是复杂的、矛盾的。吉拉娣和平常女子一样,憧憬和追求幸福的爱情和婚姻,但她却无法得到;她内心挣扎,要求从封建礼教中解放,但又没有勇气冲出牢笼。她的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正是由于当时泰国的封建社会性质和她的出身所决定的。吉拉娣不相信自己和昭坤之间会产生爱情,婚后只能通过作画和修饰容貌来缓解内心的寂寞和苦闷,她“要使自己的容貌尽可能地保持长久一些,每天都在这方面用去几个小时”,她十分珍视自己的容貌,但却为自己只能将美色虚掷而感到忧伤。对于自己所走的人生道路,吉拉娣是清楚明白的,“我总是严密地封锁、禁锢着自己那青春的娇媚,不许外界窥视……我要走的道路早已被规定好了,不过,那是一条陈腐的礼教的小路。……”

吉拉娣对诺帕朋的爱情是复杂的。诺帕朋对于她来说,是一个年轻充满青春气息的男子,是她的“哥伦布”,带她发现了新大陆。在吉拉娣与诺帕朋相处的日子里,吉拉娣对诺帕朋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由于自己的身份和道德的限制,使她不得不拒绝诺帕朋热烈的追求。但吉拉娣虽然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却对美好事物有着向往和期许,这和当时泰国传统的封建女性是不同的,也正因如此,在自己的丈夫去世后,吉拉娣才敢于冲破世俗和封建道德的束缚大胆接受诺帕朋的爱。然而命运对于这位贵族女子却是不公的,当吉拉娣在漫长的等待中终于盼到諾帕朋学成归国后,等来的却是诺帕朋要与未婚妻结婚的消息。最后吉拉娣只能在失望和痛苦中抱病而终。“我死了,没有爱我的人;但是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是全书的终结,也是吉拉娣生命的终结。吉拉娣的命运和爱情悲剧令人心痛,面对封建世俗和先进思想的强烈冲击,她与诺帕朋的爱情存在着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最后吉拉娣只能沦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牺牲品。

有些泰国评论家认为蒙拉查翁·吉拉娣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形象。她整天沉溺于打扮,精神空虚,并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其实并不尽然。作者显然对这个人物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蒙拉查翁·吉拉娣并不是劫掠别人幸福的压迫者,而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被禁锢、被牺牲的弱者。她对幸福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正是新时代女性解放的曙光在她身上的映照,她的内心矛盾和软弱性格又是旧时代所留下来的印记。她当然不是新女性的典型,但她却是预示着旧时代即将过去,新时代即将诞生的妇女争取自身解放的一个过渡人物的典型形象,是特定的历史转折中的一个典型形象。[2]

三、造成蒙拉查翁·吉拉娣爱情悲剧的原因分析

蒙拉查翁·吉拉娣的命运是不幸的,她一直期盼向往的爱情更是以一场悲剧结尾。结合小说人物和情节发展可以分析出,造成吉拉娣爱情悲剧的不仅仅是当时泰国社会的封建礼教这个单一的原因,更多的是产生于封建礼教根源下的多重原因造成的。

就吉拉娣本身来说,年轻端庄,品貌俱佳的她从小就生活在贵族圈子中,长期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不同于两个妹妹的是,吉拉娣将自己禁锢于自我的封闭世界中,不许外界窥视她那“青春的娇媚”。对于自己的婚姻,吉拉娣活在自己想象的幸福中。她并不爱自己的丈夫昭坤,但这段无奈的婚姻却是她自己选择的,她抱着“没有爱情的幸福比憧憬与沉湎于没有幸福的爱情好得多”的自我安慰与昭坤一起生活,而枯燥乏味的婚姻生活却使她变得更加的不幸。想要冲破社会封建礼教束缚的吉拉娣却在自己的软弱中不得不妥协于现实,最终沦为封建礼教束缚下的牺牲品。

除了吉拉娣本身的原因外,其父亲和老师对她的束缚和教育也是造成其爱情悲剧的重要原因。在小说中,吉拉娣就曾对诺帕朋说袒露过自己早期生活的苦闷:“我小时候,生活的圈子非常狭小,不曾有过欢乐。……我上过学,受过正规教育。等我稍长大一些以后,他(父亲)就把我禁锢在他的世界里,不让我和外界发生联系……”从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父亲对作为泰国真正亲王孙女的吉拉娣的教育是十分严苛的,他将吉拉娣禁锢在贵族狭小的世界中,令她不得不周旋于王公贵族之间,这也直接导致了吉拉娣软弱内向的性格。此外,吉拉娣“和泰国老太太没有多大区别”的洋教师除了教给她养生之道外,“整天讲的也是什么‘功德、‘贤妻良母之类的东西”,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使得吉拉娣从小就受到封建传统礼仪和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也就导致了她在小说中无法摆脱痛苦的婚姻,甘愿选择在没有爱情的婚姻中做一个“贤妻良母”,不敢承认内心真正的想法,也不敢接受自己内心已经萌芽的爱情。

在小说中,男主人翁诺帕朋对吉拉娣爱情和生活的影响是最大的。诺帕朋家境优越,留学日本,年轻有学识,内心充满着对爱情的真诚和渴望。他被吉拉娣非凡的品貌深深吸引,并对吉拉娣大胆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然而这样的爱情热烈却短暂,当他向吉拉娣表达爱意而被拒绝后,六年的时间冲淡了诺帕朋对吉拉娣的爱。诺帕朋虽然在国外接受教育,但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骨子深处透着浓厚的封建气息。他深知自己学成回国后必须与自己的未婚妻结婚,因此,他在面对吉拉娣时,有意隐瞒并逃避了自己的真实情况。在日本求学三年,吉拉娣是首个让他在异国他乡感到温暖的人,因而他强烈地渴望得到吉拉娣的爱。可由于深受封建礼教的约束,他虽然爱吉拉娣,却迫于吉拉娣的身份,根本没想过要极力争取吉拉娣,导致在他对吉拉娣表白后的第二天就产生了疑惑。直至最后,六年过去了,诺帕朋产生了“现在他的事业和未婚妻才是他人生新的起点”的想法,再也没了当初深沉而热烈的情感。[3]诺帕朋的形象代表了当时泰国社会中积极接受新思想,努力摆脱封建束缚但却深受封建礼教约束的一类年轻人,这类年轻人在追求自由和无法摆脱封建礼教束缚的情况下是迷茫和挣扎的,而这样的思想矛盾也导致了诺帕朋最后难以坚持对吉拉娣的感情,最终屈服于封建传统,娶了自己不曾谋面的未婚妻,这也酿成了吉拉娣最后爱而不得的悲剧。

吉拉娣的婚姻不同于封建社会时候的买卖婚姻,对于一直未能出嫁的吉拉娣来说,昭坤是吉拉娣的救赎者,他给予了吉拉娣富足的生活,挽救了吉拉娣。在一定程度上,昭坤对吉拉娣而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死后也将大笔遗产给了吉拉娣,让她富足的生活得以继续,他给予吉拉娣的爱是不容置疑的。但是笔者认为,昭坤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吉拉娣的爱情悲剧。昭坤代表了典型泰国封建上层官僚的形象,这类人受封建礼教影响较大。对于诺帕朋对吉拉娣的爱,昭坤是有所察觉的,但是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他认为吉拉娣是不会背叛这段婚姻的,于是也就放心地让自己的妻子与诺帕朋相处,这也从侧面使得诺帕朋和吉拉娣二人的感情得以升温,而昭坤明知在这段吉拉娣看来平淡寂寞的婚姻中无法带给她真正的幸福情况下,也不会放手成全吉拉娣渴望的真正的爱情,这一原因也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封建思想所造成。因此,可以说,昭坤在婚姻中对吉拉娣的态度,侧面造成了她的爱情悲剧。

四、结语

《画中情思》中人物角色性格鲜明,具有不同的阶级代表性。吉拉娣的形象是产生于泰国社会制度转型阶段的女性形象,她内心追求自由、渴望幸福,但却受到当时社会上遗留下来的封建礼教所束缚,加之因家庭原因和封建教育造成的软弱、多虑的性格,以及在封建制度下诺帕朋短暂的爱、对现实的妥协和昭坤对封建婚姻和女性的态度的多重因素下,直接酿成了吉拉娣不幸的婚姻和悲剧的爱情。正如小说结尾中所写到的:“死了,没有爱我的人;但是我感到满足,因为我有了我爱的人。”这是吉拉娣对自己命运的终结,也是对自己爱情的控诉,经过漫长等待后的吉拉娣,等到的却是一段爱而不得的爱情。诺帕朋对她短暂的爱恋,吉拉娣却用近十年的时间去守候,最终却难以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沦为牺牲品。吉拉娣这一女性形象,产生于泰国一九三二年政变后在思想上渴望积极改变的贵族女性,她们渴望自由却依旧收到封建残留的束缚,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是符合当时泰国的社会现实的。因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旨在揭露一九三七年前后泰国政变后社会上残留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束缚,鼓励人们积极追求自由和幸福,大胆打破封建陈腐礼教的束缚,不再成为其牺牲品。

注释:

[1]西巫拉帕:《画中情思》,栾文华、刑慧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第104—105页。

[2]西巫拉帕:《画中情思》,栾文华、刑慧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年,第105—106页。

[3]邹由:《西巫拉帕代表作<画中情思>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開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

参考文献:

[1]西巫拉帕.画中情思[M].栾文华,刑慧如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邹由.西巫拉帕代表作《画中情思》中典型人物形象分析[J].河南: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

[3]黄进炎,唐旭阳.泰国小说《画中情思》的艺术风格[J].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
祥林嫂究竟在追求什么?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
论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世说新语》中体现的魏晋士人的忠孝观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