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桑措姆
摘 要:我国土地幅员辽阔,草原面积也是很广阔,但是长期以来的不合理放牧,使得草原面积不断退化,不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国家也逐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2010年开始,国务院建立了保护草原的补助和奖励机制,针对这个问题,本文提出几点有关对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补助和奖励政策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
据统计,我国所有草原加起来的面积有60亿亩,占据本国领土一小半,在世纪排名第二。作为我国生态系统的屏障,很多草原地区都是依靠草原生活的,初次之外,草原还起到了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草原退化严重,据统计,目前有6.5亿亩的草原已经退化,并且还在逐年递增,为了控制草原的退化,国家以及制定了许多政策来维护国家的生态平衡,因此,为了更好的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本文提出几点有关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的建议。
一、青海草原生态补奖自治州的基本状况
我国青海省拥有6个自治州,分别是海西蒙古族藏族、海南藏族、海北藏族、黄南藏族、果洛藏族以及玉树藏族自治州,总共制定了30个草原生态保护补奖,2017年,在青海省中的21.54万牧户中有79.97万人获得了补奖,补奖额度达到了24.13亿元,所涉及的天然草原面积有4.74亩,在补奖金额中包含了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各自的额度为18.36和5.77亿元。
我国青海所占有的草原量有3636.97万hm2,占据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这么多草原量只有3153.07万hm2可以使用,每个季节可使用的草地量都有所不同,例如,冬天和春天季节的草地量为1586.36万hm2,而在夏秋季节可使用的草地量为1574.67万hm2。
在青海省的牧草特点是比较低矮,除了局部滩地、披碱草以及芨芨草以外,且在青海的草原中的草主要是天然成长的,极少数是人工种植的,根据2005年统计可知,青海有29.66万hm2的草原是人工種植的,在全省中占的面积很少。青海草原中的种类较简单,没有豆科类牧草,维管束植物的种类很多,大概有2500左右,青海有天然充足的阳光,辐射较强,所以牧草生长旺盛,虽然没有豆科类植物但是可以通过牧草来弥补。
二、青海落实补奖机制政策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的补奖投入资金巨大,时间长,范围广且涉及很多方面,但是,青海的补奖机制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对草原面积测量方面存在偏差,通过调查发现拉德村实际向上反应的草原面积为37万亩,但是政策认定为21万亩,归其原因是农民想少交税;其次是有毒的草比较多。从青海省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的反应情况来看,还存在补助标准较低,有些地方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到位。例如,在青海省的可用草原有81.7%,而牧户有88.2%,在发放补贴时却是采用牧户平均分形式。第二点就是草原监管不到位,体系滞后,青海省八个州里面只有一个州九个县单设了监理机构。第三点,青海省草原基础设施薄弱,办公条件比较差、交通工具缺乏。第四点,青海省草原上的缺乏配套的后续产业,这是因为,牧民大部分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一些技能,缺乏对畜牧业所需的产品加工等。
三、落实生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的几点建议
为了响应并落实好国家对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保护环境,笔者提出了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组织领导,做好责任分工工作,各级政府都应该成立补奖部门,由各个部门来完成补奖政策。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上报并解决,最终保证政策平稳进行。
抓好人工种草,对承包经营的牧民要规范好,对于青海来说,人工种草较少,但是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当然科学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高效的落实国家补奖机制政策。为了防止一些人滥用职权,监管制度的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使政策在阳光下进行,实现透明。补奖机制政策当然国家会拨大量的资金,所以应该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范使资金的使用落实到位。最后一点,利用现代先进的手段加大对保护生态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草原对于人类的意义,提高牧民和干部的思想意识,让政策落实到实处,让牧民自觉保护草原生态。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青海地区的草原分布情况做了全面的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国家实施对草原生态保护制定相应的补助和奖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大体可以总结为草原承包不彻底、很难对牧户进行核实真实情况、虽然国家提供补奖,但是人工进行种草的任务繁重等。然后,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也提出了几点有效的建议,例如,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好人工种草的承包经营、利用科学的办法进行指导、完善监管制度以及加强对草原保护的宣传力度等,通过笔者对本文的研究,希望能为相关部门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提供相应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草原补奖 奏响生态惠牧强音——中央财政支持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落实综述[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4,(19):9-10.
[2] 李颜昭. 进一步落实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的几点建议[J]. 中国财政. 2011,(2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