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红岩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记载:“乌桓者,本东胡也。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乌桓,为两汉时期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它原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个组成部分。乌桓自驻牧于乌桓山之后,在两汉时期曾有过三次大规模南迁。一次是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南迁到五郡塞外:第二次在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如居边缘十郡塞内,皆在汉外長城中段和东段以南。”第三次则是东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迁近塞乌桓万余落于中原。接下来,我将阐述一下乌桓南迁的经过和影响。
一、乌桓三次南迁的经过
乌桓的第一次南迁与汉王朝对匈奴的政策有关。西汉初期,匈奴势力扩大,不断袭扰边境地区。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充实,发动了对匈奴的反击。经过了几次大战之后,匈奴大败,主力退到河套及其以西地带。汉王朝为了侦查匈奴动静,监视匈奴,于是扶植了原被匈奴奴役的乌桓人,将他们从乌桓山地区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并设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他们,以防他们与匈奴勾结。《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记载:“乌桓自为冒顿所破,众遂孤弱,常臣伏匈奴,岁输牛、马、羊皮,过时不具,辄没其妻子。及武帝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其大人岁一朝见,于是始置护乌桓校尉,秩二千石,拥节监领之,使不得与匈奴交通。”
乌桓的第二次南迁是为东汉初年,光武帝初,乌桓虽未进入塞内,但其居住地已然非常接近郡县。匈奴势力抬头,乌桓遂与匈奴,鲜卑练手入侵东汉。光武建武二十二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乱,时值天灾,连年大旱,蝗灾遍布,匈奴北徙。东汉王朝遂再次拉拢乌桓,面对南北匈奴的分裂,南匈奴依附汉王朝的情况。以辽西乌桓大人郝旦为首的乌桓部众九百余人,与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臣服汉朝,献上奴婢,牛马,弓箭,虎豹貂皮等。刘秀诏封渠帅八十一人为侯、王、君长,使他们率众居塞内,分布于辽东、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十郡,目的也是为了防止北匈奴和鲜卑南下。《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中记载:“是时,四夷朝贺,络驿而至,天子乃命大会劳飨,赐以珍宝。乌桓或愿留宿卫,于是封其渠帅为侯王君长者八十一人,皆居塞内,布于缘边诸郡,令招来种人,给其衣食,遂为汉侦候,助击匈奴、鲜卑。时,司徒掾班彪上言:“乌桓天性轻黠,好为寇贼,若久放纵而无总领者,必复侵掠居人,但委主降掾史,恐非所能制。臣愚以为宜复置乌桓校尉,诚有益于附集,省国家之边虑。”帝从之,于是始复置校尉于上谷宁城,开营府,并领鲜卑,赏赐质子,岁时互市焉。”这段史实在其他书目中也有明确的记载。《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王沈撰的《魏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建武二十五年,乌丸大人郝旦等九千馀人率众诣阙,封其渠帅为侯王者八十馀人,使居塞内,布列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诸郡界,招来种人,给其衣食,置校尉以领护之,遂为汉侦备,击匈奴、鲜卑。至永平中,渔阳乌丸大人钦志贲帅种人叛,鲜卑还为寇害,辽东太守祭肜募杀志贲,遂破其众。至安帝时,渔阳、右北平、雁门乌丸率众王无何等复与鲜卑、匈奴合,钞略代郡、上谷、涿郡、五原,乃以大司农何熙行车骑将军,左右羽林五营士,发缘边七郡黎阳营兵合二万人击之。匈奴降,鲜卑、乌丸各还塞外。是后,乌丸稍复亲附,拜其大人戎末廆为都尉。至顺帝时,戎末廆率将王侯咄归、去延等从乌丸校尉耿晔出塞击鲜卑有功,还皆拜为率众王,赐束帛。”
乌桓的最后一次南迁,是一个被征服的过程,这次之后乌桓逐渐淡出了历史的长河之中。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去世,其侄蹋顿即位,蹋顿有武略,统一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建安五年(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建安十年,袁绍的儿子袁尚等人往奔辽西,投奔蹋顿。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乌桓败绩,蹋顿及名王以下被斩,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编位骑兵队伍仍命乌桓的王、侯、大人率领,随从曹操南征北战。《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记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二、乌桓南迁的历史作用
首先它瓦解了匈奴联盟,乌桓依附于汉朝使得匈奴势力的力量有所缩减,并替汉王朝监视匈奴,使匈奴不敢贸然发动战争。乌桓还经常与汉联合攻击北匈奴或者是南匈奴的反叛者。而且乌桓的骑兵非常的骁勇善战,灵活机动,汉朝指挥他们无疑是有了战胜匈奴的利器。第二,它增强了汉军实力,乌桓南迁一部分军队融入汉军之中,乌桓骑兵骁勇善战,使汉军的实力大增。表现为“弥补了汉军的兵员不足和某些缺陷,改变了汉军中的兵员结构和兵役制度;革新了汉军的战略、战术和技术,提高了汉军的战斗力”。遏制了北匈奴的南下侵扰势力,阻止了南北匈奴的联合,而且减少了中原内地人民的兵役负担和后勤运输,为东汉政府节省了军费开支。第三,促进了迁徙地区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南迁带来的不仅仅是人口还有技术和文化,乌桓的两次南迁都能促进当地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乌桓的依附也提高了两汉的政治威望。一时间四方蛮夷纷至沓来,至洛阳朝贺,而塞外野风无尘,边境息警,汉朝国威由此远播四方。
三、结语
乌桓族作为中国古代北方诸族中的一员,在北方地区活动的时间并不长,但其活动范围却遍及了整个正北方。他们在祖国北疆的土地上,谱写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历史篇章。
参考文献:
[1][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59年。
[2]王庆宪:《浅谈两汉时期乌桓史中的几个问题》,《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3]张慧聪:《乌桓的三次迁徙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4]李莎:《论乌桓、鲜卑南迁及其对汉匈关系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