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文豪,好像是个规律。就像如今还有人怀望民国黄金十年,说民国出了很多大师,胡适鲁迅徐悲鸿。诚然,兵荒马乱,不管内忧还是外患,民众总要承受更多的苦难,自然会使人深刻思考苦难的源头,探求新的人生方向,并用华美的语言或其他的艺术方式表达出来,无意间流传百世,成为大师,亦或圣贤,如春秋之孔丘,战国之孟轲。可以说大师的诞生既要当时的历史环境,又要有广泛的知识分子作为群众基础。魏晋就是这样的时代,先有建安七子,壮志凌云,后有竹林七贤,闲云野鹤。各自才情八斗,但因个人选择和时代境遇,其各自命运大相径庭。
知识分子在中国的历史上,一直属于社会特殊阶层。不管盛世乱世,只能或隐或显,因为没有劳作的概念。所以对于自己人生的选择只有一个问题,做官还是不做官?身处魏晋时代的七贤,也不得不做出这样的抉择。常言说:有道则显,无道則隐。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文人选择显与隐,主要依据自身对政治时局的判断。魏末时代,司马逐步掌握朝政,曹(司)马争斗激烈,政治陷于昏暗。很多文人对时局不满,隐于荒野民间,其中竹林七贤就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群体代表。笑聚竹林,调侃时政,把酒为欢之余,坚持文艺创作。七人之中,出身秉性三观各不相同,嵇康乃曹操之曾孫女婿,山涛是司马家的表亲,阮籍阮咸则是建安七子阮瑀的子孙,这一切并不影响彼此的交往,共同的爱好及对时局的共同迷茫,让大家亲密无间。
好景不长,随着时局的变化,司马终占上风,彻底摧毁了曹氏集团的势力,完全的控制了局面。作为社会名流的七贤再也无处出藏身,必须做出政治上的抉择。作为精神领袖的嵇康不改初衷,拒不合作,选择了死扛。当好友山涛入仕并举荐他时,依然回绝,写下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终为司马昭所害。
临刑,嵇康凛然自若,为送别的好友和众多的粉丝弹奏一曲《广陵散》,其悲壮豪情丝毫不逊于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嵇康之死为西晋王朝日后的沉沦和覆灭敲响了哀鈡。阮籍不肯入仕,每日饮酒弹琴,时时伴以长啸(大声的吹口哨),以至于影响当时的文艺青年圈内盛行口哨之风。为了避免像嵇康一样的被杀,阮籍不惜装疯卖傻,但无法摆脱心灵的煎熬,最后抑郁而终。刘伶更是沉迷杯中,长醉不醒,最后应了那句“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山涛虽然和表亲政见不同,但还是选择了二次做官,仕途还算顺利。做官期间为政清明,做了很多好事,举荐了很多人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扶养了嵇康的子女,并举荐了嵇康之子为官。充分体现了他对好友的情谊以及君子和而不同的情怀。
无论出于主动还是逼迫,向秀、阮咸、王戎先后都选择出世为官。其中王戎做官最大,也是七贤中唯一受到后人鄙夷的一位,笔者觉得这可能是与古人士大夫的价值观念相抵有关。王戎没有留下什么作品,但极善言辞,官场商界都如鱼得水,甚至在危机四伏“八王之乱”当中也能左右逢源。总之,按照当今社会的标准,王戎算得上成功人士,算是“混的最好的”(在此绝无贬义)。王戎娶了富商之女,夫妻俩感情甚好,经常一起深夜数钱,“卿卿我我”的典故就是出自王戎之笔,算是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吧。
阮咸、向秀仕途一般,均没有大的成就。一次转岗途中,路径故地,向秀思念旧友嵇康、吕安(嵇康是因吕安案受牵连而死),悲感交加,写下了著名《思旧赋》,以表达对旧人的怀念之情。
往事越千年,风流倜傥的竹林七贤留给后人巨大的精神财富。每位贤者,因境遇和天性做出了不同的抉择,或刚正,或通达;或悲郁,或豪情;或清明,或昏浊,在我看来,都是精彩的人生。生活的时代你无从选择,因此无所谓幸与不幸。今人在科学上、在技艺上有所精进,但在思想的深邃和情怀的博大方面,我们远不如古人,因为我们太多的流于俗媚,陷于功利。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留给我们宝贵的财富,愿与诸位朋友共享共勉。
作者简介:陈明,(笔名沧海)男,1967年8月出生,籍贯河北省迁西县,自由撰稿人,留英硕士,爱好金融、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