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坤
摘 要:《小男孩》以二战时期的投放到广岛的原子弹名字命名,在其中塑造了一个不会长大的小男孩形象,通过一个儿童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童话般的故事。影片以二战为背景,通过一种隐晦的方式表现了反战的思想,本文主要从儿童视角下的世界,以及影片中所蕴含的反战思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男孩;信仰;反战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101-03
《小男孩》是2015年由阿加多·蒙特沃德导演的喜剧电影。一个8岁的小男孩佩珀因为父亲在战场成了战俘,小男孩为了父亲可以回来,完成了一系列的任务和目标,最终奇迹出现,小男孩的爸爸詹姆斯终于回到了家人的身边。在影片中,有着宗教信仰的力量,有着巧合和幽默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带着欢笑和眼泪,感染着每一个欣赏影片的人。
一、童真和充满信仰的世界
在《小男孩》里,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关于成长和改变的故事,小男孩佩珀用自己的眼睛看着这个世界,充满着残酷却又充满着童真的向往。
(一)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群体
影片从加州阳光灿烂的宛若明信片的奥黑尔小渔村开始,一个8岁的小男孩佩珀以一种因为个子矮却一直被欺负的场景出现。佩珀出生就个子非常矮小,甚至到了8岁,他的身高也远远低于同龄人。所以他一直是小伙伴中欺负的对象,也是哥哥所忽视的对象。而“小男孩”这个称谓,也是由于佩珀个子矮小,因为大个子嘲笑他“侏儒”父亲责怪后再次给佩珀起的一个绰号“little boy”,小男孩,同样有着嘲弄和侮辱的意味。但是对于佩珀来说,似乎受到其他孩子的欺负已经是家常便饭了。甚至在佩珀为父亲买下他一直想要的靴子的时候,暴力和侮辱依然发生在孩子中间。孩子之间存在着身高和力量的差异,而这种差异造成了佩珀的被侮辱和被伤害,而在这种侮辱与伤害面前,最初的佩珀除了逃跑和躲避,别无他法。甚至在他为最亲爱的爸爸攒钱买的靴子回来的路上,也被大个子所欺负,将靴子和佩珀都扔在了垃圾桶里,同时还嘲笑他能不能自己爬出来。同样在影片中作为被侮辱和损害的群体,我们不能忽略高桥先生,他因为战争发生在美国和日本之间,从此便在美国受到了欺压,在战场上失去了亲人的人将高桥先生作为了迁怒的对象进行了侮辱和敌视。
(二)佩珀的童真幻想世界
真实世界里的佩珀是一个受到伤害和侮辱的人,对于佩珀而言,他最爱的是和自己的父亲在一起的幻想世界。他们幻想自己是英雄,是骑士,甚至幻想自己是海盗,勇敢坚强而且在一起战斗。对于佩珀而言,他的童话世界里有美丽的宛如明信片一般的家鄉,还有自己的父亲,他的搭档和最好的伙伴。他们之间的经典对话则是:“你相信你能做到吗?”“是的,我能。”这句对话对佩珀的影响可谓深远。在佩珀的父亲被俘虏后,忧愁的母亲为了不让佩珀继续沉浸在忧伤的情绪里,就让哥哥带着小佩珀去看和父亲最喜欢的魔术师的表演。在剧院里,聚光灯神奇的聚集在佩珀的身上,他被魔术师挑选作为助手,来亲自表演移动物体。在这个镜头的设置上,魔术师犹如父亲詹姆斯和佩珀之间的纽带,带领着佩珀从孤独、失落和痛苦中走出来,走到另一条充满信仰和童真的世界里。佩珀在上台后被大个子嘲弄,认为自己怎么可能有魔术师一般神奇的力量呢。但是魔术师则问道:“你相信你能做到吗?”“是的,我能。”这句对话仿佛有着神奇的力量,佩珀全身都充满了力量,铆足了劲儿,双手伸向桌子上的玻璃瓶,台下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就在这一刻,瓶子霎时间移动了起来,最后停止在了佩珀的手前,他看着自己的双手,简直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伴随着掌声雷动,佩珀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的力量。这次经历也让佩珀从失去父亲的悲伤中走出来,开始了悲壮而且令人动容的拯救父亲历程。
(三)信仰与移动大山的力量
信念有着强大的力量。在影片中,信念的力量被强化而且被放大。小男孩佩珀在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力量,看到魔法师帮助自己可以移动物体之后,又在神父的祈祷文里似乎获得了将父亲带回身边的方法。“我们能为赶赴前线的战士们做些什么呢,答案就是,如果你怀有一颗芥菜籽的信念,就能移动大山,如果你能移动大山,就没有事是不可能做到的了,甚至是结束战争,从而让我们爱的人归来!”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个体动机目标与其整体长远目标相互的统一,没有信念人们就不会有意志,更不会有积极主动性的行为。信念是一种心理动能,其行为上的作用在于通过士气激发人们潜在的精力、体力、智力和其他各种能力,以实现与基本需求和欲望和信仰相应的行为志向。《小男孩》中的佩珀因为太思念自己的父亲,而将一切力量和信念都用在了将父亲从遥远的战争中拯救出来,回到自己的身边。在影片中,神父从《圣经》里取出一张纸,告诉佩珀,如果你把这六件事都完成了,也许你爸爸就回来了,不过最重要的是,坚定你的信念。于是小男孩怀揣着这六句真言,开始了寻找爸爸的任务了。对于佩珀来说,选择相信信念的力量是需要勇气的,他相信自己可以移动大山,地震的巧合使得仿佛大山也真的发生了移动,他想要对大海使用信念,将远在大海另一端的日本拉回身边,让父亲可以回到美国,结果似乎也应验了,一颗名为“little boy”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小男孩在信念的支持下,他不但在高桥的帮助了实现了神父给他的任务,并且实现了自我的成长。他终于不再感到卑微和弱小,而是鼓起勇气打了欺负自己的大个子,从他的手里抢下被夺走的原始任务清单。而在影片的最后,小男孩的父亲终于回到了美国,回到了家人的身边,是信念的力量,让小男孩佩珀实现了以芥子的力量,移动了整座大山的奇迹,实现了父亲从遥远的战场,从死亡的谣言中回到了亲人的身边。对于小男孩的来说,选择相信是需要勇气的,爱和信念最终可以创造奇迹。这是电影的主题,足够强大的信念也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
二、影片所蕴含的反战思想
2015年是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这部电影在这个时间上映并以一种童真的儿童视角拍摄出来,无论是思想主题还是画面,都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而蕴含在单纯世界里的反战思想和主题,更以一种委婉甚至艺术的方式默默地呈现出来,给观众以思考和感悟。
(一)战争使世俗生活充满仇恨
在这部影片里,小男孩佩珀的哥哥因为扁平足而无法去参加战争,无奈父亲只好代替儿子进入战场。可以说这场战争的出现几乎毁掉了小男孩佩珀最开心和最幸福的童年时光,父亲是佩珀唯一的搭档和伙伴,只有和父亲在一起,生活在充满色彩充满生机。佩珀不再是一个任人欺负的侏儒,而是一个充满着想象力、勇气和冒险的五光十色的世界。但是,战争破坏了这个世界。无数的父亲、儿子、兄弟和丈夫参加了战争,在战火中失去了生命,给活着的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伤。战场令军人流血死亡,给生者带来了不尽的悲伤,而战场之外的普通人和世俗生活,也被战争的盲目仇恨所笼罩,这种仇恨几乎比战争更加可怕。在影片中,高桥不再被被称为高桥先生,而是一个外号“jap”,这个简单的缩写像是带着仇恨的姓名代码在影片中不断地出现,高桥作为一个“jap”,连冰激凌都不可以吃,汽车上也被涂上要求其滚回老家去的字样。影片《小男孩》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入手,从一个患上侏儒症的小男孩入手,巧妙的对接着大的事件,展示着影片对于战争的态度。战争变成了作品的叙述背景,似乎并不是非常起眼,但是却给主人公,给影片中的每一个普通人都带来了生活状况、人生际遇以及心理的微妙变化。佩珀在影片中是一个弱小而且几乎没有保护自己力量的角色,他身材矮小,经常遭受大孩子的欺负,连自己的哥哥都忽视和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在影片中,小镇上的每一个人都难以幸免,每个人都有亲人在战场上,有的甚至永远都无法回归到故土,回归到亲人的身边。
(二)战争的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在影片中,原子弹的爆炸中,小男孩被视为英雄,人们激动的庆祝一个城市的被摧毁。但是在小男孩的梦境里,却是红色的原子弹身边,死亡的全是游戏者的孩子的尸体,以及换成灰黑色的、焦枯的没有生机看不出原貌的城市,而在死亡者的尸体堆里,佩珀找到了父亲的军牌。这个镜头看起来令人印象无比的深刻,浓艳的红色与焦黑色的对比,看起来触目惊心,原子弹的爆炸,被炸毁的虽然的敌对的国家,但是死亡的更多的是平民和孩子,甚至也包括被俘虏的美国人,如小男孩梦境里捡到的军牌。而在佩珀的哥哥詹姆斯和一位仇视日本人的美国人冲到高桥的居所,砸掉整个房间后对高桥进行殴打,高桥则愤怒地喊道:“打死我你儿子也不会回来的。”而在美国的军机轰炸敌国军营的时候,炸死的虽然有日本的軍人,但是还有美国的战俘。佩珀的爸爸詹姆斯就是在这次轰炸中受到重伤,而脱掉张姆斯鞋子的军人,则直接被炸弹炸死。逃脱了战场上敌人的子弹,却逃不脱战俘营里的自己国家的炸弹。
(三)大战争背景下的仇人对决和解模式
影片的反战思想还通过高桥与佩珀两个人物从最初的敌对到最终的变成朋友来体现的。封闭的小镇上,高桥已经42年没有回到日本了,除了细眼睛黄皮肤,以及自身所保留的一点对于日本文化的喜爱,他几乎与自己的国家脱离了联系。但是,珍珠港事件的爆发,导致了美国对于日本的敌对和仇视,大批的日裔美国人被关进了监狱,虽然大多在筛查身份后被放出来,但是,整个社会对于他们的仇视却像看不到的绳索,时时刻刻都在收紧。战争产生仇恨,仇恨使人类失去理性,小男孩佩珀可以说是最恼恨高桥的典型的美国人的代表,他唆使弟弟佩珀砸高桥家的玻璃,甚至想去放火烧死对方。而在弟弟邀请高桥来家里做客的时候,他毫不客气地举起猎枪,驱逐这个日本人离开自己的家。而小男孩佩珀,在最开始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父亲回家而勉为其难的按照神父的事件清单将高桥看作自己的“朋友”,但是在他的心里,是不承认这么一个朋友的,即使高桥在佩珀受欺负的时候开车将他从大个子等一群人的手里救出来都不行。虽然高桥帮助佩珀完成了不少的任务清单,唯一做的也就是缩近了彼此的距离,而并没有真正将对方视做朋友。战争将普通人分为黑白两方,要么是朋友,要么是敌人。但是影片中,这种仇人的对决模式却在神父的帮助下逐渐走向和解。神父在小男孩的清单里加上了“和高桥做朋友”的要求,让影片立意上更为丰满和生动。和一个伤害了自己父亲的国家的人练习着做朋友,需要跨越内心的屏障,让昔日的“敌人”变成一个真正的朋友,需要彼此间不断地试探和接纳。小男孩在高桥的帮助下,打败了大个子抢回了自己的清单,找到了自信和自己的力量。而小男孩的哥哥在最初不断的敌视甚至想要伤害高桥,到最终不愿意历来被殴打致犯病的高桥,宁可自己坐牢也要去拯救这个老人的时候,和解才真正达到了高潮,正是这种理性和温情的力量,让人性得到了最真诚的回归,才能影片的主题得到了最重要的升华。
《小男孩》从人性的细节展开,没有关于战争的口号,却表达出了一个关于和平的意义和反战的思想,小男孩家庭的重聚,父亲的归来,意味着战争的结束。
参考文献:
〔1〕贾磊磊.魂殇——文化视域中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电影[J].电影艺术,2015,(05).
〔2〕申朝晖.“年代剧”中的时间叙事与文化症候[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李刚,王一夫.光环下的弃儿:好莱坞数字特效行业现状探究[J].电影艺术,2013,(05).
〔4〕郑雪来.关于进一步开展电影表演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J].电影评介,2010,(23).
〔5〕姜巧.“童真”与“人性”——新美南吉作品解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7,(05).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