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
摘 要:由于我国与俄苏特殊的地缘关系及两国共同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建设背景,俄苏文学对我国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促进民族觉醒,加强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我国文学变革方面都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在当代,俄罗斯文学成为我国吸收借鉴外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但是其獨特的影响会仍会占有一定的成分。
关键词:俄苏文学;国民素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5-0091-04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多种色彩吸引读者,既给人以感官的影响,也以其动人的情感、至深的内涵、外在的形式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我国,俄苏文学对我国的影响是一种独特的现象。
一、“五四”时期为人生文学的影响
“五四”时期,我国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即将脱离旧思想,而呼唤新思想。彼时,北洋军阀统治中国,为了维护其统治,大力宣扬孔孟之道,要求社会各界人士服从统治。辛亥革命失败后,有识之士认为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忽视了思想文化界的革命。李大钊1916年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号召广大青年“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五四”时期我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急需新的社会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俄罗斯“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国知识青年以极大的鼓励。俄罗斯作家创作的丰富的文学作品也立即吸引了我国知识分子的目光,译介俄罗斯文学成为这一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应有之义。
我国传统文学观念强调以文治国,“半部论语治天下”“五四时期的文学青年在俄罗斯“十月革命”胜利的启示下,更加关注俄罗斯社会与文学。他们发现“五四”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和俄罗斯“十月革命”之前非常相似,都处于社会的转型之时,都是农民占有大多数等等,因此,关注并传播俄罗斯文学也就成为这一时代的必然内容。俄罗斯文学中的批判精神对我国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俄罗斯文学重视对社会现实的描述,重视关注“小人物”的命运,重视对社会的批判,其文学主旨呼应了我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为人生”派。这一时期,我国译介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家主要有:郑振铎、鲁迅、周作人、茅盾、瞿秋白、刘半农等。译介的俄罗斯作家主要有:果戈理、奥斯特洛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这些作家的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有的批判社会如《死魂灵》《钦差大臣》;有的以人物为视角揭露社会的弊病,如《狂人日记》《父与子》等。受中国传统文论“诗言志”“文以载道”等观念的影响,中国文学在“五四”时期承担着以文救国的重任,因此文学的译介偏重于“为人生”的文学。鲁迅认为俄国文学让人亲近,“因为从那里面,看见了被压迫者的善良的灵魂,酸辛的挣扎,还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烧起希望,和六十年代的作品一同感到悲哀”。“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引导国人更加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这一时期,我国知识分子把俄罗斯文学作为改变社会现实的工具,希望通过这一外来的器械影响国民素质,进而建立新的更适合本国的社会。鲁迅认为是“私运军火给造反的奴隶”,“从别国窃得火来,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1}鲁迅翻译了《死魂灵》《狂人日记》《毁灭》等多部俄罗斯作品。
俄苏文学也通过促进我国文学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国民的素质。在那个时代,俄苏文学在文化领域方面比较先进,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变革。早在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尤其是小说这一文体发挥了重要的批判社会、抨击人性丑恶的作用,受到人们的喜爱。我国现代文学中曾经忽略的不能文人看重的文学形式——小说,也因此受到重视,在文坛大行其道。对于小说的功用,我国许多作家如鲁迅、茅盾、沈从文等,都积极倡导文学“为人生”的文艺观。因此,他们反对小说是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是以休闲和游戏为目的的文学创作。我国现代作家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把社会问题作为剖析面,以“为人生”作为宗旨,重视对社会的批判,重视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茅盾说:“我也是和我这一代人同样地被五四运动所惊醒了的。我,恐怕也有不少的人像我一样,从魏晋小品、齐梁诗赋的梦游世界中伸出头来,睁圆了眼睛大吃一惊的,是读到了苦苦追求人生意义的19世纪的俄罗斯古典文学”,中国旧文学“思想上的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学观念”,而文学应该是“为表现人生而作的”。{2}正是由于这些作家强烈的文学使命感,他们对“才子佳人”式鸳鸯蝴蝶派进行了批评,认为这类小说宣传玩世不恭、倡导纵欲人生,因此趣味低下,毒害国民,是封建思想的余毒。当时,鸳鸯蝴蝶派于1914年6月6日创办了刊物《礼拜六》,它以刊物才子佳人式言情小说迎合了当时有闲阶层及小市民的庸俗口味,该刊物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该刊在宣传口号上声称“宁可不娶小老妈,不可不看《礼拜六》。叶圣陶写了《侮辱人们的人》,对之加以怒斥道:“这实在是一种侮辱,普遍的侮辱,他们侮辱自己,侮辱文学,更侮辱他人!”,“无论什么游戏的事总不至卑鄙到这样,游戏也要高尚和真诚的啊!如今既有写出这两句的人,社会上又很有容受的人,使类似的语句每星期见于报纸,这不仅是文学前途的渺茫和忧虑,竟是中国民族超升的渺茫和忧虑了。”“现在不是大家‘消闲的时候;……也应该振起精神,看看现在的人类,现在的中国了!”{3}总之,这一时期,我国作家侧重小说的“为人生”的文艺观,这也符合当时我国国情的需要,符合我国“诗言志”的文学传统,也在某种程度与俄罗斯文学的处于同一曲部之中,相似的社会背景,彰显同样的社会需求。
二、“五十年代”俄苏文学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在全世界中形成了两个对立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和社会主义社会国家,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社会主义世界增添了新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社会风尚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变化。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勤劳与节俭成为当时社会的必要品质。从服饰上看,列宁装、中山装及简洁的军装代替了西装、旗袍,社会上人们的服装更加整齐统一。热爱劳动成为社会的时代精神,劳动服、工人装也为时尚之一。对人的评价标准也在发生着变化,勤劳、正直、诚实、善良成为人们追求的品质,人的内涵重于容貌外表的靓丽。新中国的女性,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女性成为真正的半边天,与男人享有同等的权利。由于国家制度相同、社会意识形态相似,人们都认为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正是在这种时代中,我国文学译介苏联文学成为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反映。据统计,“仅从 1949年10月到1958年12月,我国翻译出版的苏联(包括俄国)文学艺术作品3526种,占这个时期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艺术作品总数的65.8%之多;总印数8200.5万册,占整个外国文学译本总印数74.4%之多”。{4}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新文艺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成为俄苏文学翻译出版的重要基地。“解放后的最初七年,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翻译出版了196种俄苏文学作品。”{5}
这个时期苏联文学对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青少年一代伴随着苏联红色文学而成长,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这一时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等成为时代的畅销书,可谓家喻户晓。英雄形象、红色理想鼓舞着青年人不怕辛苦、努力奋斗。同时,也让我国国人对苏联(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俄罗斯的著名歌曲《三套车》《喀秋莎》等都在我国广为传唱,至今仍有着比较广泛的听众。在俄罗斯,这些歌曲可能早已被人们遗忘,今天的俄罗斯青年人对这些歌曲已经很陌生。
另外,俄苏文学也通过促进我国文学的变革,进而影响了国民的素质。在那个时代,俄苏文学在文化领域方面比较先进,促进了我国文学观念的变革。早在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风格,由于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揭露,直指封建社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批判人性中的丑恶的方面。文学以社会问题为剖析面,以“为人生”为主导方向,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风格。我国现代文学中许多作家深受其影响,如鲁迅、茅盾、沈从文等。
全国解放后,文艺如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需要政治上的引导。1953年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发表了文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前进的道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被确定下来。他指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现在已成为全世界一切进步作家的旗帜,中国人民的文学正在这个旗帜之下前进。……‘走俄国人的路,政治上如此,文学艺术也是如此。”{6}在这种背景下,苏联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静静的顿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拖拉机站站长和农艺师》《叶尔绍夫兄弟》《海鸥》等成为时代的畅销书。我国作家也积极响应,创作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作品,如周立波的《山乡巨变》、刘绍棠的《青枝绿叶》、柳青的《创业史》等。这些小说描述了新中国农村的变化,展现了新时代社会的风貌。与此同时,也有一批歌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作品问世,保卫延安》《红日》《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这些小说明显受到苏联英雄主义小说的影响,但其经典性的描述也让国人感受到浓浓的爱国热情,激发了民族自豪感。这些作品,今天仍是我国读者不能忘记、仍然受到读者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一部分。尽管有人批评其情节的单一、人物的概念化,但这正是其艺术的特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艺术,对艺术作品的评判还需考虑时代的特点。
三、60和70年代的俄苏文学的影响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处于紧张的状态,苏联文学也成为那一时代的牺牲品。1962年之后,我国不再公开出版苏联当代作家的作品。两年之后,所有的俄苏文学作品已经很难买到。这一时期,俄苏文学的作品已经成为“地下文学”。只有革命文豪高尔基和当时在苏共“二十大”后颇不得志的 《十月》杂志主编柯切托夫在中国能够免遭批判。《静静的顿河》曾一度被奉为经典之作而广泛传读,但由于政治局势的变化,这部红色的经典受到了批判,成为当时的“大毒草”。到了“文革”后期,俄苏文学作品中只有少数几部被认为是纯洁的文学作品如《母亲》《毁灭》《青年近卫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这时,俄苏作品一方面突出它的红色性,另一方面作为反面的例子,表明苏联已经“变修”。1975年中国出版的《青年近卫军》的“前言”称,“今天阅读这部作品,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经验,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加深对帝国主义的仇恨,鼓舞我们坚持对帝、修、反的斗争,特别是对背叛十月革命的苏修叛徒集团的斗争,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7}当然,在“文革”时期,虽然官方不再公开出版俄苏文学作品,到后期有选择的出版,但俄苏文学在民间仍然比较流行,尤其是那些富有人性的作品。当时,很多外国文学作品在青年中偷偷传阅着,其中也包括部分俄苏文学,如: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解冻》、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等。在当时更有影响力,更为广泛阅读的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九级浪》,得名于俄国画家埃瓦佐夫斯基的同名油画。小说中司马丽的形象也《复活》中玛丝洛娃很相似。
总体来看,20世纪60和70年代的俄苏文学,在我国虽然没有成为广泛阅读的对象,但对我国的影响仍然存在。其中的革命主义、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情怀一直为我国国民所尊崇。
四、近代俄苏文学的影响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国文学的接受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逐渐占了上风,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许多具有个性的较前卫的艺术形式、写作技巧等被我国作家、艺术家所接受,并融入我国传统艺术风格之中。由较早时期的全面学习、到借鉴运用到现在的有鉴别的学习运用,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
近代俄苏文学,我国关注的程度处于正常的理性状态,俄苏文学成为世界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枝。但在我国国民心中经典时期的红色文学仍然给20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同时也对当代青年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已成为百花丛中一枝。
整体来说,俄苏文学对我国的影响,一是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在引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二是增强了我国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情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三是促进了我国文学形式的变革。由于俄苏与我国相邻的特殊地缘关系及苏联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关系,俄苏文学对当代中国的影响是世界上任何一种外来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它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王蒙指出,他那一代中国作家中的许多人,从不讳言苏联文学的影响,而是承认“整个苏联文学的思路与情调、氛围的强大影响力在我们身上屡屡开花结果”,他坦言自己“挖掘新生活带来的新的精神世界之美”。我国著名文艺学家钱谷融先生在《俄国文学的百年贡献》一文中曾谈到:“我则可以说是喝着俄国文学的乳汁而成长的。俄国文学对我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它深入到我的血液和骨髓里,我观照万事万物的眼光识力,乃至我的整个心灵,都与俄国文学对我的陶冶熏育之功不可分。”{8}
注 释:
{1}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09.
{2}茅盾.契诃夫的世界意义[J].世界文学,1960,(01).
{3}叶圣陶.文学旬刊(第5号)[J].1921,(06):20.
{4}卞之琳.十年来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工作[J].文学评论,1959,(05).
{5}陈玉刚.中国翻译文学史稿[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347.
{6}周扬,周扬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82.
{7}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
{8}陳建华.凝眸伏尔加[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6.
参考文献:
〔1〕董晓.文革时期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J].广东社会科学,2014,(02).
〔2〕陈建华,沈喜阳.俄苏红色经典在当代中国[J].俄罗斯研究,2007,(03).
〔3〕李雪莹.俄苏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05).
〔4〕吴中杰.文学研究会与为人生的艺术[J]阴山学刊,1994,(03).
〔5〕贾一村.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对苏联文学的译介: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拿来”[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1,(04).
〔6〕董晓.论文革时期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命运[J].广东社会科学,2014,(02).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