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琼
摘 要: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变历程中创造了辉煌璀璨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它们继承并传承下去。而高中课堂是文化遗产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具体的培养路径值得教师探讨。
关键词:文化遗产;意识;路径
一、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意识的内涵
新课改下高中生文化遗产意识的培养可以说是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谈文化遗产意识培养的路径,首先要理解文化遗产的内涵。
《汉语大词典》将“文化遗产”定义为:“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中规定“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或碑画,具有考古成分或结构,铭文、窟洞以及联合体。
“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位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而文化遗产意识目前国内史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文化遗产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们关于文化遗产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一种合格公民的理性品质,构成优秀文化传承的精神底蕴。
二、高中生文化遗产意识培养的路径
课堂教学是渗透文化遗产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表明,依據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精心选取渗透文化遗产意识的链接点、结合点,潜移默化、感染熏陶,学生的文化遗产意识才能真正的提高。其主要路径是:
1.挖掘历史教材,认识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等文化保存价值的文物。文化遗产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主要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认识文化遗产是培养文化遗产意识的第一步。所谓认识,就是能了解、知道、分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一句话,“这就是文化遗产”。如果都不认识、不能确定什么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意识也就无从谈起。为什么有人去旅游时,随便攀爬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亭、台、楼、阁,受到劝阻时却认为自己“买了票”,可以“亲近景观”;为什么有人在游览时,煞费苦心地随手留下了“到此一游”的劣迹,受到批评时竟认为“没什么”“无所谓”!这至少说明,这些人没有文化遗产观念,不认识什么是“文化遗产”。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挖掘教材内容,充分、有机地运用文化遗产资源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认识什么是文化遗产,有哪些文化遗产,为树立文化遗产意识奠定基础。
2.还原历史风貌,欣赏文化遗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唯一未曾中断过文明传承的国家,我们勤劳智慧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但由于历尽风雨沧桑和许多人为的原因,许多文物和文化遗产、遗迹遭到严重破坏。殊不知,一件文物,蕴含着一个历史故事;一座古建筑,寓意着一段历史岁月;一方古街区,折射出一种历史风貌。所以,虽然历史久远,但通过历史遗址、遗迹或文物,还原历史风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进而欣赏、珍惜文化遗产。
3.走进历史深处,珍惜文化遗产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历史“是什么”“有什么”,还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历史的“还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就需要改变照本宣科的“简单化教学”“肤浅教学”为“理解教学”“创意教学”。促使这种改变的有效手段,就是充分运用史料、组织教学,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分析、理解,走进历史的深处。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国。据统计,我国现已查明的古建筑、古墓葬等不可移动文物共有40余万处,字画、瓷器、青铜器等馆藏珍贵文物1200万件。结合教学内容,选取有关的文物资料进行教学,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走进历史的深处,又具有形象直观性,让学生懂得珍惜文化遗产。只有做到了珍惜文化遗产,才能进一步有意识地宣传它、保护它,进而才能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意识。
4.感悟历史真谛,宣传文化遗产
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高中历史教学,从不同的角度,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社会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如维护国家主权、变革制度、消除弊政、惩治贪腐、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繁荣文化等,这需要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感悟历史的真谛。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死的记忆,它用物资的形式储存着不同时代的人文信息,传承着国家、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历史教学要充分用好各种文物、文化遗产资料,有机进行介绍、宣传,进一步扩大文化遗产在学生中的影响,提升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为全面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条件。
5.传承历史文明,保护文化遗产
高中历史教学担负着传承历史文明的重要责任。即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还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
传承历史文明,必定要保护文化遗产。文物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存,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也是历史的见证。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的变迁,保护文物的责任日益重大。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
[2]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194-202.
?誗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