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基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育中,田径运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田径运动代表了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体育水平。由此可见,加强高中学生田径训练意义重大。而在田径运动中,体育教师只有科学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才能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不断提高训练效果。
关键词:田径运动;训练管理;方法探讨
田径运动水平的高低,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整体实力,只有提高运动员的田径水平和参加竞赛的标准,才能在各种赛事上崭露头角,增强个人及国家的荣誉。因此,加强高中学生田径运动训练的管理对于培养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需采用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从思想、体制及心理等方面着手,不断地提高管理训练水平,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高中学生田径力量素质训练特点与作用
高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此时肌肉的发育落后于骨骼的发育,肌肉纵向的增长快;体内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含量少,无氧代谢能量储备不足;呼吸肌弱,呼吸表浅,频率快,呼吸调节机能差;骨骼肌所含水分和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富有弹性和韧性,坚固性不足;关节面软骨组织相对较厚,关节囊韧带薄而松弛,伸展性好,活动范围大,柔韧性好,坚固性差,易弯曲变形、脱臼和损伤。因此,我国在高中学生力量练习中,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方式,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田径项目力量素质训练的作用有别于短距离跑项目:(1)发展田径需要的一般力量:改善学生的一般身体素质。(2)发展田径需要的力量耐力:适合多种田径比赛距离的臂、腿力量耐力。(3)速度力量:发展速度力量,对于中跑学生尤其重要。力量训练的目的是为速度和耐力打好基础,良好的力量素质(尤其是爆发力素质)是发展速度与力量耐力的前提,因此,田径学生应重视力量的训练。并结合高中学生以及田径专项的特点,在保证体重不增加或少增加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相对力量。
二、田径运动训练的具体方法
1.依据高中学生身体情况恰当设计训练强度
在高中学生田径训练中,应依照参与训练人员的身体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训练方案,确定训练强度。如果田径训练活动的训练强度过大,高中学生在训练中可能会出现软组织拉傷的情况,假如不及时就医,极易留下后遗症,这就会对高中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如果田径训练活动的训练强度过小,就很难实现预定的训练目标,不仅让学生做了许多“无用功”,还白白浪费了学生很多时间,并且还不能促进他们田径运动技能的提升。在实际训练活动中,教练员可借鉴著名体育教练对学生的成功训练模式,比如孙海平为刘翔设计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模式:先让学生进行力量训练、再进行速度训练的形式,在学生拥有了充足的体力资本基础上,对其进行速度训练,就显得更有效、更科学了。
2.依据田径比赛情况设计训练强度与训练量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高中学生在田径比赛中的适应性及比赛成绩,在日常训练中应始终保持训练结果,训练过程均和实际比赛中需要的能力在同一水平线上。换句话说,也就是教练员应引导学生将平常的田径训练当成真实的比赛,用赛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使自己在真正的比赛中可以从容不迫地发挥出水平,进而取得较为理想的比赛成绩。因此,在高中学生田径训练活动中,应依据田径比赛的实际标准与要求恰当设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并且应确保训练强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究其原因是因为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训练强度与训练量,可让学生在自己习惯的情况下参与比赛,更有利于比赛水平的正常发挥,从而尽可能缩小比赛成绩与训练成绩之间的差异。
3.训练中应把专项训练与训练强度结合起来
田径专项训练在提高高中学生的身体情况方面,应重点训练学生的速度、意志力及力量。在确定训练强度时,在充分尊重适度原则的基础上,依据具体的专项训练内容恰当设计田径训练强度。另一方面,田径训练活动还应依据高中学生的实际身体情况,适当调高或者降低专项训练的标准、力度与强度,从而构建出符合高中学生身体及心理发展规律的训练模式,进而不断优化高中学生田径训练效果。这就需要教练员在日常训练中应全面了解高中学生的身体情况,然后依据专项训练需求,恰当设计出符合高中学生身体发展规律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中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最终切实提高高中学生的田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罗光利.高中学生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析[J].高中学生体育,2015(9):111-112.
[2]罗光利.高中学生田径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分析[J].运动,2015(14).
?誗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