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4例,平分两组。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增加中医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的76.19%相比明显更高(P<0.05)。结论: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采用手术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促进症状好转。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胆囊炎;胆结石
慢性胆囊炎作为比较常见的临床疾病,诱因较多,如急性胆囊炎治疗不彻底等,且大部分患者伴随胆囊结石,表 现出消化不良、黄疸、上腹部胀痛等,严重危害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上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仍然有一步的限制。在此基础上增加中药治疗,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的康复。本次研究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4例,详细研究过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患者84例,均经临床检查确诊,并满足中医脾虚证辨证标准。按照随机数字抽取表法分两组,各42例。对照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22~62岁,平均(38.56±6.54)岁;病程0.6 -8年,平均(4.26±1.22)年。观察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22 - 64岁,平均(38.92±6.73)岁;病程0.6 -8年,平均(4.52±1.26)年。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及相关药物过敏患者等。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身麻醉,利用腹壁4孔穿刺法(脐上、脐下、剑突下及右锁骨中线肋骨边缘),露胆总管、胆囊管、肝总管等,分离胆囊管周围组织,钛夹钳夹闭胆囊管,并切断,钝性分离寻找胆囊动脉并切断,将胆囊逐渐从胆囊床上切下,经脐部切口将胆囊取出体外,并做好止血、止痛、抗感染及补液等。②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药方组成:柴胡20g,金银花30g,虎杖20g,枳壳15g,连翘20g,香附15g,茵陈30 9,大黄10g,川芎25g,赤芍25g。1剂/d,分2次服用。连续治疗3周。
疗效判定:①治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未出现并发症;②有效: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结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且术后出现不良反应。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统计学方法:对治疗前后记录的资料和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 .24%,与对照组的76.19%相比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如今胆囊炎、胆结石发病率明显增加,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背部放射痛等症状。传统对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以手术治疗为主,如胆囊切除术具有良好的疗效,其虽然属于微创手术,但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影响术后恢复。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固本培元,保证良好的恢复效果,临床逐渐加强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在中医学中将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納入“肋痛”“胆胀”范畴,其中肝胆属木,肝之余气溢于胆而成胆汁,因此需注重肝气调达,胆管通畅。
本次研究中采取的重要具有疏肝理气,清热利湿等作用,且利于胆结石排除。其中柴胡、金银花具有疏肝利胆、清热解郁等功效;虎杖配合连翘能够起到清热解毒的功效;枳壳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功效;香附具有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的作用;茵陈则能够清利湿热,利胆退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川芎功能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诸药合用能够有效能够进一步发挥各药的疗效,实现控制临床症状和机体调理的作用,从根源进行疾病的恢复和控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24%,与对照组的76.19%相比明显更高(P<0.05),表明对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利于有效改善患者消化不良、黄疸、上腹部胀痛等等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促进胆结石排除,且中药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患者无不良反应,更易被患者接受。
综上所述,采用西医手术和中药联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结石对改善患者不良症状有明显的效果,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促使胆结石完全排除,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