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8-07-26 10:39孔德丽
关键词:引导训练实践

孔德丽

【摘要】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有助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促进智力、发展思维,有助于学生良好气质的形成。口语交际教学要求教师在训练的内容、途径、方法上作一番探索与革新。

【关键词】引导 实践 训练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驻马店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课题编号:JJYKT17005)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092-01

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应当“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变更提法而且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它新的教学内涵。它除了具备听话、说话的能力外,还要有交往能力、待人处事能力等。

一、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基本特征

通过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现状及其心理,当前,农村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具有以下特征:

1.惧怕语言交际

学生刚刚进入校园,存在明显的过渡期,对语言接触有恐惧心理,与同学之间交际的距离增大,不愿与他人接触、谈话。有的学生在家里活蹦乱跳、能说会道,而进入校园则一言不发或很少说话,不能大胆发挥语言交际的作用,缺乏与老师之间、与同学之间的简单沟通。

2.语言交际内容粗糙

小学生受知识量、感知面的影响,在口语交际中,即使能够主动、大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表达交流,其内容也只能是简略的。主要体现在:口语表达的意思不完整、不连贯、前后矛盾;语言重复或无话可说;声音不响亮;语言不准确,在说话时常常受方言影响,将不规范的方言词掺杂其中,如把“下面”说成“底下”,“地上”说成“地下”等;表达过程中,容易受干扰、无意中断;不能认真听他人口语表达。

3.注重说的训练,忽略听的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往往不遗余力地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怎样做到具体生动,而未教给学生听的方法,导致学生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听话不知道抓住要领。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建构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取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只有心理上产生需要时,学生才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课堂教学。兴趣是学生学习时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是学习的最佳动力。

“口语交际”训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自成体系。口语交际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每次口语交际都配有图画,还精心设计了提示或问题:图画精美,色彩鲜艳,体现了每次口语交际的主题,明确提出了训练的内容和要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恰当运用课程资源,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愿望,培养口语交际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必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程总目标要求小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小学生口语交际是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紧扣教材,积极架构小学生口语交际的新领域,大有裨益。用活教材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们不能把教科书理解为文本课程,教材应当是一种体验课程,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带有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去体验教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既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构建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本事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通过‘话题进行交流,获得发展”。

三、怎样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针对当前农村小学口语教学和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特征,如何改进口语教学,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按年级段由低到高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选取如下对策:

1.拉近师生间的语言交际距离

要引导小学生“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积极参加讨论,能就感兴趣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外阅读,共同讨论”。教师做到教学语言亲切、诚恳、贴近学生年龄特点,站在学生的立场,与学生一起说、一起想,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经常与学生共同“拉家常”、聊天,一起讲故事,续编故事,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有“源”而发。尤其是通过谈论动画片、童话故事,更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引起学生的共鸣,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增大口语交际面。

2.开展多种活动,让学生有内容可说

(1)开展有趣活动

活动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和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如组织“瞎子击鼓”、“贴鼻子”、“画嘴巴”等游戏,用较短的时间完成简单的游戏,然后指导说;可提示:游戏开始我们做什么?你觉得哪部分最有趣?为什么有趣?观众的反应怎样?

(2)创设情景

教师叙述一个故事的结尾,让学生想象故事的前一部分。在叙述的过程中,可适当地加入动作表演,引发兴趣,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情景导引下,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让每一位学生“动”起来;二是要特别关注“开口难”的学生;三是鼓励创新,不人云亦云。

(3)家庭配合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教师。学生说话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如果说课堂是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那么家庭则是孩子生命中的另一部分。通过各种途径,提醒家长重视对孩子进行早期口语交际训练,要求家长忙里偷闲做孩子的忠实听众,可以让孩子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班级、路上听到、看到的新鲜事),说来听,内容不限,形式不拘。家长及时纠正孩子口语中的毛病,在与孩子谈话的过程中,要注意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家长本人更应当善于倾听并有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在家庭中多交流、多表达,注意运用礼貌用语,久而久之,他们便会性格开朗,语言流畅,有自己的见解。

猜你喜欢
引导训练实践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日媒:日自卫队将以“训练”为名“出兵”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