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军
摘要:德国职教师资“预备实习”培养模式具有重实践、双导师、以教定教三个特征,分析我国职业学校新任教师素质和能力上存在的问题,借鉴德国经验,可以不断完善职业学校新教师入职培养制度,创新培养模式,促进职教师资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预备实习”制;职教师资
中图分类号:G7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4C-0052-04
应德国国际合作学院邀请,江苏省职业教育领军人才研修班于2017年11月12日至11月25日赴德国进行了为期14天的进修。本次学习参观了职业学校、行会培训中心、师资培训学院、教学研究机构,听取了德国职业教育专家、教师、校长的讲座和介绍,深入了解了德国职业教育 “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厘清了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学习了德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及政府对于职业学校评价方法。对于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印象最为深刻,而其教师“预备实习”培养模式对于我国职业学校的新教师入职培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
一、德国职教师资“预备实习”制度
(一)德国职教师资培养制度
1.长期积累,体系成熟。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强国,德国的职业教育经过了近300年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职业教育师资培养非常重视,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来保障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体系。
2.两个阶段,两次考核。德国在职教师资的任职资格、培训体系等方面都有严格成熟的国家及地方制度设计,各个州对于师资培养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但都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基本条件,参加两次国家级考试才能成为合格的职教教师。首先学生完成九个学期的大学学业后,参加教育研究生学习(完成两个专业、教育与社会科学的学习),要参加两次国家考试:第一次国家统考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的考察,之后进入教育学院学习2年,同时学院派往职业学校做实习教师,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这是对学生能力的验证。两次国家统考合格后,就能获得职业学校教师资格。[2]
3.全国统一,一个标准。在德国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学历要求和教育学院的学习缺一不可,两次考试通过是对两个阶段的验证,任何人想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都必须经历这两个过程和两次考核。
(二)德国职教师资“预备实习”培养体系
1.预备实习,联合培养。德国专门制定了教师职业实习期的条例,要取得正式职业学校教师的资格,大学学习结束后还必须接受第二阶段的教师预备实习。预备实习为期两年(有的州为18个月),主要在教育学院和职业学校进行,学习内容涵盖相关的教育理论课和教学法,在教育学院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下开展独立的教学活动等。
2.在做中学,重视应用。教育学院重视理论的应用性,即与实践结合解决教育实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学常采取专题研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互动式教学方法等方式进行。学生每周必须到教育学院指定的职业学校实习,采用的方式是学徒制,即师傅带徒弟的方法,实习专业要与大学所学专业和教育学院的专业对口或交叉。
3.国家考核,能力为重。预备实习结束后,均要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考核非常重视实践能力考察,考试除了考察大学学习成绩、论文以外,还要进行所学第一专业的试讲、所学第二专业的试讲、专题座谈三个方面的实践考察。这五个方面考生均要达到一定标准,并且总成绩也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才算考核及格,否则视为不及格。据德国近年来的统计,约有30%的实习教师无法通过第二次国家教师资格考试。
(三)德国职教师资入职培养亮点
1.理论联系实际。汉诺威师资培训学院承担德国下萨克森州职教师资预备实习培养50%的任务,该学院非常重视上课、教育、咨询评价、管理发展、自我发展等能力的培养,培养模式采用的是“1+4”方式,即学生一天在师资培训学院学习,4天在实习的学校学习和实践的方式。在学生实习期间,每个实习生均必须任教12节/周的所学课程,学生在学校与学院间完成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切换,在“教中学,在教中教”,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
2.实施双导师制。德国师资培训学院的教师多来源于职业学校的校长及优秀的教师,以汉诺威师资学院为例,学院共有在职教师138位,多为原来的职教校长或职教教学副校长,还有 106位教师兼职授课,可以培养22个专业方向师资。学生在培训学院期间都有对应自己专业的導师,在各职业学校实习期间也有相应的指导教师。学生在两个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习,培训学院的导师也会到学校进行听课,两位导师共同服务于这些准教师的能力提升,使得学生在能力培养上没有盲点,防止职业准备期的教师走入误区。
3.注重以教定教。德国对于准教师非常重视教学法的教学,在汉诺威师资学院,教师坚持“教学法的教学,呈现的教学应该是我们需要的教学法”理念,即未来和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法,我们的教师就用什么样的教学法组织教学,就是“以教定教”。培训学院的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做到了“言传身教”,就是按照当下德国各职业学校教学中需要的教学方法,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教学法组织课程学习,这样的教学法已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二、我国职业学校新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来源过杂,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1.入职门槛过低。近几年,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职教的师资需求快速增长,各地招聘新教师的要求和方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特别是县域职业学校招聘教师,在学历上以本科(含本三)为最低标准,从学校师资情况来看,不容乐观。
2.来源途径多样。中等职业学校的新任教师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部分教师来源于师范院校,一部分教师来源于非师范类院校,还有少数来源于企业。从本校的情况来看,近三年来进入学校的专业教师70%以上均来源于非师范院校。
3.非专门性培养。无论是从师范类院校和非师范类院校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绝大部分都没有按照职业学校教师的规格要求进行培养。师范类院校主要为职业学校提供文化课师资,虽然进行了专门的教育教学的培养,但培养主要指向普通教育,而非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和要求不了解,导致胜任教学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教师均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虽然他们进行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但缺少教师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的培养环节,适应教学能力更差。
(二)专业能力偏弱,动手能力普遍不强
1.知识不匹配。专业教师虽然经过了大学阶段较为系统化的专业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的大学绝大多数均为学科性大学,而非应用型大学,学校学习更多的是专业的基础理论,对于社会各行业发展的新的技术技能、方法、设备了解不够,或者根本不了解,加之于职业学校对于专业的应用性需求来说,这些教师显得更为欠缺,很难快速适应学校的专业教学。
2.技能水平较低。专业教师除了少数职业师范类院校培养的教师外,非师范类的专业教师均为各大学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除了专业研究必须的专业技能外,都未能进行专业的各级别技能培训,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差,不符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双师型”的要求。
(三)教育理念落后,教学胜任力薄弱
1.教育理论基础差。非师范的教师没有系统学习专业的教学理论,即使是师范类的新教师对于职业教育的教学理论也很陌生,加上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职业学校实习实践的经历,教学经验少,导致新教师胜任力明显不足。
2.教育教学能力虚化。非师范的教师也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但是并不具备实际的教学能力,往往只具备 “假性教育教学能力”。教师对教材、课程、计划的掌握欠缺,教学设计能力普遍不高。
3.教学研究能力低。 这一点是新教师的普遍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面他们本身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薄弱,另一方面缺少对于教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加上教学经验的先天不足,导致新教师入职期很难马上能有什么建树。
三、德国经验对我国职业学校新教师培养的启示
(一)科学设计,建立发展激励机制
1.制度先行,完善方案。 学校要将新教师入职培训工作纳入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将入职培训作为新教师定岗定级的基本条件。制定详细科学的培养方案,培养时间最好为2至3年,加强考核,实行末位淘汰机制,即培训不合格者继续培训,合格方可结业。成立校级新教师入职培训机构,组建校内外专家指导团队,为新教师发展提供支持。
2.科学设计,全面培养。针对职业学校对于教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和项目,应该以项目化课程为主,培训课程指向职业学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可以将培训与考核内容设定为“八个一”:“备好一节课”“上好一堂课”“学会一项技能”“出好一份试卷”“参加一次比赛”“展示一次说课”“研究一个微课题”“写好一篇反思”。
3.以教定教,顶岗实习。在培训期间新教师都必须要任教一定数量的本专业课程,课时控制在10至12节左右,不宜过多。采用教师示范—模拟演练—实境教学方式,按照这一路径教会教师使用案例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探究教学等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两级指导,实施师徒双向考核
1.“青蓝结对”。 学校要扎实做好“青蓝结对”工作,这是我国学校教师培养的传统模式,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要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实现“三带三学”。师傅做到“三带”:带师魂——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带师能——掌握教育教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带师德——育德之道,为人师表。徒弟做到 “三学”:学思想——教育教学理念;学本领——教育教学基本功;学做人——为人处事,为善,求真。
2.专家指导。要抬高培养新教师的起点,在校内师傅指导的同时,要邀请校外的教育专家进校辅导。在“八个一”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每个项目都安排相应的专家进校开展专题讲座和辅导,使新教师了解职业教育理论、实践发展的前沿知识和能力,助力新教师快速成长。
3.双向考核。把“带徒弟”作为全校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制定“青蓝结对”师徒考核办法,将“徒弟”成绩与“师傅”成绩进行捆绑考核,“徒弟”成绩优劣与骨干教师辅导青年教师考核项目挂钩,徒弟是否“出师”(考核合格)作为“青蓝合同”是否有效的唯一条件。
(三)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
1.明确培训内容。对于专业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的专业教师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学校要提前按照培训的要求与企业共同制定培训方案。通过岗位实践培训,让新教师了解和熟悉所学专业的行业标准、工作流程、技术要求、企业文化,了解所教专业企业对于岗位的工作要求,从而理解课程的专业教学标准;通过顶岗实践,提高新教师的相应职业岗位操作技能,获取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2. 优选培训企业。学校要在合作企业中为新教师挑选好培训的单位,要选择校企合作基础比较好的,能代表本行业先进水平和专业面的岗位群和产业链覆盖较广,能够提供教师实践所需的岗位培训师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新教师可以学到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在多个同专业的岗位进行顶岗体验,学到更多的技术技能。
3.学徒制培养。新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采用“学徒制”培养,企业为新教师每人均配备具备业务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或高级技工培训师,在企业实践期间“顶岗跟师学艺”,根据各自专业和任教专业课程,主要在研发岗位、技术岗位、生产岗位轮岗实践。顶岗培训主要采取观摩、讲座、讨论、技能训练、演练、上岗操作等方式进行,在企业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活动中去,更多的岗位实践和体验必然让新教师终生受益。
新教师是职业学校的未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社会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必然会不斷提高职教师资的要求。在当前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形式下,学校借鉴德国职教师资“预备实习”培养模式,建立职业学校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制度体系,必将使师资队伍质量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张鲁宁. 对“假性教育教学能力”能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反思[J].教育学报, 2015(6).
[2] 刘晶晶,闰志利.基于德国经验的职教师资“三维一体”培养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 2017(20).
责任编辑:曹鸿骅
German “Preparatory Practice” System for Vocational Teachers and Its Enlightenment
CHEN Xiao-jun
(Jiangsu Haime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Nantong 2261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preparatory practice" for German teachers has three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practice focused, double tutors and teaching methodology bas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quality and ability of the new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in our country, and draws on German experience to optimiz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new teachers in vocational schools, make innovations in the training mode and promot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teachers.
Key words: "preparatory practice" system; vocational teac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