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困的尤利西斯:乔伊斯短篇小说《两个浪汉》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2018-07-26 12:17于洋欢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55005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北京00084
关键词:莱尼小句原文中

黄 荷, 于洋欢(. 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5; . 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北京 00084)

《两个浪汉》讲述了两个都柏林人----莱尼汉与科尔利----间的故事。乔伊斯曾言,《两个浪汉》是《都柏林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也是最令他满意的一篇[1]。国外对《两个浪汉》也是推崇备至,对其写作手法、叙事安排和主题构建等多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解读[2-3]。同时,多位国外功能文体学家从经验、人际及语篇三大元功能入手,展开了多维度的分析:肯尼迪(Chris Kennedy)分析了以莱尼汉和科尔利为参与者的小句中的及物性特征,以及两人对话中对语气的不同选择[4];基于肯尼迪的研究,诺加德(Nina Nørgaard)进一步分析了文本中及物性系统,补充了对情态系统和否定结构的研究,并考察了小说中的衔接方式等等[5-6]。相比之下,国内对《两个浪汉》的研究明显滞后,对小说中语言机制的探讨更是相形见绌。就笔者所知,国内期刊上仅有一篇关于《两个浪汉》的文章[7]。

现有的研究主要以莱尼汉与科尔利间充满张力的对比关系为解读小说的关键, 强调二者之间主动与被动、强势与弱势的二元对立及其所赋予小说的深刻主题意义。 然而,通过细读不难发现,这篇小说的关注点实则只落在莱尼汉一人身上。 在人物塑造上,莱尼汉的形象更加生动和饱满,更能体现出人性的复杂, 且小说也聚焦于莱尼汉的视角,围绕着他的期待和担忧铺述。 与此同时,乔伊斯一边推进叙事, 一边从细节中透露出莱尼汉当日的反常,以各种暗示引导读者注意莱尼汉的内心活动。 显而易见,莱尼汉和科尔利之间最大的差别在于莱尼汉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有一定程度的自省,虽然这种自省带有自我麻痹的阿Q精神,且最终仍然无力正视和释放内心的冲动, 但其内心的矛盾冲突却让莱尼汉的人物设定更加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从文学创作主题来看, 莱尼汉当天在都柏林街头的游荡可视为乔伊斯早期笔下的一个“尤利西斯之旅”[8]。 故此,对《两个浪汉》中莱尼汉这一人物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十分必要。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现有的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句层面,并未对小句以上的小句复合体加以考察,这也是本文的切入点。根据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小句之间通过语法上的关联构成小句复合体,产生逻辑意义[9]。韩礼德指出,语言系统里的逻辑成分不容置疑,可从两个层面考察:小句之间在语法层面上体现的是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分为并列和主从;同时,小句之间还存在着逻辑语义关系,分为投射与扩展。语法与逻辑语义两个层面的交叉组合产生若干种不同的小句关系[10]438。除了小句间的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韩礼德还提及了小句复合体中小句间的序列安排,指出小句前后顺序对语篇语义流的影响。然而,韩礼德的小句复合体理论只在配列关系和逻辑语义关系两个层面上展开。本文认为,小句的序列安排也应作为第三个层面单独提出,并以此来阐释小说语言线性特征所发挥的文体效果。

一、 《两个浪汉》的功能文体学分析

依据韩礼德的理论,本文对《两个浪汉》的文本进行了系统描述,发现全文共有92个段落,251个句子,其中包括81个简单小句、60个投射小句复合体和110个扩展小句复合体。因本文关注小说文本中叙述成分在小句复合体中的反映,故而只分析文中扩展小句复合体的内部结构,排除了文本中展示对话成分的投射关系。根据统计发现,乔伊斯在《两个浪汉》中使用的扩展小句复合体比重比简单小句大,但扩展小句复合体并没有复杂的内部结构。110个例子中只有1例由5个小句络合而成的复合体、7例由4个小句络合而成的复合体、33例由3个小句络合而成的复合体,以及69例由2个小句络合而成的复合体,共有160次小句与小句之间的络合。其中唯一由5个小句络合而成的复合体(After waiting for a little time‖he saw them coming towards him‖and when they turned to the right‖he followed them,‖stepping lightly in his white shoes, down one side of Merrion Square.)是由简短的小句相连而成,结构最高层由连接词and标记出小句间的并列关系和时间关系。同时,该小句复合体中的5个小句有4个表示人物外在行为的过程(“wait”, “turn”, “follow” and “step down”)和1个表示感知行为的过程(“see”),相互之间按照时间增强关系相连,而且小句间的排列并没有出现包含(enclosed)结构,使一个小句被另一个小句一分为二。

可以看出,文本中使用的小句复合体在结构上并没有展现突出的偏离特征,不给文本处理和阅读理解造成明显的困难。然而,通过分析,本文将证明乔伊斯这种看似平淡无奇的选择实则在人物塑造上发挥了特殊的文体功能。韩礼德指出:“不一定只有偏离的句法结构才能传达某种特殊意义;相反,对常规的句法形式进行突出的选择也同样有意义,甚至产生更好的文体效果。”[11]345文本中扩展小句复合体内出现的160次小句与小句之间的络合,其中配列关系、逻辑语义关系及序列呈现顺序的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两个浪汉》中扩展小句复合体的络合类型数据统计

在配列关系上,并列关系(82)与主从关系(78)的次数相差不大。在序列呈现顺序上,主从关系中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序列呈现顺序明显较多(44),包含结构只出现了8次。在逻辑语义关系类型上,增强关系的选择明显偏多,其中又以有显性标记的时间增强关系为主(39);延伸关系(67)中共有54例由连词and连接。乔伊斯曾说过,《都柏林人》的写作风格是“小心翼翼地委婉含蓄”[12],即叙述者保持置身事外的立场,尽量避免直接对人物的行为作出评价,形成平铺直叙、简单明了的风格*“A style of scrupulous meanness”中的“meanness”一词有多层意思:除了译为“委婉含蓄”,还可以译为“吝啬”“刻薄”或者“卑贱”。。反映在小说的语法结构上,主要表现在使用较为简单的小句复合体结构,并大量使用由连词and标记的并列关系及由when、after、as等连词作为显性标记的时间增强关系。

然而,笔者发现,虽然文本中充满着符合常规、看似没有任何突出特征的语法结构,但乔伊斯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巧妙地利用了小句络合结构,事半功倍般地传递出最为微妙而精准的文体效果。《两个浪汉》的剧情很简单:一个浪汉利用一个年轻女佣的感情,从中骗取钱财;另一个浪汉则满怀期待、度日如年地等待分享同伴的胜利战果。其叙事结构亦并不复杂,大致分为三个按时间顺序展开的叙事单元:莱尼汉陪科尔利前去赴约,莱尼汉独自游荡等待科尔利约会归来,以及莱尼汉等到科尔利约会归来。看似简单,实则凸显出乔伊斯的巧妙构思----三个叙事单元的推进对应着莱尼汉性格的三个侧面:在第一个叙事单元中,莱尼汉戴上阿谀奉承的面具,小心翼翼地讨好同伴,呈现出其社会性;在第二个叙事单元中,读者得以窥探卸下伪装后独处的莱尼汉,体会到其生活中的卑微和辛酸苦辣;在第三个叙事单元中,乔伊斯巧妙地呈现出莱尼汉在戏剧冲突高潮到来时所暴露出的本能渴望和恐惧。如果说在第一个叙事单元中,莱尼汉的伪装容易让人产生鄙视的情感,那么在第二和第三叙事单元中,他的形象则逐渐丰满,成为让人既厌恶又同情且背后有着潜在故事的角色。这也是莱尼汉随后继续活跃在《尤利西斯》中的原因,而同时其代表的尤利西斯原型也换成了布鲁姆的身份再一次出现。故而,本文分别对应小说中的三个叙事单元,挑选出三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以论证文本中小句复合体结构如何反映出莱尼汉外在行为与内心活动之间的强烈反差,在字里行间暗示出莱尼汉行为中的逻辑矛盾,进而阐释文体选择如何起到塑造特定人物的作用。

二、 社会的莱尼汉

在小说的开头,莱尼汉独特的登场方式便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和好奇,为后文其反常状态埋下了伏笔:

例(1): Two young men came down the hill of Rutland Square. One of them was just bringing a long monologue to a close. The other, who walked on the verge of the path‖and was at times obliged to step on to the road owing to his companion’s rudeness,‖wore an amused listening face.[13]38-39

此例中划线部分的小句复合体由三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结构见表2。

表2 例(1)的小句复合体内部结构

在例(1)中,结构内的第一层关系是主从详述。韩礼德指出,主从详述关系起到引入语篇背景信息的功能[10]464。因此,该小句复合体中的主要信息是第三个小句,即莱尼汉“带着一脸听得津津有味的表情”(wore an amused listening face)。同时,从属小句以包含的方式将支配句一分为二,对支配句中的主语成分“the other”进行描述性解释。乔伊斯以此引导读者注意莱尼汉别扭的动作,从而突显出人物外在处境与其自身反应之间鲜明的对比效果。笔者发现,从属小句不仅补充说明了支配句中的主语成分,还与支配小句之间产生另一层让步增强关系----虽然轮不到他说话,而且同伴科尔利粗鲁无礼,但莱尼汉仍旧“带着一脸听得津津有味的表情”。

韩礼德指出,条件让步关系的意义是“如果前提是P,那么它与期待中的结果Q相反”[10]478。本文认为,让步关系的使用在语用上是一种有标记的选择,它不仅强调了不符合期待的结果,还包括了一层隐性的条件肯定关系,即“如果前提是P,那么它期待的结果是Q”。因此,我们可以说让步关系具有很高的信息性。根据生活经验,倘若像莱尼汉那样不自在地走路,更符合读者期待的搭配应是“带着不耐烦的表情”(wore an impatient face)。通过原文中的小句复合体结构,乔伊斯委婉地传递出让步的意义,以此引发读者猜测莱尼汉反常举动背后的原因。

韩礼德强调,“文体学在本质上属于比较研究”[11]341。对比作家实际选择的表达形式和可能出现的其他选择便是文体学分析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对比乔伊斯运用的小句复合体及其多种可能出现形式,可进一步明晰化原文的文体效果,从而揭示文本中小句复合体结构背后的深层主题意义。试比较以下三种可能出现的小句复合体选择:

(1a) The other wore an amused listening face; he walked on the verge of the path and was attimes obliged to step on to the road owing to his companion’s rudeness.

(1b) The other, wearing an amused listening face, walked on the verge of the path and was at times obliged to step on to the road owing to his companion’s rudeness.

(1c) Although the other walked on the verge of the path and was at times obliged to step on to the roadowing to his companion’s rudeness, he wore an amused listening face.

例(1a)将原来的主从详述转换成并列详述。这种结构将原文中第一个小句的谓语成分提前,与前文的衔接更加紧密,加强了(科尔利)“说”与(莱尼汉)“听”两个行为之间的逻辑关联。然而,衔接紧密却丢失了原文中意欲表达的莱尼汉外在处境与其反应之间的反差效果。例(1b)颠倒了原来的主从详述关系。莱尼汉“听得津津有味的表情”成了背景信息,而小句复合体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对莱尼汉外在行动的描述。例(1c)则将原来的详述关系替换成让步增强关系,直接标记出原文中原本暗含的让步意味。

乔伊斯在第一叙事单元中介绍莱尼汉的登场时,利用小句间语义上的矛盾传达隐性的让步关系,从而突显在莱尼汉人物身上的反常。在该单元中继续介绍莱尼汉时,乔伊斯多次以让步关系来突显围绕在莱尼汉身上的这种反差和矛盾,例如“Most people considered Lenehan a leech‖but, in spite of this reputation, his adroitness and eloquence had always prevented his friends from forming any general policy against him.”和“No one knew how he achieved the stern task of living,‖but his name was vaguely associated with racing tissues.”中由but传递的让步关系强调了这种反差,以此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好奇心。

三、 自我的莱尼汉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乔伊斯进一步引导读者注意莱尼汉的这种反差状态。如果说在第一叙事单元内,莱尼汉的反常状态还可以解释为他对科尔利的奉承,那么在小说的第二叙事单元内,莱尼汉独自游荡时表现出来的反常则暗示了更深层的原因。

例(2): He walked listlessly round Stephen’s Green and then down Grafton Street. Though his eyes took note of many elements of the crowd through which he passed they did so morosely. He found trivial all that was meant to charm him and did not answer the glances which invited him to be bold. He knew that he would have to speak a great deal, to invent and to amuse, and his brain and throat were too dry for such a task.[13]45

此例中划线部分的小句复合体结构见表3。

表3 例(2)的小句复合体内部结构

此处两个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为条件让步关系,由though标记,其中让步小句在前,结果小句在后。根据生活经验可以推断,如果是平常的莱尼汉,他肯定会留意着身边的一切,或许会带着“狡诈的神色”,但不太可能带着“忧郁的神色”。此处的让步关系突显了两个层面上的反差效果:一是莱尼汉外在与内在的反差。在让步小句中,“看”是对莱尼汉感知行为的汇报;在结果小句中,“忧郁的神色”则是对其内心状态的评价。二是莱尼汉习惯行为与偶然行为的反差。让步小句强调了他这种习惯性的察言观色的本领;结果小句以省略的方式重复了这一举动,但却通过副词“morosely”强调了莱尼汉这一次的反常。

试比较以下三种可能出现的小句复合体选择:

(2a) His eyes took note of many elements of the crowd through which he passed, but they did so morosely.

(2b) His eyes took note of many elements of the crowd through which he passed, though they did so morosely.

(2c) His eyes took note of many elements of the crowd morosely while he was passing through.

例(2a)和(2b)保留了原文中的让步关系,但把原来的主从关系改成了并列关系。例(2a)最为贴近原句,没有改变原文中让步关系的顺序,同样是“让步^结果”,但改用but来体现两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对立性。原文中对主从关系的选择,使得从属小句中莱尼汉留意行人的行为成为背景化信息,暗示着读者和叙述者一样已经知道了这个信息;同时支配句中的信息被放在了突出位置。例(2a)中并列关系的使用,让两个小句处在平等的位置,不能起到强调作用;而且两个小句之间也没有原文那么紧凑。同理,例(2b)中的并列关系也有同样的效果,但例(2b)中用though来引导第二个小句,将原文中让步关系的序列颠倒成“结果^让步”。如果结合段落中的上下文语境,原文中第二个小句作为让步关系中的“结果”更能传递连贯的语义流。如果采用将第一个小句作为“结果”,则会导致上下文的语义矛盾。例(2c)将原文中两个小句合并压缩成一个简单句,之前的支配句变成了一个副词“morosely”在小句的范围内起作用。这样也同样削弱了原文中的对比效果。同时,例(2c)将原文中的嵌入式小句“through which he passed”扩展成为一个从属小句。相比之下,原文中的嵌入结构将从属小句和支配小句中莱尼汉的两个状态分割开,更加突出了两个小句之间的反差。

在第二叙事单元中,莱尼汉与科尔利的分头行动对应着叙事层面的分叉。乔伊斯选择了莱尼汉的这一条叙事线索,将第一单元中叙述者外在的视角转变为人物的内部视角,拉近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莱尼汉的行为处处透露着矛盾,例如,在小句复合体“he eyed this food earnestly for some time‖and then, after glancing warily up and down the street,‖went into the shop quickly.”中,第二个小句以包含的形式插入,造成句法结构上的拖延,映衬了人物行为上的犹豫和延迟。莱尼汉明明很饿,却还是在餐馆外看了半天;而且在看了半天之后也并没有立刻进去,还要左顾右盼地观望。这种矛盾的行为通过小句中使用的三个副词(“earnestly”“warily”和“quickly”)得以进一步加强。虽然表层结构中使用了and then和after标记出时间关系,然而却在深层结构中暗示了让步的意味。乔伊斯以此影射莱尼汉的反常举止,继续引导读者去猜测背后的原因。再如,“he knew that he would have to speak a great deal, to invent and to amuse,‖and his brain and throat were too dry for such a task”中and蕴含的让步意味又一次凸显出莱尼汉当日的不寻常。这种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叙事还体现在小句复合体中对莱尼汉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的并置上,例如,“his gaiety seemed to forsake him‖and, as he came by the railings of the Duke’s lawn,‖he allowed his hand to run along them”和“he turned to the left…‖and felt more at ease in the dark quiet street”中以连词and将莱尼汉内在和外在的状态并置在一起,二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叙述者也没有直接交待人物内心变化的原因。

四、 本能的莱尼汉

到了小说的高潮,乔伊斯继续对莱尼汉的心理状态展开细致入微的描写。莱尼汉终于盼到科尔利的出现,迫不及待地想揭晓约会结果。之前讨好科尔利时的伪装和独处时的忧郁被本能的渴望所取代。这也暴露出该小人物形象中最卑劣和最可悲的一面。在本能的驱使之下,危险已经不能阻止其行动;反而让这个一事无成的街头混混铤而走险。

例(3): Lenehan hurried on in the same direction. Some drops of light rain fell. 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 and, glancing back towards the house which the young woman had entered to see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 he ran eagerly across the road. Anxiety and his swift run made him pant.[13]48

划线部分的小句复合体由四个小句构成,其内部结构见表4。

表4 例(3)的小句复合体内部结构

① Thompson指出,事实小句属于嵌入结构,跟被投射小句不同;但两者容易混淆[14]。他就此提出了两种区分的方法:其一是细分心理过程的具体类别,通常表认知和渴求的过程都属于投射,而表情感的则属于事实;其二是在第二个小句之前加上“the fact that”,如果行得通则属于事实小句。在“to see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中,“see”标记的是认知过程,但若将其读作“to see the fact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那么该心理过程中的现象则是由“that”小句来表示的事实。故而,本文将“to see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视为一个小句,而不是一个投射小句复合体。此外,本文认为乔伊斯通过该事实小句,压缩了两个事件,即“看看他有没有被盯上”(to see if he was observed)和“确信他没有被盯上”(to confirm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

在结构的第一层,由and标记的并列关系既肯定了两个成分之间的关联,又隐瞒了其间具体的逻辑语义关系。根据常理,此处and最可能传递的是因果增强关系:因为莱尼汉察觉到危机,所以采取某些具体行动。从语义上来讲,第一个小句“他把它们当作警示”与第二个小句“回头看了看那姑娘进去的房子”之间也证明了这种因果关系的存在。然而,第二个小句与第一个小句并没有直接的语法关系,而是以非定式的形式作为从属小句修饰第四个小句。从语法结构上来看,and连接的两个地位平等的定式小句是第一个小句“他把它们当作警示”(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和第四个小句“他急切地跑过了马路”(he ran eagerly across the road)。这两个成分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让步关系:“虽然他把它们当作警示,但他还是急切地跑过了马路”。如果将and视为因果关系,更符合读者期待的搭配应是:“他把它们当作警示,所以停了下来”(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 and therefore stopped.)。乔伊斯没有选择这种更符合逻辑的表达,而是通过使用连词and的这种不确定性[15],同时保留了两种逻辑语义关系,并且通过原文中独特的小句络合方式,强调了莱尼汉心急如焚的样子。

试比较以下三种可能出现的小句复合体选择:

(3a) 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 Glancing back towards the house which the young woman had entered to see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 he ran eagerly across the road.

(3b) 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 and he ran eagerly across the road after/while glancing back towards the house which the young woman had entered to see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

(3c) He took them as a warning and therefore he glanced back towards the house which the young woman had entered; seeing that he was not observed, he ran eagerly across the road.

例(3a)将并列关系改为两个句子间的并置关系。韩礼德指出:“从语义上来讲,小句复合体内部小句之间的络合代表着意义的更为紧密的整合。”[10]430如果将原文中表示原因的小句改为一个简单句,以此简化原文的小句复合体,那么该小句与下文之间就失去了结构上的关联。例(3b)把原文的第四个小句提前,颠倒了原小句复合体内第二层结构中支配句和从属句的位置,增强了原语法结构中并列关系的对称性;但是,这却造成了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矛盾。例(3b)还将原文中隐性的时间增强关系标记出来:可以是“一边回头看一边跑过马路”也可以是“在回头看了之后便跑过马路”。这种呈现方式划清了莱尼汉几个行为之间的界限,但也因此减弱了原文强调莱尼汉急切心情的效果。原文中,小句复合体结构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由三个小句络合而成。这三个小句,通过非定式的主从关系配列,形成了更为紧凑的意义整合体:“回头观望的动作”,“观望的结果”,以及“观望后的行动”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例(3c)强调了原文中第一个小句和第二个小句之间的直接关联,即莱尼汉内心活动对外在行为的支配。此外,例(3c)还扩展了原文中压缩的逻辑语义关系,强调莱尼汉“看”的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莱尼汉得到“看”的结果之后采取的下一步行动。虽然看似逻辑更加清晰明了,但也失去了原文中多重的文体效果。

在第三个叙事单元中,乔伊斯聚焦在莱尼汉的视角,一方面以其为感知的中心来汇报科尔利与女伴约会归来的场景,另一方面呈现其心理活动的微妙过程。例如,“he started with delight‖and, keeping close to his lamppost, tried to read the result in their walk.”中连词and又一次连接了人物内在心理活动(“顿时高兴起来”)及外在的状态 (“紧靠着灯柱”)。如果将and理解为简单的延伸关系,那人物外在和内在之间不协调的逻辑关联则得不到合理解释。按照生活经验,更符合读者期待的搭配应该是“顿时高兴起来”与“站直了身体”。只有察觉到and潜在的让步意味(即“他顿时高兴起来,但仍然紧靠着灯柱”),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句话。此外,通过小句的络合,乔伊斯将莱尼汉的三个状态----内心的激动、紧靠着灯柱的动作和盯着科尔利及其女伴的感知行为----联系起来,精准地呈现莱尼汉微妙的心理过程和异常的行为举止,并以此达到了人物塑造的目的。

五、 结 语

通过三个叙事单元层层的推进,乔伊斯展现了莱尼汉的三个不同侧面,刻画出一个活在社会底层的都柏林人其可怜与可悲。可以说,乔伊斯在表达对都柏林同胞的同情之外,更多地是对其精神瘫痪状态的无情批判,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韩礼德认为,在不自觉的(unselfconscious)口头语篇里,小句络合往往展现出复杂的结构[10]430。他将口语语篇这种密集而又充满变化的语义流比做舞蹈(choreographic),而运用小句络合的理论则能有效呈现出这种错综复杂的发展过程[16]。本文通过分析,证明了韩礼德的小句络合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分析没有复杂语法结构的书面语篇,有助于我们捕捉并解释容易被忽略的文本意义。一方面,本文分析的三个小句复合体与文本中其他小句复合体一样,都没有明显复杂或偏离的络合方式。另一方面,这三个例子在全文中又具有突出的特征,分别处在三个叙事单元的关键环节,而且都以不同方式传递出表示让步的逻辑语义关系。虽然让步关系并不是文本中主要的逻辑语义类型,然而,作为一种有标记的选择,让步关系体现出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符合读者期待的可能;另一种则是违背读者期待的可能。通过这种反差效果,文本中的让步关系能够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增强文本中的叙事悬念。乔伊斯通篇都在暗示莱尼汉不同寻常的内心状态,且自始至终没有给予直接解释,而是故意留下很多空白信息,给读者以推理和想象的空间。通过呈现莱尼汉外在行为和内心活动上的微妙变化和细节,乔伊斯暗示了该人物背后的潜在故事,即莱尼汉为何如此关注科尔利的约会。这种潜层的、间接交代的叙事空间却增加了小说叙事的厚度,颠覆了小说文本的传统叙事方式。

猜你喜欢
莱尼小句原文中
Lenny the Flying Inventor1 飞行发明家莱尼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短语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黑白的空间对峙:《莱尼大妈的黑臀舞》中的社会空间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漂亮的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