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鲁梅,于 骁,南光贤,王利平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神经内科,吉林 长春130033)
急性坏死性脑病(Acute necrotizing encephalopathy,ANE)是一种比较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此病发病率较低,且多见于幼儿及儿童报道[1],成人发病极其罕见[2]。作者在此报道1例成人型的ANE。
54岁男性,因发热、头晕伴恶心呕吐1天入院。查体:血压98/72 mmHg,体温38℃。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头部CT未见明显异常。肾功:肌酐:248.5 μmol/L。血常规:白细胞:3.6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4.9%,血小板89×109/L。肌钙蛋白I:0.08 ng/L,肌红蛋白:20 000 ng/ml,肌酸激酶同工酶:41.4U/L,肌酸激酶:1 600 U/L,乳酸脱氢酶:6 945.32 U/L。脑钠肽:646 pg/ml。D二聚体:13 514 ng/ml。肝功: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 608.82 I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 269.60 IU/L。入院后病情很快进展,出现意识不清,呈浅昏迷状态。头部MRI检查见双侧丘脑、小脑,脑桥,左侧放射冠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成像呈高信号,在弥散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上表现为“同心环”样改变,中心低信号,周围环绕着高信号。如图1所示。腰穿:脑脊液压力230 mmH2O,白细胞数正常,脑脊液蛋白3.0 g/L。值班医生按“脑梗死”治疗,病情逐渐加重,第2日,呈中昏迷状态,双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双侧病理征阳性。临床诊断为ANE。给予甲强龙及丙种球蛋白、抗病毒治疗,病情未见缓解,第2日下午患者死亡。
ANE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大多数的ANE病例报道见于日本或台湾的6个月到11岁的儿童[1]。极少数有成人的报道[2]。此病因为发病率低,认识不足,经常被误诊。在本病例中,该患者被值班医生误诊为脑梗死。ANE的病程多为2-4天的发热后出现急性脑病的症状,主要的临床特点是发热、抽搐、呕吐、昏迷,肝肾功能损伤、低蛋白血症,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影像学检查为双侧对称的丘脑、小脑、脑干、脑室旁白质的异常信号[1]。头部MRI上的表现非常有特点,尤其是在DWI和ADC成像上,一般病灶的中心呈低信号,表明有出血或坏死,周围环绕着高信号,代表细胞毒性或血管源性水肿。这种表现被称为“同心环状/层状结构”,“三色旗结构”,或“牛眼征”[3]。
A-C为TIWI,D-F为T2WI,G-I为DWI,J-L为ADC。病灶累及双侧小脑、丘脑、脑干和左侧放射冠,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DWI和ADC见双侧丘脑对称性的同心环样改变,中心为出血或坏死的低信号,周边为水肿的高信号。
ANE的预后非常差。研究表明,ANE患者的预后与ANE严重程度评分(ANE severity score,ANE-SS)密切相关[4]。早期(发病24小时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有利于脑干没有累及的ANE患者的预后[5]。本病例患者脑干受累较明显,ANE-SS评分为9分,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时间较晚,很快临床死亡。Lee等[6]发现在累及脑干之前,通过对症状的仔细鉴别和对脑部异常表现的认识,早期诊断ANE,可能是达到较好临床预后的更好的方法。
作者简介:迟鲁梅(1981-),女,山东省莱阳市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博士,2015年赴韩国首尔大学国立医院研修,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和干细胞的研究;王利平(1972-),男,吉林省长春市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副教授,博士,2016年赴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研修,主要从事脑血管病及神经介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