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南北考察记

2018-07-26 01:18路侃路侃马涛
大众考古 2018年5期
关键词:坎儿井关帝庙城墙

文 /路侃 图 /路侃 马涛

2017年3月间,因工作关系,我和同事到了新疆,对天山南北的一些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考察。新疆地域辽阔,我们早上从南京出发,先飞机后火车,晚上7点多才到吐鲁番。那里依然太阳高悬,气温略低于南京。满街除去油漆、喷绘之外不见绿色,然而黄土却遍地皆是。

交河故城

吐鲁番

在吐鲁番,我们先后考察了盐母山、大汗沟、交河故城、坎儿井、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黑孜尔霍加麻扎、阔坦吐尔古城等,收获很大。

考察线路(马涛绘)

图① 峡谷内的冰雪

图② 盐母山烽火台

图③ 大汗沟

图④ 盐母山中段雅丹地貌

盐母山

3月3日,与同事车行至吐鲁番西面沙石遍地的盐母山南麓东段,雅丹地貌造就当年电视剧《七剑下天山》的取景点。站在盐母山的顶部,脚下皆为沙粒,细沙粒多为黄色,而粗沙粒则多为褐色。北面有交河故城及沟西墓地,相距约5公里;东端有雅尔乃孜水库,水库西北有盐母山小峡谷,即盐母山的北麓。徒步翻过高不足40米、南北宽不到2000米的盐母山(东端的位置),再由沟谷的东段(即水库的西北面)向西行进。沟谷的谷口宽约百米,至水面深约20米,湖水清澈。人在谷口上方走过,不时有水鸟被惊起。

数百米后,沟谷中水面渐缩,人可下到谷内临水行走,临水的两岸有茅草、骆驼刺等植物,水中有菖蒲。谷壁上的沙土多处呈片状开裂,摇摇欲坠。行走半小时后,谷中背阴处的冰层最厚处约1米,冰上积雪盈尺,真可谓:人在冰上走,水在冰下流。此处谷顶谷底落差不足15米,但谷顶赤日炎炎,谷内却白雪皑皑。

越向西走地势越高,视野越开阔,水流越小,直至断流,谷中有多道放牧留下的围挡。在整个峡谷内步行约5公里,尽头有红柳林,其后为高昌区伊什果勒村,此时已下午3时许,简单解决午饭后,又开车到“大汗沟”,传说当年成吉思汗屯兵此地,因此得名。沟中步行,树叶虽枯却多不掉落,前行数里,因芦苇遮掩,仅能闻水声而不见水影。

车行至盐母山盐母洞下方,我们爬了上去,见到两位当地妇女在洞前朝拜。洞为天然生成,喇叭状,深约2米,外口宽约3米,内口宽约2米,高约1.2米。因有燃油灯,洞内被熏成烟黑色,摆放有花束。此外,洞口及周边有牲禽的血迹,如此看来,此处祭祀不断。下山时在洞下左侧采集到少量岩盐,状如白水晶,极为优良。

3月4日早餐后到交河故城办公区取无人机,又去盐母山调研并在盐母洞北侧的坡面上发现大面积岩盐采矿区,颜色与昨日所采集的岩盐有所区别,呈深黄色,即文献中记载的“赤盐”,其实就是岩盐中黄土的含量较多而已。越野车沿车辙冲上盐母山西段稍缓的山顶,在盐母山南麓的谷地里行驶,雅丹地貌生成有“狼狗”“布达拉宫”等景象,让人不得不佩服大自然的神奇。中午到艾丁湖乡吃午饭,至此才知道艾丁湖乡是中国陆地海拔最低的地方,所在位置低于海平面100米。

盐母山采集的岩盐

盐母山雅丹地貌狼狗造型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于柳叶形岛状高地上,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元末吐鲁番一带连年战火,交河城损毁严重,最终被弃。除了没有城墙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整座城市的大部分建筑物不论大小基本上是用“压地凸现”的方法,从高耸的台地表面向下掏挖出来的。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犹如曲折的战壕。其中,大佛寺的坛座上残存佛造像,造像表面残留彩绘。出城后,又开车环城一周看东门遗址、沟北墓地等遗迹。

坎儿井暗渠

上坊大墓排水沟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坎儿井

3月5日,跟随高昌区文保所木拉提所长到坎儿井博物馆参观,初步了解坎儿井的历史,随后到葡萄乡看坎儿井维修现场。两座坎儿井之间的距离约10米,这主要视地下的地质状况而定。井口呈长方形,宽约0.55米,长约1.2米。

我与同事马涛分别穿雨衣下降到井下37米处勘察,井下水流尚湍,水质清冽,水深约0.5米。坎儿井暗渠下宽上窄,可减少开挖时的工作量,高约1.8米,下宽约1米,大体呈水滴状(又似垂胆形),因水流常年冲刷,沙石松动或淤积,需专人检修(井口支三脚扒杆,上悬挂滑轮,柴油机带动钢丝绳提升。4人一组,1人开机提升,1人井口倒泥沙,2人在井下清理,吊装泥沙的桶用废旧轮胎制成,这样提升过程中如果碰壁,吊装桶很难损毁,又可避免泥沙掉落,确保井下人员的安全),暗渠中看到有改道的现象。

其实坎儿井的开凿方式,我十年前已见过,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的上坊孙吴墓。上坊孙吴墓的排水沟长326米。封门墙前的排水沟底距地表5.2米,愈向前沟底愈深,形成一定高低落差,以利于排水。根据不同的修建方式分为明沟和暗沟两类。墓前27米为明沟,由此向南,排水沟则为明沟和暗沟相间铺设,每隔2.5—8.7米的一段明沟后就有一段1.5—2米的暗沟。暗沟是在明沟的底部由两侧向中央对掏,以减少劳动量。上坊孙吴墓的排水沟暗沟是在明沟的底部由两侧向中央对掏的构造方法,与坎儿井的开凿方法基本一致,不知是内地影响西域,还是内地借鉴西域,抑或是异曲同工就不得而知了。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看完坎儿井,我们到火焰山峡谷、木头沟西岸悬崖上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参观。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凿于南北朝后期,经历了唐、五代、宋、元长达7个世纪的漫长岁月,回鹘高昌时是石窟群最繁华的时期。公元13世纪末,高昌王室东迁甘肃永昌,加之伊斯兰教传入吐鲁番,佛教渐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随之衰落。20世纪初,屡遭俄、德、英、日等列强的盗劫破坏,德国人勒柯克从千佛洞内切割最精美的壁画,如今千佛洞墙壁上留下了许多方形的剥离空间。虽遭严重破坏,劫余之后佛窟的壁画仍然内容丰富,部分颜色鲜艳。

黑孜尔霍加麻扎

阔坦吐尔古城及采集的陶片

黑孜尔霍加麻扎

到也木什村旁考察黑孜尔霍加麻扎(陵墓)。黑孜尔霍加即黑的儿火者,成吉思汗八世孙,为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麻扎状如城堡,体量庞大,结构复杂。土坯砌起,残剩彩绘。又到艾丁湖镇边看维吾尔族麻扎,此处麻扎的形制与蒙古族的麻扎不同,建筑的顶部有星月标志,规模也小。

阔坦吐尔古城

在盐母山西南方向的戈壁滩上发现一处古城(疑似唐代的盐泽城)。古城呈方形,边长约170米,城门仅东面较明显,似有敌台,城外局部有宽约3米的护城河遗存;城内房址密布,墙宽约1米。城内采集的陶片较厚,器型具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城中央残存建筑一处,墙体中有干牛粪铺垫的情况,暂不知是何用意。

纳达齐牛录关帝庙

靖远寺

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平息准噶尔之乱后,清政府为了加强伊犁地区防务,从东北强征锡伯官兵1020名,连同眷属4000余名,分成两个队,分别于同年4月上旬和中旬自沈阳出发,沿北方蒙古高原驿路,战风沙,抗洪水,忍饥挨饿,艰苦跋涉一年多时间,于1765年8月分别抵达伊犁惠远境内。伊犁将军随即将原编10个扎兰(队)缩编为6个旗(牛录)。1766年春,迁移到察布查尔地区,将六个旗扩编为八旗,组建锡伯营,成为“伊犁四营”(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和额鲁特营)之一。

伊犁

吐鲁番的行程结束之后,我们乘火车前往伊犁。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文物局孟红梅主任的陪同下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途中孟红梅讲到伊犁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内陆河,也是新疆地区水量最大且由东往西流淌的内陆河。

关帝庙

我们在察布查尔县主要考察的是关帝庙和娘娘庙。首先到达乌珠牛录关帝庙。关帝庙南向,三开间,当心间较大,圆柱下有砂石质柱础,圆形柱础与方形磉板连作。青砖铺地。宽55厘米的土坯墙下部有青砖作基础防潮,残剩的土坯墙内山墙上遗留部分壁画,可惜不是很清晰。由于木柱下部有蛀蚀的状况,故有支撑加固的现象。椽子上面的望板宽约15厘米,厚约6厘米,其上再覆盖泥草及砖。内门框涂朱,望板漆成靛蓝色,檐口飞椽抹草绿色,横梁上绘有云龙纹。建筑的顶部及四周墙体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

此后到依拉齐、扎库齐、纳达齐、孙扎齐等处调查关帝庙、娘娘庙、民居、靖远寺等文保单位。在察布查尔调查时发现关帝庙常与娘娘庙建在一起,唯关帝庙位于娘娘庙的左侧且稍前,台基亦略高一点,如纳达齐乡(七乡)牛录关帝庙,三开间,硬山顶(依拉齐牛录关帝庙为前卷棚后硬山顶),正脊两端有嘲风,脊侧面有花卉砖雕,边脊也一致有砖雕。走廊较深,东山墙上残剩有“刘邦斩白蛇”墨画。落地门窗隔成外廊与内室。内室靠北(后)墙有高台并分成东、中、西三龛。中龛塑有武圣关羽像,旁有周仓、关平像,龛内北壁有双龙戏珠、东壁为苏武牧羊、西壁为东方朔偷桃壁画;东龛中为单龙吐珠、下有寿山福海,东壁为春江水暖鸭先知;西壁为梅花鹿衔芝。西龛后壁有丹凤朝阳;东壁为双鹤对鸣;西壁为喜鹊登梅。内室东西山墙上有“三国演义”内容的彩画(每面墙上有九幅彩画)。每幅彩画中皆有主题人物——关公(画中题签为锡伯文)。此外,建筑的木质梁、枋、雀替上皆有纹饰。

伊犁九城地理分布示意

靖远寺

靖远寺位于察布查尔县孙扎齐牛录乡孙扎齐牛录村村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十七年(1891)竣工。

靖远寺坐北朝南,其中山门的门券上方悬挂有锡伯文、汉文两种文字的“靖远寺”匾额。四大天王殿位于山门以北,殿内有四大天王的彩色泥塑。大雄宝殿又位于四大天王殿以北。出四大天王殿北门,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有如来佛塑像,两侧是十八罗汉铜像。大雄宝殿外的左右两墙上分别有两幅砖雕,左边是“双鹿回春图”和“暗八仙图”;右边是“松鹤延年图”和“文房四宝图”。出大雄宝殿向北,东侧为鼓楼,西侧为钟楼。靖远寺最高大的建筑为三世佛大殿,为两层楼阁形式,顶覆琉璃瓦。殿内供奉三世佛(即过去佛药师佛、现在佛释迦牟尼、未来佛阿弥陀佛)塑像,这三尊塑像有锡伯族人眼睛小、脸盘大的特点,三世佛大殿前东侧为阎王殿。

该寺四周有高大的围墙,整个建筑采用了木雕、砖雕、彩绘等工艺,建筑整体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建筑带有锡伯族文化的特点,西部建筑带有汉文化特点。靖远寺的西侧即有娘娘庙、 关帝庙遗存。

图① 绥定城遗址城墙遗迹

图② 拱宸城遗址西城墙遗迹

图③ 广仁城遗址北城墙遗迹

图④ 瞻德城遗址北城墙遗迹

伊犁九城

参观完靖远寺和林则徐纪念馆,3月9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考察伊犁九城(即分布在伊犁的九座清代城池)。在当地文物干部的陪伴下,我们首先到霍城县人武部院内调查绥定城,在门卫处登记后江政委陪同到弹药库旁看残存的城墙。城墙夯土筑成,残长33.8米,宽 约3.8米,残高3—5.6米,东高西低,在城墙一侧有一处马面。马面凸出城墙约6米,东西长约3.8米(向上有收分),剖面处夯层极其明显,据马面位置判断此段城墙应为北墙中段。由于弹药库的建设,地表上已经没有护城河的任何遗迹。

上高速疾驶到老霍城62团中学,在学校的西侧残存一段夯土墙。墙残高4米,宽约4米,夯层约20厘米,内有少量块石。城墙南端有拐角,此处是拱宸城的西南角,残长2.5米,西角有角楼基础,城外约20米有洼地,疑似护城河遗迹。在西墙北段,即马路对面(霍城西路62号院内)还残存几段城墙,形如前者,应是西墙向北延伸段,保存状况堪忧,站在墙顶能见一处马面遗迹,上有树刺,人不可近。

午饭后到广仁城。北城墙残长15米,底宽约4.8米,上宽约3米,残高4米,夯层12厘米。南墙已损毁,西墙在远处农田里。

清水河镇的瞻德城,北门至东门段的墙体保存稍好,黄土夯筑,墙残高3—5米,底宽约4米,上宽约2.8米。东北角楼基础凸出外墙东西长约4.2米,南北宽约14米,残高约5米。东门与东北角楼之间有一处马面。马面凸出外墙约5.2米,南北宽约8米。夯层厚约12厘米,夯层中有木片及芦苇纵横摆放的现象(功能类似现代建筑中钢筋)。在霍城二中的西侧残存有北门左瓮城墙体。根据瓮城墙体弧度推测,当年瓮城的纵深长约16米,瓮城外2米许有护城河的遗痕,据此,现“ 天山路”即为当年瞻德城内南北大道(后据路过此处的当地76岁段忠钦老人讲,印象中“文革”初或稍早的时候这里有城楼)。又转过东门段,发现南北门壁尚存少许,现间距9.2米,也就是说,当年的门洞宽度不超过这间距,为便于现在汽车通行,肯定要削挖原有城门洞两侧的城墙。出城门洞数十米,道路右转,地势逐渐下行,由此可认定当年瞻德城东门的瓮城门不在正中,而是偏在右侧,假设在战争时期,敌方不能长驱直入,需要在瓮城处拐弯甚至停顿,以挫敌方锐气,达到歼敌之目的。瓮城不与城门在一条轴线上的做法,也符合古代城墙防御的要求。

惠远老城遗址北城墙遗迹

又驱车到惠远老城。因被伊犁河水侵蚀,地下遗存的文物多被伊犁河水淹没,惠远老城内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今尚存北墙、东墙部分及东门遗迹。此外,在东门外左侧残存一堵弧形墙,据此可判断惠远老城的东门有外瓮城。东墙外9米有护城河,河宽约35米;北墙底宽3.7米,残高3.5米,北墙外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由于战乱及自然损坏,光绪八年(1882)清政府在惠远旧城北7.5公里处仿照旧城新建一城,俗称惠远新城,同时伊犁将军府也随城而迁。

又到惠宁城,西墙保存长约1500米,目前墙外有防洪渠,因此地冰雪在融化,人很难涉足。

此次新疆之行共9天时间,其中南疆5天,北疆4天。对这些古迹遗产的探访和调查,让我们对新疆的历史与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继续探访新疆。

猜你喜欢
坎儿井关帝庙城墙
流动的智慧—坎儿井
Aqueducts
关帝庙
吐鲁番坎儿井价值分析及其保护措施
绿洲农业的命脉
城市化进程下的民间信仰与关帝庙文化
周口关帝庙中的佛道文化研究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