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古城调查记

2018-07-26 01:53马梦乔肖晖
大众考古 2018年5期
关键词:考古越南

文/马梦乔 图/肖晖

越南街景

在踏入越南之前,我对越南的所有印象几乎都来自于影视文学作品。2017年12月11日至25日,我受“中山大学优秀本科生境外交流项目”的资助赴越南参加田野考古实习。此次越南田野考古实习,让我有机会零距离接触越南,开启了对越南历史文化的学习和思考之旅。

从广州乘飞机到河内不过两个小时。河内不是一个特别有“秩序”的城市,疯狂的摩托车流让人每次过马路都惊出一身冷汗,路边摊占道的现象更是处处有之。也许是出于一个外来人的新奇,我却完全不觉反感,“人情味”是我对河内的概括。空间逼仄的咖啡馆,膝抵着膝,凑近了才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路边摊上的糯米饭,不加配料干嚼也是清甜的。身在河内,除了具有法属殖民地风格的建筑时刻提醒着外,完全不觉身在国外。熟悉的亚洲面孔,和中国城市老城区差不多的街道格局,吃饭用的碗筷,曲调相似的流行歌曲……种种都让人亲切,文化冲击自然是没有的。

1986届本科生裴明智先生的毕业论文封面及插图(藏于人文社科大学历史系图书室)

中越本科生在发掘现场合影

抵达河内的第二天,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历史系众老师热情接待了大家,并向我们展示了历史系田野考古出土的遗物。之后大家参观了该系的图书室,翻阅了该系考古专业前辈们撰写的学位论文。曾有老师说过,画器物图本是我们考古人的看家本领,但由于技工越来越多并且越来越专业,也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考古专业的学生也逐渐丧失了这项技能。慨叹归慨叹,就学科发展而言,如果能有高效的方法更好地表现器物以供学者们研究,自然是件好事。此后我们参观了人文社科大学民族学与考古学博物馆,对越南考古学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天下午,在河内国家大学所属人文社会科学大学历史系邓鸿山老师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河内国会大厦博物馆,对历史时期越南的建筑、文物等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次日,乘车前往北宁省顺城县清姜社陇溪村羸䣚古城遗址。该城址的性质目前尚存在争议。从地望上说,有学者倾向于认为该城址为两汉时期交趾郡治羸䣚城,有学者则认为是交趾郡龙编城。不过由于此地的考古工作开展得不够充分,尚未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此城就是羸䣚古城或龙编城。

根据已知的信息,外城东南方向有一片区域分布有大量土墩墓,M1是正在发掘中的一座。据带队老师介绍,M1系在平地上垫土,后在其上用砖砌筑墓室,最后覆土形成土墩。一般而言,考古发现的土墩墓多分布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且年代都偏早(商周时期)。如今在越南北部发现了年代较晚的土墩墓,其意义可想而知。鉴于此前该地区的土墩墓尚未做过系统的考古调查工作,我们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考古专业的5个本科生就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之下承担起了这个任务。调查小组分为三组:测量组2人、拍摄组1人、文字记录组2人。整个调查过程持续了6天。调查期间由于全站仪出现故障,测量组2人也参加了文字记录的工作。

记录调查信息

工地生活

本次调查具体流程如下:首先,每座土墩用谷歌地球定位;其次,分别拍摄了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个方向的远、近景照片,并对土墩上的特殊现象重点拍照记录;第三,文字记录土墩现存情况和遗物采集情况。土墩现状记录要点包括形状、地表植被、有无现代墓、有无盗洞、有无遗物分布、有无墓葬内部结构露头等。遗物采集记录要点包括数量、类型、年代判断等。本次调查从14日开始到19日结束,共调查了50座土墩。

调查工作结束之后,由于工地任务繁重且缺人手,我们又参与了遗物的室内整理工作,包括剔除器表、器内泥土,拼对器物,绘制器物图等,还帮忙浮选了土样。24日下午返回河内,这次田野实习的最后一天,25日上午,我们去位于河内的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对自史前时期到近现代的越南历史及考古学文化有了更加直观且系统的了解。

墩30远眺

墩30所暴露的砖砌墓室

越南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是当地上古神话也说当时生活在今越南境内(至少是今越南北部地区)的民众乃神农帝的后裔。神话不足为信,但越南在很早之前就与中国有着密切且频繁的互动,这一事实却是被考古发掘与研究所证实的。中国南方特别是岭南地区由于与越南毗邻,在这种互动和交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最新考古证据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越南红河三角洲的农业人群就有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的移民。东南亚考古著名学者查尔斯·海厄姆在其著作《东南亚大陆早期文化——从最初的人类到吴哥王朝》(文物出版社,2017年)中指出,位于红河三角洲的僈薄(Man Bac)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冯原文化,研究者对该遗址出土的颅骨的测量与非测量性状、牙齿的尺寸和形态、古DN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遗址中的人口包括来自中国南方地区的移民,他们与当地原有的人群接触并融合;除此之外考古学文化方面的特征也表明该地区人群与中国南方的居民关系密切,如冯原文化二期普遍出现的“不对称几何纹”与中国南方考古遗址中常见的纹饰有明显联系,又如冯原文化晚期墓葬中出土的玉戈、玉牙璋,很可能受到中国二里头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影响。同时查尔斯·海厄姆也指出中国南部和越南新石器文化层中出现了商代的青铜器和玉器,说明应当有一条路线将关于青铜和锡合金的知识传播到东南亚地区,由此促使越南进入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初期越南曾出现过很多自治的酋邦,秦汉帝国时期将越南北中部地区纳入郡县制度的管理范围,一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这里长期处于中国中原王朝的直接管辖或羁縻之下。越南的主流历史学家称被中国中原王朝直接管辖的时期为“北属时代”,越南北中部地区曾一度被认为是处于“华夏边缘”的地区。越南在经历了三次“北属”后,从公元939年开始进入了自主封建时代。即便如此,它与中国中原王朝的联系不仅没有被切断,反而一直都非常密切:吴朝、丁朝、前黎朝、李朝、陈朝、胡朝、后陈朝、黎朝、阮朝的君主或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或坚决反抗之。但不论王朝变易几何,也不论与中国中原王朝的关系紧张与否,越南一直深受中国的影响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这种影响体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文字语言、哲学思想等方方面面。

升龙城遗址出土遗物

越南河内升龙城遗址

从另一角度看,不论是中央派遣到边疆以经略该地的官员,还是移居此地的汉民,与在地人群的接触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民间的贸易交流更是禁绝而不止,他们都多多少少经历了一个“在地化”的过程。生活在所谓“华夏边缘”的人们,其与邻近国家人民的关系很可能比与处于王朝中心人们的关系更加密切。秦汉时期,生活在越南北部与中国岭南地区的人群,他们的联系可能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紧密。因此,我们在思考此次对越南两汉时期城址与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时,如果能从越南与中国境内尤其是岭南地区古代族群的互动与交流的角度出发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可能会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

猜你喜欢
考古越南
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否意味着对Fairies所示的神仙不应小觑?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考古简史
读图
三星堆考古解谜
越南Vedana餐厅
越南·河静省
越南Chicland酒店
“考古”测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