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强 才宛冬
摘要: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级,与本科生相比更加注重专业性问题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在心智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上都有了显著提高。而研究生团学组织作为高校组织结构系统中重要一环,也是高校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分析研究生团学组织的独特性入手,浅谈研究生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并进而得出重视研究生团学组织发展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团学组织;校园文化;高校学生工作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6.04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6-0140-03
研究生团学组织由校院两级研究生共青团委员会和研究生会两部分组成,根据2016年由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中对于团学组织内部的关系与职能有如下的规定:“在高校党委领导下,构建‘一心双环组织格局,以团委为核心和枢纽,以学生会组织为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主体组织,以学生社团及相关学生组织为外围延伸手臂。”而《中华学生联合会章程》第四章则对研究生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研究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群众组织。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帮助下,依照法律、学校规章制度和各自的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总之,研究生团学组织在贯彻党的领导和教育方针,沟通学校党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导向,以校园精神,文明为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更加注重以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一、研究生团学组织的独特性
首先,从比例上看,研究生团学组织参与比例相对较高: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2017年度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公开年度报告》中显示,全国目前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2695.8万,在校的研究生数量只有191.1万人,不足前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而以吉林大学为例,目前在读本科生人数为41953人,硕士研究生18094人,博士研究生7514人。虽然研究生的基数较小,但是研究生团学组织从规模上是可以做到与本科生方面并驾齐驱。所以无论是切身参与到团学组织运营中的学生干部,还是被团学组织活动所覆盖的同学按照比例上说都是大于本科生的。
但是,从构成上看,研究生群体的生态较为复杂化:绝大多数的本科生都是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进行学习,有着相仿的年龄段和经历,加上刚踏入成年的门槛,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对容易进行管理和引导,对于团学组织的积极性普遍较高。而研究生群体来源较为广泛,既有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已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往届生,即使是在相同年级甚至相同专业,在人生阅历和思维方式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一方面研究生的各方面能力更强,更加具有自主意识,能够更好的组织和参与到团学活动中来;但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同学在本科生阶段已经对团学组织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对团学组织和团学活动缺乏积极性,有些甚至存在唯结果论的目的性倾向。这些都为研究生团学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提出了相当程度的挑战。
所以,从需求上看,研究生团学工作的开展要更具专业性和指向性:步入研究生阶段,大多数人都对未来有了相对明确的规划和定位,加上本身学制较短,毕业论文压力较大,团学工作既要在研究生群体中起到引领作用,也不能过于干涉研究生个体的个人选择,还要尽可能的为个体未来发展提供机会和解决问题,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就是开展研究生团学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但是需要承认,目前研究生团学组织发展的现状并不是十分如人意,研究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班级的意识相对淡漠,个体容易局限在自己的小圈子中。所以,研究生团学活动不仅在活动类型上需要拓展思路,在宣传渠道上也应该与时俱进。过去的团学活动主要在线下开展,可由于研究生是导师负责制,每个人的空闲时间可能很难一致,这就需要研究生团学组织要善于利用线上平臺,一方面及时推送讯息,增强团学组织在广大研究生中的存在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新媒体时代将一些活动直接搬到线上进行,不仅可以不受到时空的限制,同时可以增强研究生团体的凝聚力。
二、研究生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的功能
(一)导向规范功能,引领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高校作为国家高水平人才的聚集地,所代表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性,是培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积极的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研究生作为高校学生中层次更高,能力更强的一个群体,也需要正确的文化引导。而研究生团学组织是构建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其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校园中弘扬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党员占比明显上升,所以团学组织除了定期组织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之外,也应重视对研究生党支部的管理,不断地丰富研究生特色党建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将组织活动和团学活动相结合,发挥研究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团学学生干部一起带动校园中积极的文化氛围,引领校园文化的政治方向。
(二)以人为本功能,坚持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构建者,而在坚持了中国共产党对研究生团学组织领导这一大前提下,就应该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方面,高校是社会的缩影,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会重新回到现实社会中面临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而研究生团学组织正是给有志向在校园内锻炼自己的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另一方面,研究生团学组织的宗旨是为广大研究生服务,而在广大研究生中的团学学生干部最能理解当代研究生的所思所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集思广益,肯定和发扬创新精神,开展的活动才能更加贴近研究生的生活和需要,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中的主体作用。
(三)满足需求功能,关注并解决学生重点问题
根据《高校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目前团学工作仍然存在脱离青年学生这一本质问题,团学组织的发展仍然存在思维定式,所以突出聚焦重点问题也是目前团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校园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校园为载体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只有将团学工作的目标聚焦在重点问题上,才能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而当代研究生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专业学术上的,也有日常生活上的;既需要获得物质上的激励,也需要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感。团学组织作为沟通上下的桥梁,既可以广泛联系群众了解当前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需要,也可以将学校学院的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下去。例如现今备受关注的就业问题,通过研究生会的就业服务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同学在求职季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举办讲座和模拟面试进行解答和演练,并借助新媒体平台将第一手的招聘信息传达下去;而校友联络部则可以通过已毕业的校友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机会和校友讲堂,整合校友的信息和资源更好的满足研究生同学的需要。
三、研究生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的意义
首先,团学组织具有增强中国共产党在高校领导地位的政治意义: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当前高校学生工作以“一心双圆”模式为主要组织架构,即以高校团委为核心,学生会和其他社团作为外围同心圆,对学生工作进行协同优化。“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共青团工作的优良传统,而加强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作用也就是加强中国共产党在学生工作中的领导地位,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校园中的普及和弘扬,确保高等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另外,对于学生本人来说具有提升综合素质的发展意义:团学干部是团学组织中的中坚力量,反之团学组织也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全方位发展的平台。在举办相关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不同岗位的沟通和协作,所培养的不仅是组织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奉献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而且,随着团学组织在研究生中参与和覆盖程度逐渐提高,更多的人得到了锻炼的机会,集思广益,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使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多元化。
同时,团学组织的顺利运转也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的人文意义:俞国良的《校园文化导论》中提到的观点认为,教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在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中,课堂教育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比重,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而研究生团学组织从这个意义上说也是研究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团学组织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既可以利用不同的专业优势分享自身经验,也可以让研究生团学组织成为整个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一个闪光点,例如高校中隶属于学生会的博士生讲师团,不仅提高了博士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让全校师生有机会去接触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不仅可以节省从校外聘请知名导师的讲座成本,而且保证了讲座的专业程度,达成了一舉两得的效果。
最后,团学组织还具有引领校园文化风尚的统筹意义:研究生作为高校中结构相对松散的学生群体,单独靠学院专门负责研究生管理的一两名教学秘书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保证研究生日常工作正常运转的同时,可能没有精力顾及到每名学生的需求和感受。而研究生团学组织中的学生干部就是连接上下的最好渠道,作为一名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轻松了解到身边同学的心理状态和需要,而作为一名团学干部又有能力整合大家的阶段性需求及时向学校学院进行反馈,并借助团学组织这一平台设计出合适的活动去满足大家的需求。例如,前一阶段主旋律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在影院热映,部分场次一票难求,团学干部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就可以利用相关学生活动经费联络影院进行包场放映,不仅满足了同学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在学生中引领了爱国主义的文化风尚。
高校的办学宗旨在于立德树人,重视团学组织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高校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也有助于激励广大研究生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远大抱负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责任编辑: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