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2018-07-25 11:35徐忠李俊生苏欣颖夏至黄丽坤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6期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实践

徐忠 李俊生 苏欣颖 夏至 黄丽坤

摘要:本文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高级环境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复合、面向工程、突出特色”的教学思想,对本校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111-02

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环境工程人才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是实现环境工程本科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1]。本文以哈尔滨商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对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探索。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点,形成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水、气、固等污染防治,环境监测及评价等基本理论和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能在环保企业和设计单位等从事环评、检测、设计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加强基础原则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通过设立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教育平台,构建融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学科基础、相近专业学科基础为一体的基础教育体系。通过强化基础教育,使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基本素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继续深造和走向社会奠定坚实基础[3]。

(二)注重复合原则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和体系,探索与经管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有效途径,确保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根据我校是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强化人文社科知识的要求,在通识教育平台中设置人文社会科学模块、艺术与美育模块,在基础教育平台学科选修课中设置市场营销、应用文写作等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攻读企业管理等第二学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三)面向工程原则

工科学生应具有面向工业化建设的工程素质,工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包括必要的工程设计、生产设备操作技能、生产技能、实验技能及科研能力等。课程体系改革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类实习、实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实践及创新创业实践等环节,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

(四)突出特色原则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与相关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食品工程专业的密切联系,在专业教育平台上增加了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影响评价、给排水处理工程、食品加工废水与固废物处理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在实践教育平台增加了相关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课程。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增加创新创业实践、科研与生产实践、学科专业竞赛、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等实践环节学分,努力将环境工程专业优势和特色反映在课程建设体系中,为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型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优化

(一)基础课程体系设置

基础课程体系分为两个模块,即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教育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分为通识基础课(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两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体育、军事理论等;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健康教育模块、工具与方法模块、艺术与美育模块、自然科学模块。基础教育平台分为学科基础课(必修课)和学科选修课,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化学、大学物理、电工学、机械基础、流体力学、环境工程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化学、环境监测等课程,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测量学、环境学、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土壤学、生态学原理等课程。通识教育平台和基础教育平臺一起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综合能力、专业素质及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教育平台建立在前两个模块的基础之上,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分为专业主干课和专业课(限选课和任选课)。根据社会对环境工程类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专业学科特点,我们构建了“污染控制技术”、“给排水技术”、“环境管理技术”和“专业特色技术”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群[5]。每个模块由四门以上的课程组成:污染控制技术模块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物理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给排水技术模块包括水泵与泵站、给水处理工程、给排水管网工程、工程控制与仪表等课程;环境管理技术模块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标准与法规、工程经济学等课程;专业特色技术模块包括环保设备、环境修复、环境材料等课程。各模块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紧密,加强了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为实现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保障。课程模块群的构建,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实践效果。

(三)实践课程体系设置

实践教育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实践、专业教育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通识教育实践,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心理健康教育实训、假期社会实践、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实训和毕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包括机械基础课程设计、水泵及泵站课程设计、给水排水管网课程设计、给水处理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课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固体废物处理课程设计、水污染控制综合实验、给水处理综合实验、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大气污染控制综合实验、环境工程微生物实验、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流体力学实验、专业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包括创新创业实践、科研与生产实践、学科专业竞赛、现代工业技术实习、公司创建与运营实习。

(四)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课程体系的改革促进了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2011年获得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5年获批食品环境与安全二级学科硕士点;人才培养也取得明显成效,已有65名学生考取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一流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平均考研率保持在30%以上。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参与创新项目的申报,目前已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3项、省级创新项目6项、校级创新项目8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5名学生自主创业创办了环保公司,就业学生的工作能力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四、结束语

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以现代大学理念为指导,结合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企业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环境工程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内容优化的途径,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同时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为国家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基础好、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树建,刘艳.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67-169.

[2]黄丽坤,王鑫,夏至,等.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7-98.

[3]施云芬,孙旭辉,刘景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5-117.

[4]薛勇.学分制下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教研究,2007,(1):17-19.

[5]王奇,冯琳.环境专业本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6):31-35.

猜你喜欢
环境工程课程体系实践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