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晨
[关键词]人物采访:特点;技巧
电视人物专题属于电视专题片,作为电视专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人物专题则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其表现的客体和对象。除了具有电视专题片的一切特性,人物专题片相比于前者更注重对于人物细致的表现,它运用纪实手法。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细节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风貌,从而达到电视节目弘扬人物精神,引导、启迪受众思想的最终目的。
做电视人物专题离不开采访对象。选择好采访对象是决定片子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但与此同时,对主人公的采访重点的选择也十分重要,是因人、因事的采访。还是因问题、因经验采访?可能各有侧重,又互有交叉,但无论哪种采访,都离不开与采访对象的接触。那么如何消除挡在对方心理上的那堵由“陌生”而产生的“墙”。更多的获得有效的信息,更精彩的完成片子呢?这就涉及采访者的技巧问题,需要采访者找到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连接点。
无论被采访对象是什么样的人物,我们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或多或少地存在若干共知的东西。这些共同点便是采访中引起话题、开阔思路、活跃气氛、交流思想、密切感情的“媒介”。也就是迅速接近采访对象的心理接触点。
首先,可以寻找心理上的接近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是求与被求的关系,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给我们更多的信息,但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种求与被求的关系许多时候又是相互的,即一个同意接受采访的人,也希望把最精彩的部分通过我们报道出去。比如,采访某一地区、部门的领导者或某一领域成就经验的创造者,他们一般都有一种希望把自己创造的成就、经验或者鲜为人知的奋斗历程报道出去的心理。找到这一基础点,我们便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和采访对象融汇统一在同一个话题下,从他们积极提供的谈话中选择构筑片子的精彩片段。记得曾采访过一位种水稻的农民。因为以前并没有接触,所以对他了解很少,恰恰他又不太健谈,面对摄像机就更是紧张,一个劲地说“没啥好说的,找别人吧……”。采访一度陷入僵局,转念一想,作为“水稻大王”,他应该有其他普通农民不具备的优势,肯定付出不少辛苦。有过艰难的经历,他也肯定愿意把自己多年的艰辛告诉观众,所以就和他从水稻高产的原因谈起,接过话题由此展开。他说出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而且最后主动让我们通过节目告诉广大农民:用科技、肯吃苦,就能致富。节目播出后反响很大,非常成功。
其次,可以寻找经历或认知上的接近点。相同的社会经历,共同的思想追求,往往产生共同的喜怒哀乐,更容易消除陌生感产生亲切感,找到共同的语言。比如一起上山下乡,都当过兵,曾在一所学校读过书或曾经从事过相同的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使人形成共同的记忆,拉近与被采访者之间的距离。
有时,还可以找一找对某种事物的共同看法和感受,如果都具有若干认识、知识方面的共识,就容易谈得十分投机。比如,国家政策,法令方面的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共同瞩目的国内外重大事件,大多数人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等等。如果两个人的看法接近或相一致,很容易越谈越近,继而在采访所需要了解的问题上打开话匣子,掏出真心话。
记得有一次到大庆采访,被采访对象是一位多次接触过新闻界的人物,采访中感到他的谈话过于套路,不是自己片子所需要的,为了改变方式,我就和他闲聊起来,交谈中了解到她和自己高中都毕业于同一所中学,于是,校友的关系成了接近点。感情一下子拉近了很多,交谈的角度随即也发生了变化,接下来的采访更平和、真实、感人,与我所需要的也更吻合了。由此可见,无论是年龄、性格、还是经历,认知上的相近都可能成为采访中的基础点,关键时刻起到重要的作用。
最后,还可以寻找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点。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兴趣爱好占有重要的地位。共同的兴趣爱好作用在人的心理上,往往会诱发为一种定向的吸引力。采访中,我们可以留心观察、发现被采访对象,从他们感兴趣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比如说,有的被采访对象喜欢养花、养鱼,我们就和他谈一谈摆弄花草鱼虫的乐趣;如果他喜欢收藏鉴赏,我们就跟他唠一唠这方面的感受体会。俗话说。投其所好,通过兴趣爱好上的接近点,便会引起对方的谈话欲望,最终收到好的采访效果。
当然,在实际采訪中可以寻找的接近点还有许多,比如时间上的、地点上的、环境上的,无论寻找哪一种接近点,我们的目的都是要缩短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消除感情隔膜,寻找最有利于交谈的角度,创造一种诚挚亲切、信任、清新的采访氛围,让被采访者自觉不自觉的打开封闭的思路,做到畅所欲言。
写一篇有血有肉、鲜活的人物专访是采写者的目标,而鲜明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取决于采访的成功与否。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沟通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采得好采得细,对人物就有较为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就能够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与众不同之处,才能更加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因而,采访的好坏,记者提问的技巧尤为重要,问题提得好、提得准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