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师生“从众”分析及引领策略

2018-07-25 11:37张栋栋刘斌
科教导刊 2018年14期
关键词:分类

张栋栋 刘斌

摘 要 “从众”泛指在行动或决策中服从所在总体中大多数的趋势。根据“从众”的规模可分为“广从众”和“狭从众”,依据个体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坚定型”、“踌躇型”和“随意型”。调查数据和实践显示:提升教师的师德与学识是引领良性“从众”的前提;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和监督是产生良性“从众”的关键;启迪心理转化和凝聚是永葆良性“从众”的保证。

关键词 从众 分类 引领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5.080

Abstract Conformity generally refers to the trend of confirming the majority in the action or decision,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wide conformity" and "narrow conformity" in terms of scale, while in terms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it can be divided into "determined type" "hesitative type" and "arbitrary type". The survey data and the practice indicate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ethics and knowledge is the presupposition of guiding the positive conformity; the reinforcement of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supervision is the key to yield positive conformity and the inspiration of psychological transforms and cohesion is the guarantee of positive conformity.

Keywords conformity; classification; guiding strategy

所谓“从众”,泛指在行动或决策时服从所在总体中的大多数的趋势。[1]据近段对一所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一次大规模抽样调查,甭管文科还是理科学生,有“从众”意念和行为的占100%,其中有严重“从众”依赖的占52.6%。“从众”现象的广泛性和表现结果的差异性发人深思。所以,认真研究“从众”的发生和发展趋势对引导高师学生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

1 “从众”的源头理据及分类

环境对人有一种“习染”的作用,但人也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社会生活环境对其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响。[2]班级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由于班级规范是班级群体所确定的非正式的没有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和标准,它在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运而生,并在实践的体验和时间的延续中日臻完善。从此种意义上来说,“从众”是班级集体心理及自我发展的共同产物,是班级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和谐统一的体现。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大都是来自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和将他人的所作所为内化,它使人不必经历逐渐祛除错误反应并获得正确反应的冗长的、尝试-错误过程,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完整的行为模式。从而立竿见影迅速从他人的错误和成功中获益。[3]同时,由于班级的群体规范要统一每一成员的信念价值和行为,使群体成员的活动与群体目标的实现必须保持一致性,群体的要求和个体的需求自然始终拉近“少数服从多数”的链条。因而,群体中的“从众”现象必然广泛存在。

纵观“从众”的各种场合和表现,“从众”从规模上可分为“广从众”和“狭从众”,所谓“广从众”,指每一成员指向明确,在整个总体(比如班级)基本目标一致;所谓“狭从众”,指在一个总体中常常出现目标多指向,或在相对较小的范围群体中(如班级群中的各种协会)对所关心的问题能形成共识。从群成员的心理状态上又可分为“坚定型”、“踌躇型”和“随意型”。“坚定型”的群成员常常表现为心态成熟,对问题的看法坚定不移,“从众”发自肺腑,痴心不改;“踌躇型”的群成员常常表现为对问题的看法不稳定,“是”、“否”难于当机决断,通过短暂的思考后才做出“从众”的选择;“随意型”的群成员常常表现为对问题不作考虑或略作考虑即加入“从众”之中,“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是此类人的真实写照。

2 “从众”的动态归宿与效果剖析

关于“从众”行为的实验研究,最早是由谢里夫(M.Sherif)在1935年做的。他利用“游动错觉”向人们直观展示了“从众”的行为和效果:当一个个人分别被带进暗室时各自对光点的移动距离的估计差异很大,而后将这些人分组带进暗室后,由于大家的相互影响,实验进行到一定次数后,他们的估计范围竟然达到了完全一致。这充分展示了“从众”行为是个人的观念与行为受群体的引导或压力,向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趋势。

不管是专门组织的较大规模的专门调查,还是有针对性的小规模的连续跟踪调查,其结果都明显的表现出不同的“从众”类型给群体带来了不同的结果。表1是我们对F师范学院调查结果数据整理的一部分:

通过2检验知,各班级与各等级之间存在着依赖关系。但从总体上看,(2)班的某学科考试平均分数高基本上呈较理想的正态分布,(1)班的学业成绩的分布不仅呈左偏态分布,而且方差明显低于(2)班。通过进一步深入调查发现,(2)班属于“广从众”型,(1)班属于“狭从众”型。(2)班的同学的凝聚力较强,各成员一贯制的坚定的“从众”理念和行动培育出了濃郁的班级文化,它集聚着班级成员的共有的心理倾向、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行为方式等。基本上吻合于“坚定型”,这种和谐的群体关系形成了较大持续的正能量主流,成员之间联系紧密,心理相容,稳定的合作友爱互助关系激励大家沿着正确的方向各尽其能,奋力拼搏。(1)班的班级大部分成员基本上为“踌躇型” “随意型”,即由“踌躇型”与“随意型”的形成的混合型。之所以说它为混合型,由于群成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各个时间段班级的凝聚力摇摆不定,其动态趋势无一定规律。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班级存在着多个由兴趣、爱好等自然而然结合而成的小团体,并且产生了多种不同的群体规范,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上表现出既有向群型,又有逆群性,甚至反群性,这种“狭从众”在不同程度上冲击了“广从众”。从而使得班级的凝聚力时强时弱。

3 “从众”的引领与优化策略

班级总体表象和内涵是班级成员的理念和行为的综合,对于“广从众”型,由于群成员常常坚定地依赖于群主流的意识和行为凝聚的正能量,所以这种类型的从众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对于“狭从众”型,由于其中的群成员坚定的局限性、部分的踌躇性与随意型性,自由发展下去很难形成志同道合的强劲合力,对此要注意实施科学的启迪和引导。其中,踌躇性虽未达到“三思而后行”的境地,但毕竟有“思”,“思”、“看”结合也可能出现正确的选择。对于随意性,由于受局部的影响较大,很可能产生“逆群性”,如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看别人逃课自己也逃课的约占逃课总人数的18.9%。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4]提升“踌躇型”,削弱“随意型”是正确引导“从众”的着力点。

3.1 提升教师的师德和学识是引领良性“从众”的前提

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班都拉(Albert Bandura 1925)认为:个体行为的获得是对他人的行为、态度和各种行为的模仿和认同,如同儿童模仿父母的行为、语言一样。[5]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时刻影响学生的无与伦比的强劲力量,是产生“广从众”的引擎。但也不可忽视,学生产生逆群性而导致不从众的有些原因是与教师(科任老师与辅导员等)有关的。如在调查中显示,在逃课的同学中约有25.1%的人对所学课程不感兴趣;有15.7%的人由于辅导员管理不深入自然进入“逃课流”等。事实上,学生对一门课程不感兴趣,无外乎要么不了解这门课的应用价值,认为学不学无所谓,要么学不得法,失去了信心。所以,任课老师不但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还要认真研究新时代下学生的特点,详细观察每个个体的动态,思考如何才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与实践为核心,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全面立体展示知识形成及应用过程,从点到线进而拓广到面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需求交替转换下生动活泼的全心力地投入学习,系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与变式;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关爱学生,要时刻清楚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支持。学风正了,班风好了,良好的“广从众”一定会持续出现。

3.2 强化班级文化建设和监督是产生良性“从众”的关键

高校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中、生活中、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被认可和遵循的带有班级特色的行为方式、班风学风、班规班纪的高度概括。它实际上就是“从众”的产物,它是动力与约束力并存的集合体。实验和实践证明,不同的文化内涵辐射出不同的效果。我们分别从倾向明显的“广从众”及“狭从众”类别的群体中各随机抽取30名个体组成样本进行对比,通过t检验明显得到二者有顯著性差异,而且不管是从人格的成长上还是学业的完成上,“广从众”的群体都远远优于“狭从众”群体。因此,要提升从众率,强化成员行为的正迁移。作为班级,首先就要建立一支有强影响力的以班委会为核心的引领团队,在正确的政治方向下,依据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活力,通过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的系列行为形成强有力的直接和间接的教育力量,由此构建的班级文化一定能引领各成员自觉从众。其次,还要利用合理的规章制度和由全体班级成员民主商定达成的有关规则产生的约束力,通过他律强化自律,时刻提醒班级成员“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等等,提醒和督促他们自觉融入集体。

3.3 启迪心理转化和凝聚是永葆良性“从众”的保证

“从众”的要义就是众人服从一个方向,能否做到“从众”?关键是人,是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是学生理念形成与个性发展的外因,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理念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动力。因此,要采取有力的措施,高效的协调、引导、促进和规范各因素对学生理念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影响,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显然,从班级成员的个体角度来讲,“坚定型”是应该倡导的,“随意型”是要削弱的,“踌躇型”是要提升的。刘晗等人提出的“立人教育”的观点值得思考:通过高等教育的实践,实现人从精神和肉体维度上的双重“站立”,实现人从依靠外力的他律性“站立”到依靠自身内力的自律性“站立”转化。[6]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自己知是非,明事理,养成遇事多思考、会思考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及专题讲座、辩论会、中华经典诗文诵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聆听中收获知识,在参与中提升能力。靠自身的内力达到不盲目入流,不随意决断。众人举桨划大船,异手同向的合力就会永葆良性“从众”。

总之,“从众”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是一种文化,它能把人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向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集聚,把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多样、多变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靠近。倡导“从众”,是因为作为一个班级,大多数人所表现出来的是主流,它代表着先进的方向,也是班级凝聚力强弱的体现。对于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而论,它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催化剂,它是一种素养。现在从众,是高效完成大学学业全方位提升能力的保证,未来从众,对更好适应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举足轻重。当然,提倡“从众”并不是意味着抹杀“个性”,因为向上、向善、向美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能够自然而然地熏染周围的人。[7]优良的“个性”必能成为“从众”的引领,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高尚的人格、严谨的学风、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与行为都是“从众”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张栋栋,刘丽,刘斌.动态和谐时空下班级文化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1):16-18.

[2] 范安平,程巍.新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66.

[3] [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74.

[4] 王立革.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成长[J].佳木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59-61.

[5] 牛家武.中华经典诗文诵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0:208.

[6] 刘晗,蒋林,李超,冷志明.“立人教育”:回归全面育人本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5(17):46-48.

[7] 高金萍.立足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现代君子风范[J].中国高等教育,2015(19):39-41.

猜你喜欢
分类
垃圾分类的困惑你有吗
垃圾分类我能行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无图问题细思考,位置不明需分类
清晰的条理来自于分类
分类,正确求解的好帮手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