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

2018-07-25 10:58叶敏
活力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文化自信创新

叶敏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定文化自信与创新社会治理作为七、八两大部分集中阐释,其深层逻辑是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具体来说,在历史的追寻中文化自信彰显的是社会治理的价值:在传统的继承中文化自信推动的是社会治理的转型:在对外交流中文化自信建立的是社会治理的特色:在实践探索中文化自信丰富的是社会治理的内容,本文将从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自信;社会治理;创新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深刻的逻辑是,坚定文化自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正确理解文化自信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当前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需要,也是学界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在历史的追寻中文化自信彰显的是社会治理的价值

提到中国。我们隐隐自豪的不仅仅是她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更重要的是她的文明没有间断过。如果我们就此把爱国主义、生生不息等归结为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未尝不可。但我们更应该看到这种历史追寻中的文化自信背后彰显的何尝不是一种社会治理的价值。

先秦是中华文化大发展时期,诸子“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孔子更是忧于当时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社会现实,试图通过创立儒学从理论上思考,并在实践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无为而治的背后是臣下有为。法家更是“为圣人执要”。一句话,我们的文化从源头就关注和力图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儒道法等虽然经过历代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流派和形态。但其经世致用的特质一直贯穿始终。无论是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掀起的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还是以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掀起的近代经世思潮,其目的都是提供“匡世济民”的社会治理方案。

到了五四時期,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归咎于孔子孟子的学说,进而对之发起了集中猛烈的批判,希望从伦理的层面实现“最后的觉悟”。今天看来这场新文化运动。一方面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简单化、情绪化等缺点。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大钊就主张将孔子区分为真孔子和假孔子。认为真孔子有价值的思想值得继承。而被历代统治者利用的假孔子的思想应该加以批判,这无疑是个文化自信者的表现。令人心痛的还有后来文革中的“破四旧”,以及今天一定程度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沉渣泛滥,这些文化不自信的做法无一不在冲击着社会治理的价值。

二、在传统的继承中文化自信推动的是社会治理的转型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当然,在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呈现出的差异还是存在的。不过,社会不断从低级向高级迈进具有普遍性。这中间文化自信是通过对传统的继承来发挥对社会治理转型的推动作用的。

自秦统一六国之后,中国传统社会总体上可以说是皇权社会和家族社会的统一体。在儒家文化的主导下,德治是绅士们的自信之源,教化自然是其社会治理的首选。毛泽东认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近代中国,帝国主义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亲热的两兄弟,它们结成文化上的反动同盟,反对中国的新文化,因而“文化革命”势在必行。在五四之前,中国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在五四之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这种新文化在抗日战争时期称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着我们民族的特性,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立足于传统继承中的文化自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社会治理的转型。

当代中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提下,我们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实际上又是一次在传统的继承中依靠文化自信来推动社会治理的转型。换句话来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文化需要通过解构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导致了“乡规村约”功能衰弱、传统文化实用性与功利性特征被放大化以及传统文化事故的负面解读等现象。另一方面导致了组织与个人的关系发生历史性的变化。

三、在对外交流中文化自信确立的是社会治理的特色

我国从古至今在对外交流方面都十分注重文化交流。习近平在一次演讲中就曾说过。我国的音乐绘画以及文学等在不断吸纳外来文明的同时,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大发明也相继传人阿拉伯、欧洲等地区,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也促使了世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同时,他也指出,虽然中国曾经是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侵略其他国家的记录。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中,中国始终秉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原则,并将其深深的植根于民族精神之中。因此,中国在对外交流中文化自信是社会治理的特色,而和谐则是社会治理中最大的特色。

美国特别崇尚个人自由主义,尤其是打开白宫中政府网站你就会看到这些话语: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未来并再次相信美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的个人自由主义意识很强。但是,成为一个真正的美国人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他们所信奉的观念,而不是自己血统以及历史的来源。大多数革命一代的美国人对自己的国家仍然充满信心,但这是有条件的。一定要将他们的未来与一个开创“时代新秩序”的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显而易见,这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四、在实践探索中文化自信丰富的是社会治理的内容

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同心圆的基本结构。从中心到外层依次是信仰、主流文化、亚文化。在实践中,文化的三个层次之间往往会脱节,并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这既是社会治理的逻辑起点,也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曾指出。现在大多数文艺作品并不缺乏数量。而是缺乏质量,模仿抄袭、千篇一律的现象十分严重,没有创新。甚至在有些作品中会颠覆历史、丑化英雄人物及人民群众,善恶不分、以丑为美、颠倒黑白。还有的将一些低级趣味的作品作为赚钱的工具,制造一些文化垃圾。将艺术环境弄得乌烟瘴气,追其原因就是“浮躁”。因为总有一些人认为。花太多的时间在作品上不值当,也就是说不能及时换成钱,不划算。这种思想不仅会误导创作。还会产生大量的低级作品。

前面所说的“浮躁”就是我们当前的社会问题之一,作为社会内容就是如何处理不公。邓小平就曾指出,如果总是少部分人获得财富,而大部分人得不到,总有一天会出问题。社会分配不公,就会导致两极分化,到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邓小平还指出,退休的人也不是无事可做,可以为社会中所出现的问题建言献策。从中可以看出,这就是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种自信。

五、立足“四性”坚定文化自信以助力社会治理创新

首先是包容性。所谓包容性不仅指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同时还指文化价值具有一定的弹性。就目前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助力社会治理创新的要求来看,我们还需要思考两个关键的问题:中国文化如何得到认同?核心价值观如何得到凝聚与践行?对此,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精确的见解。他认为中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展示中华5000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并使其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既要继承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弘扬时代精神。同时,提高国家软实力,还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将中国的声音传向世界。此外,在立足于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是延续性。也就是保持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不断塑造中国梦,努力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深深地根植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内心之中。也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即便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但其自身又有稳定性与连续性。身为中国人就要有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观,这是最根本的。而这种价值观支撑的正式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以及对美好愿望的不懈追求。

第三是先进性。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我们文化的优越性,一是指先进的文化应该是科学的。而在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以文化所需要满足的是绝大多数人精神上的文化,这里的先进性是建立在“大众性”的基础之上的。毛泽东曾经在文艺座谈会中曾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只有与人民同在,才能够从祖国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毛澤东还认为“文化是科学的”,主旨就是主张实事求是,从实事求是的观点出发,先进文化不仅包含契约与公民精神,同时还包含妥协与退让精神,培养这些先进文化无疑会对社会治理起到助力作用。

第四是信仰性。每个人都有信仰,党员干部有党员干部的信仰,普通公民有普通公民的信仰。且信仰与科学是同心圆的关系,科学是小圆,信仰是大圆,科学的范围大,信仰的范围必然更大。因此,科学越发达的地方,信仰的作用必然越大。“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信仰的最高境界。习近平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是党员干部们的骨气与底气,是科学的。

结语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中形成了坚定的文化自信。而这自信正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本源。为此,要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的精神,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文化自信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