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北山
唐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朝廷举行科举考试,后来的大唐宰辅牛僧孺也来应考。当时的文坛领袖韩愈爱惜他的才华,要助他一臂之力,差人跟他讲,说明天你去游青龙寺,晚一点回来。第二天,韩愈和他的学生皇甫湜一起坐车到牛僧孺住的地方,牛僧孺果然外出不在。于是他们在大门上题字:韩愈、皇甫湜同访牛僧孺不遇。当时的风气,是赶考的举子们都想方设法去拜会韩愈等文坛大家,以期留个好印象,大咖们躲不了,挡不住,不胜其烦。现在居然亲往拜访某人,牛僧孺的大名,由是鹊起。
在那次考试中,牛僧孺果然高中,同科高中的,还有一个叫李宗闵的举子。但他们在考卷里批评朝政。这让宰相李吉甫大为不满,指斥科考舞弊,结果主考官和复审官都被贬谪,牛僧孺和李宗闵也没有受到提拔。此事引致朝野哗然,大臣们争为牛僧孺等人鸣冤叫屈,谴责李吉甫嫉贤妒能。迫于压力,唐宪宗只好于同年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另任命宰相。这样朝臣之中分成了两个对立派。
到唐穆宗继位,牛僧孺等人获重用,终于走向权力核心。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撰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他们也都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李德裕即是李吉甫的儿子,是李党,代表了士族政治势力;牛僧孺、李宗闵则为牛党,代表了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权力核心的新官僚阶层。他们的斗争持续四十多年,是为历史上有名的牛李党争。
科举考试促进了文人集团的成型。宋代尤其明显。宋哲宗元祐三年 (1088)。被苏轼形容为“子之才,万人敌”的李廌参加科举考試。此时李廌已经文名满天下,而且他的老师苏轼就是主考官。但很不幸,“既拆号,十名前不见方叔,众已失色,逮写尽榜,无不惊骇叹。”李廌意外落榜,以至于宰相吕大防感叹:“有司试艺,乃失此奇才耶!”苏轼作诗赠之,其序云: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得第,愧甚,作诗送之。
后人甚至就此编造传奇。说考前一日,苏轼令其子苏过持一书简给李廌,恰值李廌外出,苏过就将书简放在茶几上走了。苏过前脚刚走,后脚章持和章援兄弟也来访李廌,二人顺手在茶几上取简拆阅,是《刘向优于扬雄论》二篇。他们猜到这是苏轼所出考题,于是悄悄将此书简带走,仔细研读。待到考试,果然是《刘向优于扬雄论》。榜出,章援高中第一名,章持中第十名,而李廌竟告落第。章援、章持是有宋一代名相章惇的儿子。章惇是新党的代表人物,而苏轼则是反对变法的旧党一派,二人相爱相杀一生。这个故事是新党一派人物所编,大概用来讥讽旧党人物。
元祐六年(1091),李廌再次应试不第。李廌自此不入仕途。但和陈师道一起,与“苏门四学士”的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六君子”,成为当时文人集团的重要一员。